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安庆文坛

发布时间:2017-02-17     浏览:2658次

 

我与安庆文坛

回顾我与文学结缘,坚持业余创作近六十年,每前行一步,都离不开报刊编辑的指点、帮助和关爱;同时也熟知安庆文坛从前三十年到后三十年的演进。

1958年,我上初二时,大办钢铁运动掀起高潮。学校建起炼铁炉,同学们纷纷上阵炼铁炼焦炭,为鼓足干劲唱民歌,写民歌。我的业余文学生涯开始起步。当时文化部号召:诗到田头、车间;画到田头、车间。那些年,安庆市归属安庆地区管辖,地区刊物有《安庆文艺》,报纸有《皖江日报》,后改为《安庆报》,常发表工农兵作者的文艺作品。

当年我14岁,为了写好民歌,曾拜访《安庆文艺》诗歌编辑张良苏。这位23岁的青年诗人名气却不小,诗歌发表于《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安徽文学》等报刊。那首《唱得绿水闪银波》诗歌,被选入郭沫若、周扬主编的《红旗歌谣》。他穿着朴素,平易近人,对我热情辅导,激发起我写诗的热情。不多久,我一鼓作气写了几十首民歌,有几首在《皖江日报》上发表,后来我将学生时代写的民歌汇集成册,留作纪念。

19619月我上高中二年级,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到市木器厂当木工以减轻父母的负担。白天在厂里扛木料,推?、拉锯等繁重劳动,晚上读书、写作到深夜。第一篇小说《疙瘩解开了》和故事《五分自留地》发表在《皖江日报》。接着,散文《检验》发表于《合肥晚报》,使我创作热情高涨,向《工人日报》、《安徽青年报》投稿,也小有收获。

文革前,安庆市工人文艺创作比较活跃。市文化馆主要负责基层单位小戏曲、舞蹈、歌咏辅导,每年定期举办会演。市总工会下属工人俱乐部,由工会干部丁启峰领头,具体抓工人作者的文艺创作,成立安庆市工人业余创作组。市港务局干部江臣任组长,我担任副组长。成员有:机床厂工人凌振,预制构件厂工人田学祥等人。每月都要召开一次研讨会,相互交流经验,提高写作水平。还不定期出版油印刊物《工人文艺》,发表业余作者的文艺作品,戏曲、诗歌、小小说、散文等。

万万想不到,19665月份文革爆发,以批判吴晗、邓拓、廖沫沙三家村掀开序幕。随后工作组进驻,大字报铺天盖地。不少厂领导怕引火烧身,将我们这些小笔杆子,统统抛出来,所谓弃卒保车,保自己过关。我与一些文友:徐志松、田学祥、凌振、江臣等被出来受到批判。这下,我尝到了文字狱的滋味,从厂部任工会宣传干事下到车间劳动,只得与心爱的文学含泪告别,不敢越雷池一步。

19708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安庆报》文艺副刊编辑陈世和来信,他告诉我:本报准备开辟奔腾急副刊,约你写篇小说。陈编辑的信一下点燃我心里熄灭的文学火种。我思索了好几天,写了篇小说《检验》寄给他,一个月后在奔腾急副刊创刊号见报。接着我又挑灯夜战,写了篇三千多字的小说《熔炼》,寄给《安徽日报》副刊,编辑是徐子芳、郭强。1971111,《熔炼》发表,配有一幅插图,几乎占半个版。我接到这张报纸正在车间打造家俱,不觉热泪盈眶,这是我平生在省级大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

《熔炼》发表后产生反响。据《安徽日报》驻安庆记者站罗法松说,他在报社听郭强讲,北京、福建、安徽三家出版社,都准备将《熔炼》选入短篇小说集。我听到后似信非信。一个月后,安徽人民出版社编辑吴畏、郑石林来安庆,住在马山宾馆,主要是了解部队作家王愿坚创作长征题材的中篇小说《踏遍青山》的进度,顺便将《熔炼》选用情况通知我。19721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率先以《熔炼》为书名,出版文革期间安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1973年初,我在车间边干活,边构思一篇以木工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划线》。考虑成熟后,写了八千多字,寄给刚复刊的《安徽文艺》碰碰运气。一个月后就有了回音,那天我收到编辑刘先平来信:小说题材不错,写得较好,但必须进一步修改完善……。面对着来信,我惊喜之余又犹豫不决:如何修改完善?一时拿不定主张。我找市文化馆创作组编辑《工农兵创作选》的张守诚、黄旭初,俩人看到刘先平的信后,非常高兴,向市文化局局长汪存顺作了汇报。几天后,张守诚来到木器厂,帮我向厂长请了一个星期创作假,安排我在文化馆创作组改稿。汪局长认真阅读《划线》后,面授机宜,提出修改意见。在良师益友的指导下,修改后的《划线》终于在《安徽文艺》1973年第3期发表。接着该刊连续几期发表我市业余作者徐志松的散文《杨柳青青》,杨积彬的散文《进山》,部队作者写的小说《老教练》等,引起市文化部门的关注。

