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皖国溯源
发布时间:2017-02-07 浏览:3919次
古皖国溯源(外三篇)
张爱斌
“皖国”二字,最初见于《前汉书》。李元阳《名山记》载:“周大夫皖伯封国,亦以此山(皖山)名。”《史记》亦云:“偃姓,伯爵,周大夫皖伯封国”。周大夫系皋陶后代,史逸其名,故只称周大夫,亦称皖伯。皖伯都邑建在今潜山县梅城,皖国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所辖地域有今潜山、岳西、太湖、怀宁(即今安庆)等地。皖伯执政清廉,关爱百姓,民众颂其德政,在皖山之阳建有皖伯庙,又称“皖公山”,地与山皆以周大夫名。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但皖国尚存。公元前540年的春秋时期,楚灵王在潜山境内的皖山之阳,建立皖城。皖国直到战国时才被楚国灭亡,前属吴国,后成为楚国领地。至公元前184年的西汉时为松滋候国领地。西汉元封五年(前112),汉武帝刘彻南巡,亲临皖山,设台祭岳,封皖山为南岳,又称“万岁山”。潜山定名为皖县。史载,西汉至西晋时代均在皖国故地设立皖县建制。在此时期,皖国故地(今安庆及所辖县、市)仅近山、邻近处有居民聚落点外,其余大部地区处于荒漠、水网之地,且为吴、越、楚三国兵争相占领之地。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时起,至公元589年隋代上叶灭陈时止,前后八百年间,历史上经历了秦、西汉、三国、两晋及南北朝,其间皖国故地尚未形成相对的固定范围,仅处于隶属时期,从属各朝、郡、国之中,成为其中之一部分。秦初属扬州,后属九江郡,西汉属淮南王国庐江郡,三国初属魏,后属东吴的庐江郡扬州牧。晋时仍属庐江,以后至南朝宋、齐、梁,属豫州晋熙郡、枞阳郡,北齐时属江州枞阳郡;陈时属晋州枞阳郡,北朝隋、唐时分别属扬州同安郡和淮南道舒州。五代十国仍归属舒州。尽管这一历史时期隶属变更频繁,但由于政治、经济及自然等因素,致使人口繁衍、迁?及居民聚落点的增多,表现出县的增置及逐渐形成向区域相对稳定与规范化方面发展。至北宋时,皖国故地隶属舒州同安郡、德庆郡,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设舒州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改建安庆府,原舒州所辖怀宁、桐城、太湖、宿松、望江成为府属5县建制。府治设于皖国故邑潜山,怀宁县附廓。嘉定十年(1217),安庆府从潜山迁至安庆,开始建城。元代初年(1271),改安庆府为安庆路。元至治三年(1323)划怀宁西部清朝、玉照两乡设潜山县。安庆路领县增至6县,是为安庆6邑的最初建制。明、清两代均建府治,安庆府领6县直至清末。民国期间,安庆是省、府、县(怀宁)三级同城而治。至此,皖国故地进入区域规范化,处于相对稳定的6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再析置,遂成为今天的安庆辖7县1市之域。
自西周时建立皖国,后又立皖县,至今时达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厚重的古国文化,丰富的人文景观更为“雄奇灵秀”的皖国故地相映生辉。历代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范仲淹等都在此留下诗文碑刻。皖山(天柱山)胜景与黄山齐名,享誉海内外。安徽省简称“皖”亦由此而来。
