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眠逸事及其他
发布时间:2017-01-11 浏览:4208次
龙眠逸事及其他
余翔
“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这是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的诗句。黄庭坚诗中的龙眠不仅指山,也指他的一位或三位朋友――李公麟或龙眠三李。
龙眠山乃大别山余脉,一路从天柱峰倾降而来,向东南逶迤而去,到了桐城境内,山势渐缓,施施然,逶逶然,变得缠绵旖旎,“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龙眠山中水脉丰沛,溪涧?环,两条主涧奔腾而下,沿途汇聚涓涓细流,于山中腹地二水会合,此地因名之曰双溪。双溪汇成一条大流,即是龙眠河。龙眠河蜿蜒浩荡,奔腾而出。穿过桐城县城,注入菜子湖。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北宋著名画家。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因家居桐城龙眠山,取号“龙眠居士”。他博学好古,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 之钟彝鼎尊,皆能考定世次,辨别款 识;长于诗,工书法,尤以绘画著称于世。仅《宣和画谱》就著录有皇家收藏作品画作 107 幅之多。他的绘画集众长为己有,当时人将其所绘鞍马比之韩干,佛像比之吴道子,山水比之李思训,潇洒之风直追王维。李公麟因此获得了“宋画第一”的称誉,当时即 受到推崇和重视,对后世也有重大影 响,以至画白描者莫不祖述李公麟,南宋贾师古,元代赵孟钴、张渥,明代丁云鹏、陈洪绶所画的人物、鞍马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李公麟画风的影响。
李公麟与李公寅、李元中,号称 “龙眠三李”,王明清《挥麈三录》卷二载:“元钓中,舒州有李亮工者,以文鸣缙绅间,与苏、黄游。两集中有与其唱和。而李伯时以善丹青,妙绝冠世,且好古博雅,多收三代以来鼎彝之类,为《考古图》。又有李元中,字画之工,追踪钟、王。时号‘龙眠三李’。同年登进士第,出处相若。”黄庭坚在《跋净照禅师真赞》中说:“李伯时顷与其弟?素、同郡李元中求志于龙眠山,淮南号为龙眠三李者也”。虽然现在三李之中李公麟名气最大,有“独步中国画坛”、“宋画第一”等美誉,但当年三李是齐名的,时人有“品画师三李,论书仰二王”之说。
李?素,名粢、号公寅、亮功。为公麟之弟。哲宗元符三年(1100)苏东 坡北归时,曾写下《次韵韶?李通直二首》、《李伯时画其弟亮工亮功旧宅 图》,“通直”是李亮工的官阶“通直郎”,李亮工时任韶州知州的辅佐官员(即韶?))。二诗皆作于十二月,距离东坡辞世不到一年。《次韵韶?李 通直二首》写道:“一篇泷吏可书绅,莫向长沮更问津。老去常忧伴新鬼,归来且喜是陈人。曾陪令尹苍髯古,又见郎君白发新。回首天涯一惆怅,却登梅岭望枫宸。”“青山只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初。会见四山朝鹤驾,更看三李控鲸鱼。欲?抱朴传家学,应怪中郎得异书。待我丹成驭风去,借君琼佩与霞裾。”其诗前有注云:“仆昔为开封幕,先公为赤令,暇日相与论内外丹,且出其丹示仆。今三十年,而见君曲江,同游南华,行山水间数日,道旧感叹,且劝我卜居于舒,故诗中皆及之。”这是苏轼 65 岁 在儋州遇赦渡海北归到达韶州后的情况。苏轼在韶州会见了韶?李公寅。由于30 年前他在开封与李父相识,对李父精通内外丹之术非常钦佩。所以此次能在韶州同李公寅相会叙旧,感到十分高兴。李公寅劝他“卜居于舒”,他便爽快地答应了。“青山只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初”两句诗,就是他这种心情的反映。而“会见四山朝鹤驾,更看三李控鲸鱼。”