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三叠
发布时间:2017-01-11 浏览:3807次
朱湘三叠
才 苟
与妻书
朱湘本质上不怎么认同自己是太湖人的身份,或者是他父亲,那个朝中大员希望用地名来描记祖上的地理归属。朱湘祖上确凿发源地是在湖南省沅陵县,他被取字为子沅,可是出生地是在太湖,这在他有限的生平考究中有发现清晰的线索。太湖人在若干年之后为纪念新文化运动发起人之一的朱湘时也自发重视了这 些。我在阅读他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给妻子霓君的信中发现一个端倪,他的女儿名叫朱小沅,他在信的落款中署名为大沅,有理由相信他怀着深厚的“沅”字情结,即怀“湘”情结。
这都不是给爱妻的信中的重点。诗人细腻的感情在信中流露无疑,他在回汇的钱财分配上传达了这种细腻,同时字里行间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怜惜,这也是他细腻的一部分。书信传递从时间上看,有诸多不解,他踏上美国的第五个月收到了妻子第八封信,几乎每个月能收到两封,这在时间上可以估计,他们夫妻之间并不是接到信才回信,而是写完一封不等回信即刻写下一封信,这充分说明小夫妻之间有粘稠的感情和深切的依恋。朱湘在信中说,“我这几个月因为搬了两次家,省而又省,只省得二十块美金来,阳历三月初寄给你,阳历四月半你可以收到。”也就是说汇款在路上的时间有可能比书信快,但也得一个半月。远涉重洋,日夜思念,也只有通过不停的写信才能寄托。朱湘出国,儿子小东才出生不久,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他要告戒妻子霓君,要喂饱儿子,奶水不多只有一个办法,也是个极其有效的办法――请奶妈子。人的生理条件决定了,能胜任奶妈角色的人也只能是哺乳期妇女,她在喂养自己孩子的同时出售产自身体的乳粮,这仿佛正确立着社会不同的两个阶级,很显然朱湘是在阶梯的上层,可是我们分明又读到了他在美利坚清简的留学生活和拮据的 生存条件,他懂得在美国人眼里要穿着得体不被小看,却因他们母子三人的生活费用,多买点书和添点衣裳都成了奢侈的,但是朱湘无悔,毫不埋怨,他痛并快乐的生活只能有一种解 释,就是对妻子儿女的爱。他收到妻 子第八封信的时候,刚刚从威斯康辛 州劳伦斯大学转至他满心欢喜的哥 伦比亚大学,他的转学,绝不是信能提示的,“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极大, 要看什么书,就有什么书”,也不是 “我要看的这种书大半都有,你想我是多么快活”,而是别的,他在信中说 的这么好,是在宽慰他老婆霓君,换一个地方,非但不会改变对她的情怀,更是因为遇见更好的地方。她也贤淑而宽容,夫君之选自有他的道理,从她的回信中没发现任何怪责,只有勉励。他的细腻伴随着他幸福而柔和的夫妻生活,正常的人间生活之下的朱湘,离险境那么远。
朱湘在某一封信中给妻子说了一则梦。“梦到我凫水,落到水里去了;你跳进水里,把我救了出来”,这是他忘情的读诗――他通常把诗歌当情节感极强的小说来读,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于是本该写信的周末全被诗歌侵占了――差点又耽误了写家书的日子,写好了给妻子的信之后的梦境。这里首先我开始怀疑他用的一个词“凫水”,既泅水、游泳的意思,会游泳才称为凫水,如鲁迅先生曾在《社戏》中写的“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十几个少年都会游泳。会游泳的人在水中溺水,这才是人生中的困境,命中之坎。