老省城安庆会馆
安庆位居长江中下游,交通发达,仕商云集。明清以来,是安徽省及安庆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会馆之设,冠于全省。据民初《怀宁县志》载:清同治、光绪年间,安庆有会馆共有14处之多。
安庆自清乾隆25年(1760)成为安徽省会之后,外籍人来安庆任官者甚多。先后有浙江相乡人李钧、海宁人陈用敷、江西南丰人谭尚忠、山西临晋人荆道乾、奉天人江有良、高承爵等9人;清顺治11年至12年,有山西太原人周霖、乐城人刘士模等先后任安庆巡抚都御史、按察史和怀宁县知县,因“旅贾于皖垣,恐乡人越数千里来,无以联之”(会馆碑记),为“感乡谊,笃乡情”,互为利用,他们这些高官显要,遂成了会馆的积极支持者。此时,安庆物产丰富,商贾辐辏,百货俱全,与长江上下游远至北京、广州、江、浙,四方贸易,十分活跃。各地商人多来安庆经营工商业。如有名的徽商来开的钱庄,浙商来开的银楼,湖南礼陵人来开的伞店,旌德人来开的丝线店,庐江人来开的机房(织布)……因而大量雇用的工匠及管事、朝奉、徒弟,以致“谋生者日众,迁来者巨多。”加之由于传统意识和地域观念严重,外地来安庆的仕商,为“联嘉会,襄义举”,纷纷倡议建造会馆(包括试馆、公所)。以便利用会馆的组织和权力与社会关系,以维护自身利益。在驻安庆外籍任官者的支持下,安庆各地会馆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至民国5年已达20余座。如省内会馆有:徽州会馆(位于大墨子巷)、泾县会馆(西门外正街)、湖南会馆、旌德会馆(太平境)。省外会馆有湖广会馆(太平寺)、河南会馆(三祖寺),还有八旗会馆(又名奉直会馆、河北会馆)、山陕会馆、江西会馆、杨氏试馆、叶氏试馆、江氏试馆和池州同乡会等等。其中,以湖南、福建、徽州三会馆规模最大,各占面积约5000平方米。湖南会馆几乎占了二郎巷、钱牌楼半条街;徽州会馆从墨子巷一直抵到倒扒狮。湖南、徽州、泾县、旌德四会馆均建有戏台、大殿,雕龙画凤,宏伟堂皇,里面设有客厅、餐厅和下榻之所。湖南会馆还建有花园亭榭、假山荷池。江苏、江西会馆,虽地处偏僻,却幽静古雅,别有洞天。这些会馆或试馆对内(同乡之间)可以制定行业规条和会议章程,具有一定约束力(如限制增收学徒,发生纠纷调解等),对外可以联系、交涉、办理诸种事宜,向官府为乡人伸诉冤屈、调和雇主与雇工间矛盾等。另外,为乡人到省城安庆赶考、经商或探亲等提供食宿或帮助处理困难事宜等。
新中国成立后,安庆会馆逐渐冷落,现在除“杨氏试馆”作为“马炮营起义会址”及江西会馆仍保留外,其余都随着老城改造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
昔日安庆之阁
阁,是我国传统楼房的一种。其特点是四周通常设?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或藏书之用。明清时安庆有古阁10余座,比较著名的有天柱阁、魁星阁、长啸阁、调元阁、梓潼阁、蓬莱阁、鲁班阁、慈云阁(大士阁)、门山佛阁等,现除慈云阁尚存外,其余均已废圮,但它们在历史上也同样留下辉煌的一页,寻觅追踪,情趣盎然,令人向往。
