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平正,追险绝,孜孜以求
发布时间:2017-02-14 浏览:5715次
知平正,追险绝,孜孜以求
――记中国书协会员,安庆书协名誉主席卢安民先生
一、艰难环境,磨练意志
卢安民先生于1945年出生于安庆,由于家境困难,(家里兄妹四人,父母都在纺织厂当工人,每月一点微薄的薪水难以支撑生活开支,他在家里又是长子)为减轻家庭生活负担,他只读了小学六年级就辍学了,14岁就进入社会,到了安庆纺织厂当了一名工人。1960年他被抽调到合肥安纺一厂工作,不到一年时间,工厂裁员,他又下放到安徽寿县城西湖农场,这一呆就是三年。那时他还没有爱上书法,也没有这样的意识。1964年他又回到合肥印染厂工作,这期间他结识了葛介屏的大儿子葛茂森,通过葛茂森,卢安民拜访了当时安徽省老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葛介屏先生,这是他爱上书法艺术的一个缘由。1966年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他又被调回安庆纺织厂工作。1967年七月安庆城因“好派”、“屁派”之争引发武斗,当时厂里有人为调停摩擦,避免事态扩大,开车动身去合肥“省军管会”反映情况。当时正至动乱年代,卢安民在自学过程中由于碑帖及书法理论书籍难觅,正处在如饥似渴之时,就借此机会搭上厂里的便车去合肥拜谒老师葛介屏先生,以亲聆教诲。没想到车过桐城境内,车祸发生了,他被甩出车外的百年河大桥下面的河滩上。当时他脑子里一片空白,心想,完了。在临别人间两个多小时后才醒过来,他微笑的告诉记者:我在阎王殿里闯过一回,阎王不收,我又回到了人间。醒来后他依然带着创伤去合肥拜见了葛老先生,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他几乎是天天常泡在葛老书房里,尽情浏览自己从未见过的碑帖和葛老创作的书法作品,得到葛老谆谆教诲,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深邃于辽阔,受益匪浅,获益终生。1995年他50岁,在厂里办理了退养手续后,就在安庆清节堂开了一个装裱店。为此他接触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书法作品。早年经历了动荡不安的生活,艰难现实的磨砺,练就他一颗不屈的心,或者说顽强的个性。这意味着他无论身处什么困境,都不会怨天尤人,自哎自怜,悲观失望。他认为人只要与命运不屈的抗争,最终会改变命运。
二、书艺无境,广采博取
卢安民先生22岁时开始爱上了书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用一生的时光勤奋笔耕,呕心沥血。他对记者说:坚守自我,不言放弃。近半个世纪以来,他苦苦寻求笔端上的韵致。探寻黑白之间的神髓,不求浮名,不逐财利,默默探求。在书法艺术上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1966年他开始结识了唐大笠、胡寄樵、冯仲华、唐罡、马东升、余龙生等,同仁们相互切磋,相互鼓励,共同提高,逐步叩开书法艺术大门。以后便日夜耕耘,刻苦发奋,在书法艺术上有了一定的造诣。1978年他通过唐大笠书信介绍,带着自己书法作品到南京请教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林先生看了他的作品后很喜欢,给予较高的评价,
认为他在书法创作上大有潜力。有一次,卢安民通过冯仲华带去自己的书法作品请教林老,林老大加赏识,并通过冯仲华给他带去十个字“天马行空,可大器晚成矣”。从此他将这十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铭记心怀,激励自己,不敢懈怠。他牢记林老的教诲:要多读书,古今的书都要读,开卷有益,益为修养。不读书,再写也是个“书匠”。不读书,字越工越俗。他开始大量的阅读,古今中外无不涉猎,一边理论,一边实践,不断丰富书法艺术涵养,字越写越见功力。1980年他参加了第一次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35周年”全国书法作品大展,以后他就沉潜下来,浸润于自我书法创作中,他信奉:不与今人争高低,只与古人争一席之地。他深知:书法之艺永无止境,但务求稳步前进,又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既恪守传统,又要打破传统,做到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在继承中,发扬光大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三、书法抒情,心到手随
