老安庆商贸集市小记
发布时间:2017-01-11 浏览:2218次
老安庆商贸集市小记
吴牧
老安庆商业由江畔集市、击鼓兴市到明清商市,又发展到鱼市、港口夜市,几乎与安庆建城的历史一样悠久,它所呈现的世态风情,市井生态,如牌匾、青龙牌、楹联、商帮谚语、吆喝唱卖、山客营生、马帮贩运等,已 成为老城文化的一部分。
江畔集市
安庆自古就是长江中下游水路交通枢纽,商贸较为发达。早在唐代已形成区域性物资集散中心。粮、油、棉、茶叶、毛竹、木材、桐油、生漆;以及菱、藕、鱼、虾等经此运销外地。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过安庆时,曾留下诗篇《长干诗》,抒写与长风沙友人的情谊:“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当时,长江沿岸的盛唐湾、皖河口、长风沙一带江面,帆樯如林,蔚然壮观,沿江地段是粮油棉及山货的交易场所。
各地商贩因缘牟利,纷纷前来赶集,附近农民肩挑或船运,推销自产的农副产品。据《怀宁县志》记载:古代独秀山、百子山等地产茶,味香质厚,居民多以种茶为业。大龙山等处所产野茶,品级皆胜。另外,水产品丰富,出产菱藕鱼虾等。
集市规模越来越大,商品交易逐渐红火。有的摆摊设点,搭棚开铺。最兴旺的是粮、油、棉、糖、粉、茶叶、生 漆、桐油等贸易。为招揽客户,商贩纷纷亮出招幌。粮行在商铺前竖起一根杉木柱,上挂无底斗或升,下缀红绸带。无底斗升,寓意量之不尽,财源滚滚来之意。面粉店的招幌为斗的平面模型,四周涂以金黄色,中间蓝色镶边加区别。有的直接挂上木牌,标上 “上用玉面白雪”。油坊悬挂一只象征磨盘的圆形木牌,中间的磨孔为方孔,四周书写“小磨香油”字样,远望如一枚大铜钱。还有以制粉工具柳箩与粉筛模型,作为粉店的幌子。
每逢秋后新粮登场,江面运粮船 只如织,粮行忙于日夜收购。各家粮行在醒目的大幌下挂起一串红灯笼,映照无底量器。卖饮食的店铺,除了“茶”、“酒”大幅布幌外,油饼铺前悬一整张煎饼的模型,下边垂着穗状装饰物,晚间挂一盏彩灯。麻袋铺的幌子是一条麻袋,上面写着“麻袋发庄” 四个字;卖麻的店铺则是一缕白麻,引客家注目。
随着集市逐渐活跃,吸引大江南北的客商,促进日用杂品、饮食、服务业的兴起,酒家、茶馆、客栈、饭店等 店铺相继出现。由于沙漠洲紧靠皖河口,故形成五谷杂粮的重要交易场所。安庆城附近的怀宁、桐城、望江、潜山等地农民,将粮食、山货用船运往集市,向粮粉油等行出售,再由各行转售到外地客户。集市还出现大量中介掮客从中周旋,商议价格,过秤谋利。
击鼓兴市
安庆城墙上设有御敌的箭台,城下有濠沟环抱,城堡有鼓楼,擂鼓报军情。但在南宋建城之初,鼓楼上这面大鼓,曾起过击鼓兴市的作用。为营造经商氛围,日出击鼓三百下开市,日暮击钲三百下散市。这是今日市民无法想象的。
有城必有市,有市必成市井。当时安庆府设有管理市场机构,策划筹建市井,聚天下之货,使商贸成市,聚商人成市井。管理市场官员除颁布市场招商会外,对城内地段划定各行业占用范围,立标牌,题写行名;区分转手贩卖的坐商,外来的行商,乡间的商贩,使商贸集市井然有序。药材、竹木、茶叶、粮油、薪炭等各有其位;同时加强市场管理,防止欺行霸市,以次充好,妥善解决买卖中发生的纠纷,如定期检查斗、秤、尺,防止作弊,违者给予惩罚,确保商贸活动顺利进行。
草创之初,由于街道动工铺设,菜市场不得不圈定在城墙外。清晨,太阳还没露脸,菜农衣服上沾满露水就赶来,白菜、韭菜上也沾满着露水,买菜的人踩着露水出城。等太阳一露脸,露水一干,菜市便散去。因此这种菜市场,被称作“露水市”。