梦是人在非自觉意识下产生的潜意识,原来《梦溪笔谈》一脱笔便是杰出小说,是因为梦本身就有优秀小说的自塑性。你看,写诗歌的朱湘把梦塑造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既不合理又看似合理。可以说梦的叙事能力超越了所有人。扯远了,还是回到这个梦的主人身边。朱湘不经意在这封信里泄露了宿命:他在任何境地中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即使是水之于鱼的自由空间,他亦险象环生,只有他的妻子,这里可以代指为甜蜜而多汁的爱情,才可以救他。他接着抒情道:“我想起你从前到现在一片对我的真情,心里真是一股说不出感受”。这样的信也是最能打动人的,让对方紧紧抓住彼此依赖的信任依据。
朱湘不仅要夫人霓君信任他,更要她对自己死心塌地。另一封信中,朱湘以“你的苏武”之名义,“我今天看中国诗,有一首看了很感动,那首诗是苏武作的,说:自从我们二人结发作夫妻以后,恩爱两不相疑。但是我明天早晨就要动身去外国了。只有今天一晚同在一起,那么就让我尽量的欢娱罢。我是要动身的人,心里总记挂着上路,怕误了时辰,所以我起来看看如今是什么时候了。你看,天上的参星同辰星都不见了,走了,我要同你分别了。我这是去匈奴(如今 的蒙古),那里的人是性情不好的;我们再见的时候我也不敢讲是那一天。 我握住你的手,长叹一声,想到别离,不觉落下了泪来。你保重身躯,常常记着我们欢乐的时光。我要是活着,一定早归。要是死了,我作鬼也记到你,不会忘记。后来这作诗的苏武隔 十九年回了本国,作了一个大官。我想到四五年后我们再见的时候,那是多么快活的事情啊。”你的苏武是个破废立新、被后人定义为“新诗运动的发起人”之一,所以你的苏武写诗是用白话文,写信也是,这样复述方式是要把人往“火坑”中推的,是要把你向信仰的方向推的。他带着你沉陷在离别之前那几乎有点醉生梦死般的欢娱中,一个经历久久饥荒的人对最后一顿美食的回望。更甚的,你的苏武,残忍地让参星同辰星都消失掉了(参星同辰星,此出则彼没,两不相见;喻亲友隔离不得相见)。你的苏武非彼苏武,很有些狡猾,你在火坑中奄奄一息,他竟然有些诱惑的说:你还应该对我的荣归有所期待。
在美国
朱湘在美国的经历颇为神奇。期 间总共给妻子刘霓君写了九十四封家书,实际上就是情书。他死后,好友罗念生将之收集整理编辑出版,名曰《海外寄霓君》。新文学史上有四大情 书经典,分别是鲁迅致许广平的《两地书》、徐志摩致陆小曼的《爱眉札记》、沈从文致张兆和的《湘竹书简》和朱湘致刘霓君的《海外寄霓君》。我这里不是情书推广,而是对四大才子 的缅怀;或者谓之才子,必不可缺佳人,对佳人的表述激发了才子的滔滔才情,一定程度上历练和影响了才 的文风和抒情方式。且不提这些,人们得以通过书信了解和研究朱湘的感情,以及他在美国的情状,缘于罗念生、罗皑岚、柳无忌等好友,正是他 们温和的性情延续了他们的创作寿命――《二罗一柳忆朱湘》(80 年代之后的作品),和他们结识清华、求学美国那段故事相隔半个世纪之久。
当三个老人以精神聚会的方式,追忆朱湘,虽不是老泪纵横却是感慨万千:要是朱湘性情好点,处世圆滑点,加之他的才华,可是前途无量的。 问题就在这里,那还是朱湘么?相处清华园,那段粗线条的经历,校史有简略记载,比如朱湘翘学、抵制斋务处的早餐点名制度,被记过三次。对校方来讲,朱湘有多闻名就有多顽劣,是个优点突出缺点也同样突出的人。清华从不缺少才华横溢的学生,藐视组织处罚能不严厉?一退学就是两年多。这个顽皮的学生终于在 1926 复学一年之后毕业,从朱湘1921 年考入清华留美预科班算起,六年过去了,没有这些过失(不是过 错,他翘课的原因是困在图书馆被文学书籍吸引),他会早一年公费赴美, 从时间上推算,他和柳无忌是同行的,而二罗则晚些,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时间早晚无关。正是六年修炼,朱湘积攒了诗歌名声和人脉关系,在别人那便是无尽的财富。