卢安民先生认为:书法艺术,就是抒发心灵情感的艺术,就是内心境界的艺术,就是所感所想的艺术。他的草书优于隶书。究其原因,是因为草书更能彰显个性,更能抒发豪情,更能随心驰骋。他认为草书,是书法中最难写的一种书体,虽张扬,但须在分寸之内,戴着“镣铐”舞蹈。他说:写字,就是要善于制造矛盾,黑白之间的矛盾,粗细之间的矛盾,疏密之间的矛盾,但又要善于解决矛盾,最终归结为“和谐”。他认为草书艺术在手法上更有包容性,开阔性,可以兼容各种书体的形态而融于一身。卢安民的草书,犹如大江东去,一泻千里,又从容自若,波澜不惊。率意之中,含着真、善、美,含着内心激情和意蕴,从欣赏他的作品中,能感受到含有各家各派的影子和气息,但又说不出究竟是哪家的招数,既在传统之内,又游离于之外。其性情挥洒,随意率真又道出他的创作胆识。一旦握笔在手,便激情四溢,信马由缰,或徐缓、或疾驰、或俯视、或仰望,纵横捭阖,一任情怀。同时纵使夹风卷雨,也由理性紧勒着信马的缰绳,不可脱缰,一切掌握在艺术的分寸之内。他说: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书写即抒情,需要兴致和灵魂,兴致所来,泼墨挥毫,物我两忘,笔到之处,气势纵放,心到手随,犹如天马行空,恣意不羁,且又合理驾驭,不失偏颇。卢安民的书法之路从六朝墓志入手,又致力于唐楷与行草。从他最近作品看,他在这条路上一直走得稳健而扎实。他的小楷精整严密,行草则秀逸多姿,善于险中求胜,绝中寻路,善于变化。其点面、结构都能体现出《书谱》中的微妙之处,其草书流畅自如,开合有度。有人评价他的草书兼有“二王”一脉的潇洒和林散之的温淳。卢安民在一篇随笔里写道:余习书数十载,尊奉葛介屏、胡苏民、林散之等老先生之教诲,由楷而隶,由行草而攻篆,继之由约而博,求平正,追险绝,孜孜以求。
四、广采博取,情致使然
卢安民先生难能可贵的是他在碑帖、临摹、治印、真、草、隶、篆都有所涉猎。并深习理论,勇于实践。尤其在临帖方面广采博取,吸收众长,其全面性、系统性和所下的功夫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在安庆书法界也是为数不多的。他涉猎治印很早,在秦玺汉印下过摹刻死功夫,尤其对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等诸家用功甚多。他的印章平稳中求变化。握笔捉刀,一任性情,游刃自如,广兼并济,不囿一隅。2009年以后他又涉猎诗歌,在诗词歌赋方面下苦功夫, 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他做的诗不仅在韵律上日趋成熟,更注重文字意境上的锤炼,每每有感而发,诗作不断增加,并准备将自己的诗作印成集子。他在诗歌《七十初度感怀》中写道:“初入翰墨林,由楷而篆隶。宗法魏晋唐,持恒在磨砺。金石开心颜,墨舞伴朝夕。宋元到明清,广博取宏毅……他在《老来志趣犹能狂》随笔里写道:……我以为书画家大多重视自身修养,于诗书画道,乐此不疲,宠辱皆忘,自信、自强、自立、自爱,而不自贵……徜徉于诗书画印的天地里,物我两忘,宠辱不惊……这体现出他内心的高远境界。他还任过书法教师,曾在安庆市总工会举办的书法培训班任教师,一期半年,他任了六期教师,前后三年时间。在教学上他善于深入浅出,将古人深奥的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以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生动而有趣的表达出来,深得学员们的喜爱。这个培训班曾被誉为安庆书法界的“黄埔”。现在活跃于安庆书法界的中坚力量,学有所成的人,不少来自于这个培训班。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比如他会做瓦匠、木匠、裁缝等活儿。进入70岁后,他依然没有落伍于时代。博客、微博、微信样样都玩,自寻其乐,心态安然。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卢安民在书法艺术的路上,一直刻苦勤奋,从不懈怠,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其作品曾入选徐州《纪念淮海战役胜利卅五周年书法篆刻展览》,郑州《国际书法展览》,宁夏《中外草书展览》,广州《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廿周年中外书法家作品展览》,洛阳《中日樱花笔会书法展览》,南京《全国首届篆刻展览》,河南《宝丰酒诗书大展》,上海《伊翔杯中国书画大展赛》,镇江《中、日、韩国际草体书法展》,中国文联《牡丹杯书法兰亭奖》等;在一些全国书法大赛中曾获多次等级奖及优秀作品奖,并发表于《书法》、《西冷艺丛》、《书法报》、《书法导报》等报刊。1993年于邓石如故里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览。1994年他在安庆市总工会举办了一次个人书法展,获得很好的效果,得到同仁们肯定和鼓励。
采访结束了,卢老先生意犹未尽,似乎还沉浸在书法艺术境界里。当记者问起他今后的打算时,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说:生命不息,书写不止,以草书为主,一路向高峰攀登。他面色红润,激情昂扬。这时记者想起他的两行诗:“永作少年游,风华在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