每天击鼓兴市,促进市井的形成,招揽远近的客商,各地小商小贩也在城内摆摊设点。南宋时期,安庆市井销售的贡面、贡糕就很走俏。贡面细如线,由特制面粉、麻油、蛋清制 成,香柔可口,被列为贡品。贡糕由糯米粉拌白糖、麻油、掺入桔饼、桂花、桃仁等制作,洁白柔软,香甜酥松。贡面、贡糕成为当时叫得响的食品,远销全国各地。宋代诗人陆游留下《长风沙》一诗,记述夜泊安庆的情景:“南船北船各万里,凄凉小市相依住”,从中可见一斑。
到了元代,安庆已初步形成商市。元代文学家揭奚斯路过此地,写下《泊安庆》等诗篇,其中有“青裙老姥诧鲜鱼,白发残兵卖私酒”,“酒家临岸闭,野火隔江飞”的诗句,描述了安庆市井繁盛的景象。
朱家坡鱼市
城东枞阳门外朱家坡,是通往迎江寺的一条小街。坡道弯曲,虽不起眼,因迎江寺、振风塔名胜古迹,招引着游客与香客川流不息。另外,这条小街濒临江岸边,江上渔船如织,并停泊于此。长江、内河、湖泊出产的鱼,运到朱家坡汇集转运,使这条街 渐渐形成兴旺的鱼市。
街道两侧设立鱼行,摆满鱼摊。沿江张网捕鱼的渔民,以及升金湖的渔民直接将鲜活的鱼虾送到鱼行销售,再由鱼行批发给小商小贩,挑着鱼篮走街串巷叫卖。
小街是用麻石条镶面,平房瓦屋 鳞次栉比。鱼市上,沿街排列着篓、筐、缸、盆,鱼色好、品种多,肥鲫、硕 鲤比比皆是,青鲲、鲶鱼也不少见。虾、蟹、螺、蚌则属下乘,多且贱卖,还登不上鱼市大雅之堂呢。安庆临长江,多湖汊,俗称鱼米之乡。安庆人买鱼,吃法讲究,历史有“冬鲫、夏鲤、秋鳊、春鲚”之说。
鱼行老板长年与鱼类打交道,精通行情。珍贵的鱼类应推鲥、鳇、鲟、 回、鳜等。特别是蝗鱼,即“中华鲟”,是与恐龙同时代的古生动物,被称作 “活化石”。偶尔,收购到鳇鱼,总要向客户宣传一番:自古以来,鳇鱼是“上贡”珍品,皇帝祭祖之圣物,从而卖出高价。另外,鳜鱼(鲑鱼)上市季节,老板也扯旗呐喊,在鱼行前张贴唐朝诗人张志和的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渔夫》)。
各家鱼行都有固定的老客户。有的将珍贵的鲜鱼,用木桶装水保鲜,派人乘客轮运往上海,售出好价钱。 鱼市淡季,鱼行采取赊销的办法,将鱼送到酒楼、饭馆、机关团体及鱼贩,临时挂帐,到年底结算。
另外,鱼行为稳定鱼类资源,每月初一、十五,对渔船老板“打神福”,即给每条渔船送去猪肉二斤,豆腐干十几块。每逢过年过节还要酌情送礼。
春节期间鱼行停业,长年与鱼行打交道的鱼贩子,帮老板送人情礼,加强感情联络。正月初四,旧俗是接财神爷的日子。一大早,鱼贩就登上渔船购买活鲤鱼。他们将活蹦活跳的鲤鱼,有的用红色丝绳穿着鳍,有的用红纸贴在尾巴上。那刚离水的鱼儿头尾翘起,真像个大元宝似的,样子逗人喜爱。鲤与利读音相谐,所以鲤鱼成了吉利的信物。商家在接财神时派上用场,更是很好的口彩。有的鱼 贩代鱼行老板将鲤鱼送给老客户,顺嘴说几句:“送元宝,迎财神”的吉利话,老客户更为喜欢,往往所赏的钱,超过鱼价的好几倍,此举左右逢源。
港口夜市
清末,长江轮船航线正式开通,官方及洋人所管理的轮船,由上海到汉口航线沿途停靠,安庆为重要港口之一。
上、下水轮船在安庆港停靠,上客下客一般在夜间。商贩们抓住商机,夜晚在港口摆摊设点,灯火闪亮。摊位上摆着四周镶嵌玻璃的罩灯,能防止风雨侵袭,饮食摊主热情接待上下船的旅客。沿途叫卖的小贩,手提小马灯敲打着竹梆,发出“笃笃笃”的清脆响声,在夜空中显得格外入耳。卖春卷的人提着嗓音喊:“油炸―― 春卷啊!”担子上系着一盏小马灯,沸腾的油锅里炸着面皮包着肉的春卷, 飘散着一股扑鼻的香味。馄饨担子一头架着铁吊罐,翻滚的开水煮着馄饨,热气腾腾。卖者摇晃小铜锣,发出 “叮叮当当”的音响;还有锅铲瓢勺的拍击声,伴随着颇具特色的吆喝:“炒啊――啊――风味小吃――”
安庆土特产也是旅客的抢手货,小贩就站在那儿,手上举着一罐蚕豆酱,神气活现地嚷着:“胡玉美蚕豆辣酱,誉满中外;安庆名产,味辣甘美,芳香可口,营养开胃!”