描摹龙眠逸事 及其他了东坡所想象的卜居于舒之后的浪漫生活:到天柱山游玩――天柱山有鹤驾峰,旧志载:每年仲春(二月)有数千只白鹤由西南方向飞来朝天柱峰,在峰顶盘旋翻飞。宋张春《鹤驾词 并引》云:“潜山之有鹤驾……元丰间,李公择为诗引”。苏轼对舒州并不陌生,他被谪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副团练使时,因黄州属设在舒州的 舒黄蕲镇抚使管辖,他因公干时常到舒州。当时淮西提督刑狱李常驻舒州治事,李常的外甥黄庭坚也常到此读书。苏轼对舒州的形胜、掌故了如指掌。《苏轼文集》中录有他的一篇舒州纪游短文:“李公择(即李常)与客游天柱寺还,过司命祠下,道旁见一桃烂熟可爱。当往来之冲,而不为人 之所得,疑其为真灵瑞。分食之则不足,众以与公择,公择不可。时苏徐二客皆有老母七十余,公择使二客分之,归遗其母。人人满意,过于分桃此事不可不识也。”实际上,在东坡被贬 海南之时,《与李亮工六首》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见孙叔静言,伯时顷者微 嗽,不知得近信否?已全安未?(之二)”、“意决往龙舒,遂见伯时为善也。(之四)”所以“更看三李控鲸鱼” 就是指与三李龙眠邀游了。而《李伯时画其弟亮功旧宅图》云:“乐天蚤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辋川图,近闻陶令开三径,应许扬雄借一区,晚岁与君 同活计,如云鹅鸭散平湖。”也表达与三李同隐龙眠的意愿。
李亮功旧宅应该筑于元佑二年(1086),这年黄庭坚在有《送李?素 归舒城》,诗云:“李侯为我来,遽以归期请”,李德素回到舒州后,便筑室隐居。据《舆地纪胜》说:“飞霞亭,乃李公寅胩居处,其兄伯时为作旧宅图亭,在尉署后。?时隐龙眠山,驾青牛?来皖公三祖,自烧古松作墨。”而据记载,李公麟初建龙眠山庄开始于丁巳(1077)年(元丰纪号,岁在丁巳 (1077),月在涂,即买山于龙眠,以基以堂)。龙眠山庄建在双溪,山庄建成后,李公麟常以“龙眠居士”自称。十年后,他画了二十幅白描山水画――《龙眠山庄图》,亦称《山庄图》。《宣和画谱》称《山庄图》,可以配王维《辋川 图》;《佩文斋书画谱》亦说《山庄图》用王维《辋川图》的画法“而行笔细润,乃有超越之意”。《山庄图》绘就龙眠山二十景,曰“建德馆”“墨禅堂” “华严堂”“云芗阁”“登真坞”“芗茅 馆”“璎珞崖”“栖云室”“秘金庵”“延华洞”“澄元谷”“雨花岩“冷冷谷”“玉 龙峡”“观音岩”“垂云泮”“胜金岩” “宝华岩”“陈彭?”“鹊源”。这二十处景点想必亦是李公麟根据地形特点命名的,图中景致至今仍能一一找到对应点。苏轼评《龙眠山庄图》说:“龙眠居士作山庄图,使后来入山者信足而行,自得道路。如见所梦,如悟前世。见山中泉石草木,不问,而知其名;遇山中渔樵隐逸,不名而识其人。”
《山庄图》一出,便为世人所珍爱。苏轼为之撰跋,苏辙为之赋了二十首诗。苏辙诗之前序云:“伯时作《龙眠山庄图》,由建德馆至垂云?,著录者十六处,自西而东凡数里,岩 ?隐见,泉源相属,山行者路穷于此。道南溪山,清深秀峙,可游者有四:曰胜金岩、宝华岩、陈彭?、鹊源。以其不可绪见也,故特著于后。子瞻既为之记,又属辙赋小诗,凡二十章,以继摩诘辋川之作云。”
元符三年(1100),李公麟因老病辞官归里,在龙眠山重建了占地 4000 平方米的龙眠山庄。所以东坡诗云:“近闻陶令开三径,应许扬雄借一区”,陶令“开三径”典出陶潜《归去 来辞》,扬雄“借一区”典出扬雄先人 在岷山之阳“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东坡先生是将李公麟比作陶潜,自己比作扬雄了。
