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与“不让”的历史辩证法

发布时间:2017-01-16     浏览:2099次

 

不让的历史辩证法

江飞

  历史是现实的明镜,现实是历史的回声。让历史重新发言,让史实再次生辉,这正是新创黄梅戏舞台剧《大清名相》的艺术价值与现实诉求所在。作为一部数易其稿、精心创作的历史正剧,它通过张廷玉三让的故事传达出一种更深层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启示意义,那就是:深刻领悟不让的历史辩证法,一方面,以让为礼,以退为进,以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另一方面,惩恶扬善,寸步不让,以立德养廉作为为官之道的根本,从而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激烈斗争中立场坚定,抉择正确,实现一个为官者应有的政治担当和道德追求。

  何谓 “是一种古训家风,是一种为人之道,更是一种人生大智慧。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整出戏之所以以此为基调,首尾呼应,重章叠唱,正因为文端公张英的这封朴素而意味深长的家书,不仅成就了礼让的文化象征――“六尺巷,成就了自己无忤于人,无羡于世,无争于人,无憾于己的一生,更使得这个字升华为教示子孙立身、做人、读书、持家、治国之箴言,敬人、爱人、益人之训诫,由此而涵养出张廷玉这位六尺巷走出的大清名相

  何谓名相?在我看来,名相不在于其位高权重,而恰恰在于其不以为为名,而以为名,一如张廷玉所言,为了社稷安宁、万民福祉,有什么耻辱不能吞,有什么委屈不能受。一心为国鞠躬尽瘁,一心为民尽职尽责,清白做人,清廉做官,这正是张廷玉五十年不犯错的秘诀所在。胸中没有名利,只有社稷人民,才可能不沽名钓誉,才可能一让再让三让:其子张若松凭真才实学在殿试中考了一甲第三名,张廷玉为天下寒士而让贤,生生将其降为二甲第五名,又为避免他人不满、朝局不稳,而极力反对乾隆擢升其为内阁学士,是为谦让;一群友人借给喜爱字画的张若松一幅唐伯虎名画临摹,画轴里裹挟着为张廷玉贺寿的银票礼单三万两,张廷玉不仅痛打若松,而且带其挨家挨户连夜退礼,是为廉让;张廷玉明察暗访,掌握朝中官员贪腐情况之后,为稳定朝局、平息乱相,而执意让贤还乡,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千秋名节,退还雍正爷授予的太庙配享,是为智让。胸怀天下,知进知退,廉洁奉公,忍辱负重,堪称名相

  从父子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从张英家训《聪训斋语》到张廷玉家训《澄怀园语》,我们清楚地看到:儒家醇厚优良的家风懿德,满招损,谦受益”“终身让路,不失尺寸的谦让古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文化基因”“美学精神,就在这言传身教的历史进程中世代流传,生生不息。

  当然,如果这出戏仅仅围绕来做文章,难免陷入单向度的道德教化传统模式之中而缺乏创新。编剧余青峰、屈?洁和导演卢昂心里明白,如何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六尺巷故事中生发出新的故事,如何将原有的官对民的礼让道德升华为更开阔深厚的主题,是成败的关键所在。经过反复修改,原本以张英为主角的六尺巷故事变为以张廷玉为主角的大清名相故事,原本单一的礼让主题被改造为不让辩证选择与把握的新主题。由此,新创就成为创新的代名词。

  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一味退避,知道什么该让、什么不该让,明晓何时该退、何时该,这才是考量一个人尤其一个官员的大学问。正如张廷玉那句念白,这个让字,说说容易,做起来可真难喽。有些事情,有些人,那是绝对地半尺都不能让哪。这真是一句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一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出三尺宅地是容易的,而要让出功名权位、让出巨额财富、让出四海尊崇、千秋称颂的太庙配享却是难的,这不仅需要一种超越常人的大胸怀、大智慧,更需要一种承受各种猜忌讥嘲、流言蜚语,甚至包括亲人(比如儿子张若松)蒙冤乃至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面对贪墨之徒、奸酋巨蠹,不仅要寸步不让,更要敢于进攻,惩贪肃吏,坚决到底。正是由于张廷玉的不让,盐案的漏网之鱼不得不狗急跳墙,四处栽赃,从而浮出水面;正是由于张廷玉的不让,乾隆皇帝才坚定信心,彻查军机大臣讷亲等贪官污吏近百人,取得了这场惩贪肃吏之硬仗的最终胜利。一言以蔽之,,已属不易,不让,更是难上加难!

  正如导演在手记中所说:为官者对家人、对自己、对百姓该’――礼让、谦让、退让;而对贪腐、对污吏、对恶行则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谦和与退让。因为这是异常生死攸关的绝命激战,是你死我活的政治较量。 ”这是对不让辩证法的深入阐释,也是对整部戏的主题意蕴及其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深刻揭示。更进一步说,不让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亦此亦彼、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为官者只有修身立品,正心诚意,恪守温良恭俭让的夫子之德,牢记为官第一要,养廉之道,莫如能忍的为官之道,并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才能炼就打铁之身,有勇气、有底气、有硬气面对贪官污吏做到公正无私,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寸步不让;另一方面,为官者只有对贪污腐败零容忍,寸步不让,勇于斗争,敢于亮剑,才能伸张正义,弘扬仁善,真正保护国家、百姓、家人以及自己的正当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为了更坚决地不让不让是为了更好地,让或不让都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建构一个天地清朗,人心坦荡,社稷稳当,庶民安康,升平气象,日月争光,风调雨顺,鸟语花香,江山美景万年长的理想世界!

      总之,黄梅戏《大清名相》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一个官员只有学习和掌握不让的历史辩证法,修身立品,严守自身的道德底线,谨肃治家,严守家庭的情感底线,才能做到依法治国,严守国家的政治底线。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