港口夜市,旅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在未建候船室之前,不管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旅客都站在马路边或码头旁等候上船。特别是寒冷的冬天,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年老体弱者难以支撑,只得去“买火”,躲在临时搭的棚下来应付。卖火者是港口附近的居民,手上拎着火球。火球内烧着火红的炭火,周围用柴灰盖着,向候船的旅客“出租”火,弄点小钱来打发日子。租火按时间收费,租者为防寒取暖,心甘情愿。
各轮船公司派出卖船票的售票员,背着帆布包,就在港口检票处附近售票。售票员在旅客中间拉生意。这边高喊:“乘我公司的船票,购一张,送牙膏一支,肥皂一块!”那边嚷: “乘我们的船,送毛巾一条,枕头一对,免费供应中餐!” 旅客在物质的诱惑下,争先恐后去购票。当启航的汽笛一声长鸣,港口夜市一片混乱,没有买到船票的旅客,跟随售票员到船上补票。有时这艘船的售票员紧拉着大人的手,那艘船的售票员拿住小孩的手,使父子或母女分离,闹嚷声、哭喊声一片。等一家人相聚在一起时,轮船却离开了趸船,只得望江兴叹……
牌匾意蕴
商市离不开牌匾,“无牌匾则不商”。商店牌匾是商家的旗帜与标记,主要以图案与文字符号传播信息的招牌,是俗成的以店招揽生意,也是商业文化的象征。
牌匾所用的字号都是吉祥字句,一般离不开“兴、隆、洪、盛、永、 发、聚、升、达、裕”等字样。如:安庆城西门粮行“久兴”、“永丰”;大新桥的诸永盛酱园,钱庄“长裕”、“怡丰”;木行“徐隆和”,饭馆“马永兴”等。
有的商家还从古文,诗词中选择店号。“得意楼”酒楼店号,来自“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胡玉美”老字号,“玉美”化用《论语、颜 洲》“君子有成仁之美”句。四牌楼的胡开文墨庄,选取“文昌阁”匾额上的 “天开文运”的寓意成签。“麦陇香”店号,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后人邓绳候所书,店名取自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的“麦陇风来饼饵香”诗句。
商家重视店铺取名,更关注门面装饰。以传统的字画等表现形式,营造出风俗文化,使门楼、匾额、青龙牌 相映生辉。宁波商人在安庆国货街开 设宝成银楼,专门请来花雕匠进行店面装饰。将大门前装上花楼,中间镂刻“狮子捧绣球”,与“合二仙童”的造型,两侧配上奇花异草的浮雕,门廊吊着两盏宫灯,上边镶嵌“诚实”、“信用”金字,使门楼古色古香,富丽堂皇。而正泰昌金号,从美化店堂下功夫,陈列着玻璃橱窗,内设宝笼,摆着 “振风古塔”、“八仙过海”、“唐僧取 经”等塑像,珠光宝气,琳琅满目。并用红木雕成龙凤呈祥图案,写着“不二价”、“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包退回换”等站牌,以此来招揽顾客。
有的老字号专在匾额上作文章。 老人和泰国药号门两侧雕塑有八个大金字,右边是“鲜明饮料”,左边是 “道地药材”。将苦涩的中药说成饮料,真是别出心裁。麦陇香食品店以苏宁风味的精细糕点著称于世。门口挂着一排木匾,分别写着:“桂花蒸 糕”、“八宝南糖”、“糯米元宝”、“百果 花糕”。然而,酒糟坊门首绘有古代四公子“春申君、孟尝君、平原君、信陵 君”画样;两旁大壁,画有车马、驺从。 并且伞仗俱全,又以钟离、吕洞宾等神仙造型,为门额增辉。
青龙牌点睛
商店的金字招牌一般都悬挂在门楼正中,而柜台上或店门旁的墙壁上,以青龙牌点缀。青龙牌为木牌,底面用生漆涂饰得光亮亮,上面镶嵌鎏金字,字意与本店经营的商店有关,以示其行业的特征。旧时商业学徒满三年,谓之站过三年青龙牌。