由此可见邵博《闻见后录》卷27 所载有虞:“晁以道言,当东坡盛时,李伯时至为画家庙像。后东坡南迁,公麟在京师,遇苏氏两院子弟于途, 以扇障面,不为一揖。其薄如此,故以 道鄙之,尽弃平日所有公麟之画于人。”因为据《东坡集》、《东坡后集》、《东坡续集》等记载,苏轼为李公麟的画题诗赞文有 15 篇之多。元丰八年(公元 1085 年),李公麟作《孝经图》,苏轼为其作跋。从《孝经图》的题词来看,该画作也代表了李公麟当时希冀告老还乡的心境。元钓二年(公元 1087 年),在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读的苏轼,正月十二与李公麟合作《松石 图》;二月二十一与黄庭坚等会李公 麟斋舍,书鬼诗并跋。此外,还有“李公麟藏韩干所画马,(苏轼)‘弟辙题诗,次辙韵’”。元钓三年(公元 1088 年),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此后,苏轼权知礼部贡举,黄庭坚、李公麟、张耒等为参详、编排、点校试卷等官。李公麟为苏轼、苏辙、黄庭坚和自己画像。林旦得李公麟的《归去来》、《阳关》二图,苏轼专门题诗。李公麟为赵景仁作《琴鹤图》,苏轼又为其题诗。元钓四年(公元 1089 年),李公麟作《龙眠山庄图》,苏轼题其后。元钓五年(公元 1090 年),苏轼任杭州太守。李公麟作了一幅以战国 时齐国公子孟尝君为中心人物的历 史人物画《拥马醉归图》,画的上部有苏轼题写的《齐国孟尝君》七律一首,署款:“元钓五年三月二日书。”“书” 字前钤:“东坡居士”小篆方印。另一 行为“李伯时(即李公麟)画”。元钓六 年(公元 1091 年),苏轼题李公麟所 画《支遁养马图》。元钓八年(公元 1093 年),苏轼任礼部尚书,为李公 麟作《洗玉池铭》。他在《洗玉池铭》中说:“唯伯时父,吊古啜泣,道逢玉人,解骖推食……既获拱宝,遂空四壁,哀此命也,久就沦蛰,时节沐浴,以幸斯石。”绍圣三年(公元 1096 年),苏轼谪居惠州,“五月二日或书前作和王诜题李公麟画马等三诗后”。绍圣 四年(公元 1097 年),苏轼二月十四为李公麟所画图画作赞。苏轼到海南后,李公麟为苏轼作《东坡乘槎图》。 苏轼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返的苏轼 在游览金山寺时看到了这幅画像,心里百感交集,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对他的后半生作一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中华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苏轼暮年时对自己 人生的总结,至今读来仍令人心酸不已。
而苏辙为李公麟所作的文字,除《龙眠山二十咏为李伯时赋》之外,还有《题李伯时画归去来图》、《李公麟 阳关图二绝》、《题憩寂图后》等。
我们再来说说李公麟与黄庭坚的友谊吧。李公麟比苏轼小12 岁,比苏辙小 10 岁,而比黄庭坚仅5 岁,所以比较而言,李公麟与黄庭坚交情更深。黄庭坚是另一位与舒州有夙缘之人,在天柱山山谷流泉景区,就留下黄庭坚与李公麟诗画合璧之作,“山谷流泉”中段名“石牛溪”。石牛溪 名相传为唐代名人李翱所取,溪傍青 牛石而过,青牛头、背、腹、腿,线条分明,跪卧溪畔,如饱饮清泉之后,昂首北向,谛听古刹钟鼓之声。黄庭坚骑 上石牛,仿佛青牛驾他在山谷中行走,顿时诗兴大发,吟道:“郁郁窈窈 天官宅,诸峰排霄帝不隔。六时谒天开关钥,我身金华牧羊客。羊眠野草我世间,高真众灵思我还。石盆之中有甘露,青牛驾我山谷路。”黄庭坚本 为书法高手,书法独成一家。其吟诗的石牛古洞处,石壁平整光洁,正是题书的天然长廊。骚人墨客至此的吟 唱酬和如李翱、王安石等人的作品,多摩崖题刻于石上。于是黄庭坚也命人取来笔墨,用刚劲、潇洒的行书将诗题写在大石上,既记录了当年与朋友到此一游的雅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方不多得的书苑珍品。李公麟为此 专门画了一幅《鲁直坐石牛图》(鲁直 为黄庭坚的字),与黄庭坚的诗一起刊刻于石牛古洞处。在黄庭坚《山谷 集》中能找到 20 多首题咏李公麟画 作的诗文。
但黄庭坚与李元中的关系似乎更亲密。在名篇《龙眠操三章赠李元 中》,黄庭坚一唱三叹,希望“从子于耜兮,龙眠之下”、“从子休兮,龙眠之樾”、“因子问涂兮,龙眠之蹊”。黄庭 坚又写有《招胩寄李元中》,诗云:“吾闻李元中,学为古人青出蓝。眉目之闲如太华,一段翠气连终南。我欲从之路阻长,朱颜日夜惊波往。苍梧玉?生蛛网,老翁忘味倾心赏。眼前记 一不识十,谷中白驹轶音响。潜山南闲卧青牛,万壑松声不得游。愿君为阿阁之紫凤,莫作江湖之白鸥。”