劳伦斯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我试图利用搜索引擎去寻找劳伦斯大学的历史,可以提供的信息仅限于现状的简介和申请留学的资讯。朱湘来到劳伦斯大学时没有这样的资讯服务,更不知道会在某个未名的上午,一个胡须花白精神矍铄的教授,用懒得抬起眼皮的神情,在一个亚洲人身上打尖:笔挺的西装是美国样式的、圆圆的眼镜是东方的可能是日本人的。“嘘”,教授深情的阅读被路过的影子干扰,他嘘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接着读道:中国人习惯着青衣长衫,像猴子般出入森林,打柴、烧碳 ……教授的眼眶中有幽明的火苗窜动,像个探险者在丛林深处。小说正是一个有着探险经历的北欧作家写的,那个古怪的欧洲佬,笔下只有清朝服的顶戴和破衣烂衫的樵夫,中国人的长辫被他错认为猴尾。好一个朱湘啊,刚刚谨慎地落座,忽地拔身而立,操起书本朝教授的脸上砸过去,火苗熄止、面色青灰。劳伦斯大学男女混校的景象在朱湘慌乱的心中落下了帷幕。晚上他又开始给妻子写信,只要一开始写信,他的从内心到表情一下子轻松起来:你托人从上海寄来的菌子罐头鲜美可口,我可以吃上一月余,此一项可省下十美圆…… 朱湘揣着也是从上海汇过来的译本 稿费乘火车来到芝加哥大学,梦啊,像晨雾一般乳白。芝加哥大学的图书馆相当于哺乳动物的奶娘,朱湘后期的诗歌探索,其“蛋白质”的沉淀绝大部分都来源于此。有一本叫作《十日谈》的书,他用力最勤,全部加了注释,且与我国的《今古奇观》互相比勘。此用功,堪比者谁?
在芝大,朱湘选修的是希腊文、比较文学以及德国短篇小说,劳伦斯的功课主要是语言,拉丁文、法文和古英文。罗念生是在研究希腊文化成名的,这和朱湘有一定关系,不过罗是在哥伦比亚大学修了希腊文。《草莽集》正是在此期间出版的,这是喜事,但是此间的芝加哥大学,上到教授、下到同学,对华人的歧视让朱湘深受打击,他的自尊和爱国情怀再一次激起他的抗争,教授怀疑他借书不 还,美国女同学坚决反对和一个中国人坐一起听课,等等,忿而再转学至俄亥俄大学。
朱湘的独立人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在国外,令二罗一柳震撼不小,也是佩服的。这种较真,用在文字上能达尽善尽美,回到国内表现在与人交际上,不利便随时暴露出来了, 知人不知人的区别就在这里。所以后来柳无忌评价朱湘:“不懂得子沅的人时常奚落他,认为他是怪,是孤傲; 熟识子沅的人,方始知道子沅的人是这样的清高,这样的直爽,他待友人的心情是这样的忠厚。但是诗人都不免有一样吃亏的地方,太易感触,太多猜疑了。诗人对于情绪和外界的事 物特别易受刺激,对于一点不如意的事故,也容易生出不快的情感,这种 诗人的特质也许是子沅不能做成事业的一个致命伤吧。”罗念生亦说朱湘性情倔强、暴烈、傲慢、孤僻,表面上冷若冰霜,内心里热情似火。
悲剧、杯具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现代人用“杯具”一词,有悲剧的用意,更有调侃的意味。