胡开文墨庄青龙牌为:“落纸如漆,千载存真”。仅用八个字,点明墨子的质量与功能。笔店青龙牌为:“光照临川”;协昌祥布店青龙牌为“天生云锦”。西门外徐绍森开设的“同升祥 粮行”,青龙牌是:“川流不息”,其意为生意兴隆,顾客络绎不绝。
早期,酒楼与茶馆在门楣或屋檐下,挂出一面白底蓝边的布招旗,酒店在布招旗上写“酒”,茶馆写“茶”。 后来也采用青龙牌点睛。
酒楼亮出“太白遗风”;茶馆推出 “清肺润心,香气宜人”的牌子,紧扣顾客的心弦。
商店的青龙牌层出不穷,意味深长,使顾客浮想联翩。绸皮店的青龙牌是:“七襄曜彩”,茶叶店是“玉树含 英”、“味不雷同”;酱园是“调和鼎鼐”,南货店是“山海珍奇”,米店是“裕课通商”、“钱谷流通”;药铺是“寿域同登”、“天地同春”,鸭子店是“家凫精品”;银楼是“珠光宝气”,就连澡堂也亮出“归咏风香”。
老街上青龙牌绚丽多彩。清末商人刘朝山在倒扒狮古牌坊旁,开设刘麻子刀剪店。他别具心裁,将本店打造的单刀、宝剑、多节长鞭、红缨枪等,陈列在店内代替青龙牌,无需文字标记,使人一目了然。
随着灯饰工艺的发展,民国年间安庆牌匾与青龙牌也在发生变化。余良卿膏药号不惜重金,到上海礼聘书法名家书写牌匾,复制于白瓷罩上,内装电灯,竖立于大南门街口。夜晚,行人一抬眼就可以看见熠熠生辉的电光招牌,从而使青龙牌走出店堂。四牌楼老街已出现光彩夺目的霓虹灯牌,闪烁的灯光似礼花怒放, 映衬着街市的夜景。牌匾将书法、绘画、雕塑、工艺、形象等融为一体,成为街头的民间大众文化,具有浓厚的 民俗风情,体现商家的智慧,意趣无穷。
楹联情趣
楹联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商家楹联丰富多彩,有店门联、店堂联、书房联、卧室联等。从商店到家庭,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商店门联一般是嵌字联,将店号嵌入楹联中,具有深刻的意蕴与寓意,让顾客回味无穷,情趣盎然。 “胡玉美”门联:“玉本篮田种,美因君子成”;宝成银楼的门联:“宝非金玉质为贵,成在经营道有方”;城西古牌楼街张立达国药号,石库门楼上 悬挂一副门联:“立已方为仁者寿,达生篇是治人书”;城北隆泰酱园的门联:“隆之以礼客源广,泰矣能勤商贾兴”;三牌楼大中华印刷局的楹联: “中兴开大业,华丽壮宏观”;城西义大恒糖杂货店门联:“义不为利,大哉成名”;三牌楼大有亨中药店门联: “大公无诈,有志竟成”;一品香酒店门联:“一堂酒客来皆雅,品味诗风去仍香”。1917 年在安庆吕八街开设的满庭芳木器店,由于该店产品选材精良,制作精美,式样新颖,声誉很高,在安庆木器行业独树一帜。该店家具与胡玉美的蚕豆酱、余良卿的膏药,合称为安庆三大地方名产。名人墨客 曾题联赞曰:“满架琴书,半床风月;庭除轩敞,花萼芬芳。”以及“斧柯在手,绳墨从心”;“知白守黑,恶紫夺朱”。
曾被名人苏曼殊、徐悲鸿浏览过的三牌楼三奇斋画店门联:“三晋云山,奇观古今”;吕八街的翰林斋书画 店门联:“花朵精神,浅深入画;风云聚会,翰墨留香”,以“风云聚会”来点明“翰林斋”的林字之意。在天后宫街开设的“鑫昌”小五金号,因店主名字最后一个字为“鑫”,店名取为“鑫昌”。而店号联,耐人寻味:“金积山峦三叠起,日隆义利两相加”。此联运用字形拆合法暗嵌店号。
商家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视门联为店号的脸面,所以请楹联高手,文人墨客来精心谋划一番,使妙笔生花,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四牌楼徽州茶庄老板,搬出李鸿章为他先祖江耀华写的一副楹联为店门联:“玉树临风人集一品,艺田养季春满四时”;并著上李鸿章的大名,胜过嵌字门联的威风。有的茶叶店标榜出妙品仙境,雅士风范的气度,悬上“仙露流云名山妙品,铜瓶石鼎雅士高风”。吴越街一家眼镜店独具一格,门联为:“大放光明眼如神,明媚健美意中镜”。巧妙将眼镜,以及功能,展现在客户的眼前。