李元中,又名冲元,据《佩文斋画谱》卷 34 说:“李冲元字符中,舒州龙眠人,举进士,工书翰,追踪钟王。”有人说他是李公麟之弟,但李冲元在所 撰《莲社十八贤图记》中这样写道:“伯时与余为从兄,实山林莫逆之友。”
元中的情操,颇得当时众多文人 的赞赏,陆佃《陶山集》卷 2 有《依韵 和李元中兼寄伯时》称:
“龙眠三李晦 声尘,长望淮?与海滨,自古市朝成 底事,即今猿鹤伴他人,细思南陌东 阡月,大胜千门万户春,可惜欲归归 未得,不知家酿为谁醇”。
谢逸《溪堂集》3有《豫章别李元中宣德》称:
“旧闻诸李隐龙眠,伯时已老元中少, 一行作吏各天涯,故人落落?星晓, 西山影里识君面,碧照章江眸子了, 向来问道渺多岐,只今领?归玄妙, 老凤垂头噤不语,古木槎?噪春鸟, 身在幕府心江湖,左胥右律但坐啸, 旗愁一叶钓鱼舟,不容七尺堂堂表, 我今归卧灵谷云,君应紫禁莺花绕, 相思有梦到茅斋,细雨青灯坐林杪”。
洪朋《洪龟父集》?上《送李元中》称:
“夙闻龙眠山,绿萝胩?啸,中有三李 君,若人年 独妙,心赏 怅若遗,风 期可同调, 如 何 古 豫 章,邂逅共 一笑”。
王安中《初寮 集》卷 2 有 《次韵杨时可李元中酬赠之作》称 :“ 龙 眠 玉颊翁,是 中得深趣,萧然住山人,妙甚垂 赋”。
李公寅、李元中后来声名湮没可能与两位没有参加“西园雅集”有关,“西园雅集”是可与“兰亭集会”相提并论的文坛盛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人文气息极为浓厚的朝代,诗画艺术成就几达顶峰,这些文人雅士同时也是朝中高官,当他们同居京城时, 常常聚集一堂,高谈阔论、题诗作画、品茗斗酒,留下了许多文化史上的 “千古佳话”。其中的《西园雅集》就是 一次被称为“清流唱和,冠绝千古”的风雅事件。
西园为北宋驸马都尉王诜府第,王诜是北宋开国功臣王全斌的第六代孙,娶了宋英宗的女儿、宋神宗的妹妹蜀国公主。王诜爱好诗文书画, 以“宝绘堂”的堂号收藏了不少名品。 其时文人墨客多雅集于此。元丰初 (公元 1087 年)6 月,王诜邀李公麟、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 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西园。米 芾为记,李公麟作图二,合而称《西园 雅集图》。图为李公麟乘兴之作,画中之人或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或扶琴唱和、或打坐问禅,每个人的表情神态 皆栩栩如生、动静自然,人物衣纹草石花木,每一笔线条都处理得十分精致,游动的墨线节奏率然朗快、迂回 、荡漾,整幅画面潇洒、隽逸、焉然欲绝。米芾《西园雅集图记》云:“李伯时效唐小李将军为著色泉石,云物草木花竹皆妙绝动人,而人物秀发,各肖其形,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之气……”林语堂的《苏轼传》对此也有 细腻的描写:“画里有三大家,苏东坡、米芾、李公麟,还有东坡的弟弟苏子由、‘苏门四学士’。石桌陈列于花 园中高大的苍松翠竹之下。最上面,一只蝉向一条小河飞去,河岸花竹茂 密。主人的两个侍妾,梳高发誓,带甚 多首饰,侍立于桌后。苏东坡头戴高帽,身着黄袍,倚桌作书……米芾立着,头仰望,正在附近一块岩石题字。秦观坐在多有节瘤的树根上,正在听 人弹琴……”,图出自李公麟之手,图中所绘人物又是苏轼、苏辙、黄鲁直、米芾等千百年难遇的翰苑奇才,因此后人景仰不已,纷纷摹绘《西园雅集 图》,以致“西园雅集图”成了人物画 家的一个常见画题。著名画家马远、刘松年、赵孟钴、钱舜举、唐寅、仇英、尤求、王式、李士达、原济、丁观鹏、顾 洛、石涛、张大千等等,都曾摹画过 《西园雅集图》。西园雅集在艺术史上书写了光辉的篇章,同时又在客观上传承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了解北宋政治下文士的精神向往和审美风尚,领略东方传统文人的艺术涵养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