朱湘主要作品有《夏天》《草莽 集》《草莽》《石门集》等,其中《草莽集》是最出彩的一本集子,后人没有忘记他评论他最多的就是《草莽集》, 它的艺术性胜过五四前后的康白情、俞平伯、汪静之等(文学寿命与以上二罗一柳一样长)诗集,与负有盛名的郭沫若的《女神》亦无多让。这个聚精华于一体的集子命运也有点不堪, 五四运动后人们对新诗抱有强烈的 好奇心和朝圣者心态,新诗一出来就受到热捧,即使是一些不严肃的或草率的作品。可是《草莽集》则在读者对新诗冷落的时期出版的,后娘养的,做小的命运不济啊,这就有点“杯具”了,后人知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者众,而知朱湘者百无一人。也正是这 本《草莽集》,在朱湘的苛刻要求下,设计很新奇,封面不著一字,只有一个图案,这图案仿佛画的是一个人在水里游泳的样子,难道正是他后来投江的预言?相形之下的徐志摩的《自剖》,封面画了许多好似飞机零件的东西,也是有谶言的意味。朱湘在《夏天集》中收录了《寄思潜》和《南归》:
思潜,古代弱水西曾有一个诗 人,/ 济慈,也是一个看出自己痨病的医生!/……/ 济慈诗中所歌咏的诚然都罩上了苦辛,/ 但月亮映日光般快乐须映悲哀而始明,/……/ 济慈的诗不死,身子早死了有何轻重?(《寄思潜》)许多朋友们一片好意,/ 他们劝 我复进玉琢的笼门,/ 他们说带我去 见济慈的小鸟,/ 以纠正我尚未成调 的歌声;/ 殊不知我只是东方一只小鸟,/ 我只想见和华阴里的鸳鸯,/ 我只想闻泰岳松间的白鹤,/ 我只想听九华山上的凤凰。(《南归》)
两首诗歌里包含了朱湘对济慈的个人崇拜;还有,朱湘于1925 年一月出刊的第 16 卷 1 期的《小说月报》上翻译过济慈的诗歌《无情的女郎》; 朱湘还曾经将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泪 雨》与济慈的诗歌作比来评价闻在该 诗中的成熟技法(这个朱湘拿手,他在芝大重点选修课程就是比较文学),这些资讯分明将朱湘与济慈联系在一起。鲁迅先生通过无数种可能的途径获悉了这些资讯,鲁迅对济慈和朱湘诗文的了解和肯定。朱湘曾经于 1924 年 10 月在《时事新报》的《文学》周刊第 145 期发表了对鲁迅《呐喊》非常有水准的评论文章,于是鲁迅对朱湘有一定程度的关,等等诸多因素影响了鲁迅对朱湘的评价――“朱湘是中国的济慈”――后人在研究朱湘时,无不引用这个评价,最先将此语录引入朱湘文学研究的是好友罗念生。鲁迅提出此判断性的语句是在1925 年,最近的研究文献中又有人进行了深度挖掘,确认了鲁迅在什么场合什么时间以什么形式说出来的,也就是说这个乌鸦嘴的鲁迅,在朱湘年纪轻轻活蹦乱跳的情形下,类比一个只有 26 岁就早死的济慈,言语之间,其实已经犯了一个中国人的忌讳,这也是悲剧性的。更“杯具”“的是,做深度挖掘的人,考据确凿、思维清晰地推论出“朱湘是中国的济慈”是后人对鲁迅提此看法的断章取义。证据:“中国的济慈”一语出自鲁迅在1925年写给向培良的一封信中,现把信的全部内容摘录:
培良兄: 我想,河南真该有一个新一点的日报了;倘进行的顺利,就好。我们的 莽原于明天出版,统观全稿,殊觉未 能满足。但我也不知道真不佳呢,还 是我的希望太奢。 “琴心”的疑案揭穿了,这人就是 欧阳兰。以这样手段为自己辩护,实在可鄙;而且“听说雪纹的文章也是 他做的。”想起孙伏园当日被红信封 绿信封迷昏,深信一定是“一个新起 来的女作家”的事来,不觉发一大笑。 《莽原》第一期上,发了《槟榔集》两篇。第三篇斥朱湘的,我想可以删 去,而移第四为第三。因为朱湘似乎 也已经掉下去,没人提他了――虽然 是中国的济慈。我想你一定很忙,但 仍极希望你常常有作品寄来。 ――迅
这封信最初于1925 年 5 月 6 日 在《豫报副刊》刊载,后来收入《鲁迅 全集》和《鲁迅书信集》。不管是人际关系的推排,事件发生时间先后的比较,还是辨证的逻辑性,都令人信服,品味之,你也会对“中国的济慈” 说法产生怀疑。
悲剧也是戏剧。这些戏剧性的争论其实已经无关紧要,朱湘是中国的济慈已经被绝大部分人接受,前提是朱湘本身的成就和对诗歌的贡献与执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