如果说店门联供客家欣赏品味,那么商家客厅、书房的楹联,却是道德修养的表白,仍妙趣横生。国药号中堂画,一般是一幅梅花鹿嘴含灵芝草,两旁楹联为:“架上丹丸长出妙 药,壶中日月不老仙龄”。“胡玉美”总经理胡子穆在近圣街桐荫山庄住所,挂着祖父胡竹芗(皖省知名书法家),书写的一副行书楹联:“种桐因补屋,看山筑短墙”。其意境深远。
有的商家以“德从宽处积,福向俭中求”;“心正思无邪,意诚言必中”;“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等楹联,来陶冶情操。商家楹联文化,美不胜收,值得品味、思索……
商帮谚语
商谚是在民间谚语、俗话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如:“商是通财路,市是聚宝盆”;“七十二行,商是桥梁”; “无商不成市,无市不经商”等。由于易说易懂,充满着哲理,成为商家的生意经,警世恒言,并广为流传。
明、清活跃在安庆的全国十大商帮,因形成的环境、文化素质、经营方式、信仰等不尽相同,商谚的内容各有特色。
晋帮(山西)在商界劲旅执牛耳,能勤俭吃苦,守信不欺,有“晋俗勤俭”之美誉。晋帮间流行的商谚为:“先义后利,以义制利”;“薄利多做, 坚守诚信”。并以介休候氏家族富商大贾,贪图享乐而衰落的教训,来鞭 策经商者“切忌豪华奢侈,丧失奋进”,以“商如行船,客如流水”;“市可知治乱,商可见盛衰”等自诫。
山东商帮在贫瘠的土地上诞当地十年九灾。一些农民弃土经商,以小商小贩闯荡江湖。在安庆卖杂货,开小商店多为山东人,他们自强不息,在商界搏击,创出新天地。“要经商,走四方”;“买卖不成仁义在,不义之财如浮云”;“趋时观变,人弃我取”;“经商信为本,买卖礼当先” 等商谚是其遵循的信条。
然而,福建商帮是来自靠海吃海生的海商,敢于在商海中弄潮。商谚表达出他们的雄心壮志:“行船走马三分命,东洋无洋过西洋”;“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浙江商帮,被安庆人称为“龙游商人遍天下”,有敢为天下先,海纳百川的气量,能“审时度势,把握机遇”; “身无择行,口无二价”;“民安物阜,商安货通”;“信息灵通,生意兴隆”。 商谚很有分量。
江西商帮虽有点守旧,文化素质不高,但能以智巧挟技取胜。“天上九头鸟,地下一个江西佬”;“船小易调头,店小巧经营”;“酒香不怕巷子深,货好自有客盈门”;“跋山涉水敢迈出,随行就市生意活”。江西商人机灵手巧,从小生意入手,聚沙成塔。
广东商帮是吞吐量大的长途贩运的批发商,民风强悍,非经商不能昌业。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百货迎百客,货全招远客”;“不懂生意经,买卖做不通”;“货奇不自居,物稀不卖贵”自勉,形成绅富集,金融裕。
徽州商帮在安庆商号最多,经济实力雄厚。徽商来自大儒朱熹的故里,对儒家文化深有领悟,坚守忠孝信义廉仁的观念,商谚中有所体现。“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待人接物,诚实不欺”;“买卖讲信誉,售货路自通”;“商重利,不忘义”;“生财有道,财自道生”;“同道相合,同业相顾”;“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妙语联珠,对经商者都有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