天柱阁 天柱阁昔在西门外大江浒。史载,明正德十六年(1521),郡守胡缵宗赴任后不久出资兴建。阁高三层近十丈,呈圆筒形,阁顶如六角帽,蔚为壮观。登阁西望,天柱岿然,下有可泉,与江判清浊。缵宗诗云:“与客上江楼,横江山欲浮。云当天柱出,月傍小孤流。帆外收吴楚,樽前落斗牛。弥漫忽千里。倚槛思悠悠”。明诗人张治诗:“何人建阁俯江水,千尺飞腾出皖州。高下乾坤自清浊,东西日月共沉浮。两峰倚剑尊前落,九水如丝天际流。阁上主人能爱客,南风长日击偏舟”。又一首:“昔闻天柱峰,今上天柱阁。迥席倚云河,移尊动溟弱。赤日海上流,青天镜中落。凭高发孤吟,长风坠瘳廓”。另有天柱阁听可泉诗:“李白独吟秋浦上,杜陵多在锦城隈。夜深长啸倚高阁,明月坠江朝欲来”。清代中叶阁废。光绪三十二年(1906),藩司沈曾植按原阁造型在藩署后之成园小山上(今樵楼后侧)建阁,仍名天柱阁,并榜其楼曰礼岳,徐铁华有记曰:“以此为一城最高处也”。方守彝有诗云:“起楼筑阁山之巅,云里一山迎栏前”。辛亥浔军变,藩署堂廨焚,后将阁重修。守彝次韵云:“雾雨冥冥迷圣眼,起攀天柱倚云看。入山老鹤自高隐,鼓浪长蛟不肯蟠。苔砌余香曾沥酒。露林清响警飞扬。庄严楼阁扶花树,岳气终多彻骨寒”。天柱阁后毁于抗日战火。
魁星阁 阁在城东枞阳门文昌宫之后,清康熙时臬司多宏安兴建。初曰文昌阁,其时未有宫也。嘉庆九年(1804),始建宫于西偏。阁初建时,高五丈许,四层,刘宏谟有记。建宫后更名为“魁星阁”。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初年,安徽布政使吴坤修重修,初三层,后亦增为四层,环阁植柏,遥接迎江寺塔,与俱雄峙,故游观者甚众。袁起和吴坤修诗:“高阁同跻最上层,夕阳红处画栏凭。江山纵览东南胜,奎壁重占学校兴。感慨碑文经劫运,平章秋月见才能。岂惟退食供觞咏,为察民风每一登”。“徒倚秋光付短哦,故园翘首思如何。云开一塔撑天出,浪静千帆绕堞过。近水先教迎皓月,卷帘直拟泛银河。皖城幸赖藩宣力,百废重修善政多”。自注:“黄蓉台直刺督工,掘得乾隆间王方伯建阁碑。阁建于乾隆以前,王方伯显绪殆重修耳。然碑曰奎星,易名又不自建宫始”。方守彝诗文云:“云霄星斗今无色,高阁诗书裹旧毡。古以文昌魁星,同属斗宿,科举既废,因撰其祀,故云”。此阁毁于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争。
长啸阁 阁位于城南登云坡上。清怀宁县署花厅主据盛唐山巅(登云坡)当街建阁,名曰长啸,楼栏回然,轩城轾江,江外群峰,螺鬟秀列。前有联云:“华构依岩出;清江抱郡流”。阁内题咏甚多。其中有:阁上江山风月觞,髯丝莽莽碧天长。眼横李白轻狂酒,心恨麻姑胶狯方。遥识九华在云外,纵将一笑落峰旁。即此桃源来世外,笑渠渔父老溪旁”。
调元阁 阁在大观亭与镇皖楼之中。据清代中书舍人陈焯记云:“大中丞薛公莅皖之初年冬十月,既建镇皖楼于东郊,越三旬康济门外复营杰阁告成,名调元阁。上启重檐,下达四衢,朱拱丹梯,峥嵘傥阆,绮疏洞辟,各用一字眉之,曰霁曰熏曰爽曰肃。此阁其下为宜城古渡也”。道光二年(1822)邑令朱士达重修。咸丰三年(1853)遭兵燹未重建。
梓潼阁 此阁位于今人民路西端交通银行大楼南坡。据《怀宁县志》记载,梓潼阁始建于清代上叶,阁内曾供祭梓潼帝君(即文昌帝君)塑像,咸丰三年(1853)遭兵燹未重建。
鲁班阁 阁在任家坡,是由安庆木瓦业同业工会筹资于清末民初兴建。竣工后为该会会址和木瓦工活动场所,阁高二层,规模宏伟,阁中有殿,供奉着鲁班先师塑像。前有一对巨型蜡烛,一座大香炉,大殿横梁上悬挂“百艺之师”,“师表万世”的黑底金字匾额,两旁圆柱上镶嵌一副楹联,讴歌鲁班祖师的功德:“大匠犹存伐木为梁凭神斧;精思未泯飞转构厦看神功”。鲁班阁在解放后老城改造中被拆除,市政建设部门在原地兴建的居民楼门上保留了“鲁班阁”三字标记以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