1973年秋季,市文化局举办工农兵文艺创作培训班,邀请省作协著名作家孙肖平来授课与阅稿,帮助业余作者提高写作水平。不久,市文化馆主编的《工农兵创作选》改名为《安庆创作》。此间,省作协副主席、《安徽文艺》主编江流来安庆了解文艺创作情况。他在下榻的宾馆会见我,彼此谈了一会,江流通知我1974年春节后,参加《安徽文艺》举办的工农兵作者培训班,时间三个月,并协助编辑初选稿件。,我激动万分,又遇到麻烦,我所在的企业是集体单位,又是微利老厂,临时抽调三个月,厂领导不同意支付工资以及住宿费。后由市文化部门出面,与《安徽文艺》编辑部协商,在抽调期间,月工资、住宿费由《安徽文艺》支付。那阵子,白天在编辑部阅稿,从成堆的来稿中我认真挑选写得较好的小说、散文,给编辑温文松拍板定夺。晚间坚持写作,写了篇九千字的短篇小说《新的起点》,发表在《安徽文艺》1974年第7期头条。短篇小说《灯》,选入安徽短篇小说集《育秧时节》;《换牌记》选入安徽故事集《龙门女》。

197610月迎来了文艺的春天,百花盛开,春色满园。我从车间被调到厂部担任生产技术科科长,人生掀开新的一页。我市业余文学创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1976年有一期《安徽文艺》发表安庆市业余作者小说专号,刊登李克明《加油站》、杨生源《拦车》、王仲庆《小马》等短篇小说。1978年,我写的小说《特别徒工》,选入安徽短篇小说集《榴火》,后获得安庆地区小说创作二等奖。到了1980年,全国短篇小说好似繁花锦绣,深受读者喜爱的小说月刊,有《广州文艺》、《青年作家》、《芳草》等。我写的小说《二赖子上门》发表在《广州文艺》1980年第7期。同期发表广东评论家张绰,对《我的哥哥和爸爸》(作者杨少衡)与《二赖子上门》的评论文章,题名《的艺术》,该刊发行量当时在35万册上下,当年该刊举办的第二次全国短篇小说征文,从五千多篇短篇小说征文中,选发54篇,评出一、二、三等奖计12篇为优秀小说奖。《二赖子上门》排位第八名,获三等奖。1981年《广州文艺》第8期,发表我的小说《抢木匠》,并由省内一家黄梅剧团改编成同名黄梅小戏,拍成电视戏剧片在省电视台播放。

1980729,出版发行的《安庆新闻报》,恢复百花亭副刊,由该报文艺部负责人唐大笠约我写了篇小说《白兰花》,发表在百花亭复刊号。1982年,我被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接着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著名作家耿龙祥担任安庆市宣传部副部长后,对文学创作极为重视,办了几期文学创作培训班,除自己授课外,还邀请省内外著名作家陈登科、陆文夫、刘真、舒芜等。我曾参加过两期,每期一个月。一期在五纺厂小楼,一期在江心洲招待所。培训结束,《振风》为业余作者出专号,促进了文学创作。安徽人民出版社为安庆作者出版故事集《金丝鸟》,发表12篇故事。作者有黄旭初、张桂生、张守诚、吴牧、徐志松、张爱斌、李克明、袁合群等。

八十年代初期,我对业余创作信心十足。1981年,还在《安徽日报》发表小说《喜酒》,被评为征文纪念奖。1983年春季,我被市文联推荐参加省作协文学培训班,时间一个月。来自全省各地作者相聚在一起,一边听名家授课,一边搞文学创作。在培训班我写了篇小说《宋宝开店》,被省电视台文艺部编辑王拓明,导演魏汝明看中,准备拍成电视剧(单本剧),在送审中遇到难题,副台长祁小林认为剧情太长了,要抽掉爱情情节。我到电视台改稿一星期,意见仍不统一,只得搁浅,这是我第一次触电

1985年,我抽调到市家具公司编史修志期间,写了一部长篇传记小说《酱王――胡玉美外传》。感谢《安庆日报》文艺部编辑们大力支持,小说1987310开始在《安庆日报》连载,次月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海内外播送新闻稿,题名为长篇传记小说《酱王》,再现安庆胡玉美酱园总经理胡子穆的形象,曾一度引起轰动,据编辑端木宪雄写文章回忆:当时《酱王》发表后,市民排队在报刊亭购买报纸……后由剧作家濮本信和田炳南改编成七场黄梅戏《酱王胡玉美》,发表在2015年第二期《黄梅戏艺术》季刊。

早在19935月,编汇成书的《安庆地区新闻志》,文艺副刊篇目中记述:自五、六十年代即开始向《安庆报》副刊投稿,如今在地区和省里都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作者有刘云程、陶明国、吴牧、黄志皋、钱启贤、孙必泰、谢清泉、潘仲龄、王满夷、朱家托、张华、钱国胜、朱曙辉、胡祖明、朱华杰等。其中有的出了专集,有的作品被收进散文集,有的作品多次获奖,有的作品被搬上银幕。

     2004年,是我六十周岁寿辰,我将自己在省内外报刊发表的散文、小说计二百余篇汇集成书,书名为《花海留影》,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2009年初,我将《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法制报》、《江淮文史》、《安庆日报》、《安庆晚报》等报刊发表的近百篇民俗散文,计三万多字,结集付梓,书名定为《老安庆风情》,其中《过道灯》曾获2005年安徽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还包括黄山书社出版的《安庆年鉴》,自2004年起,连续三年开设老安庆工商风俗专栏。另外,我写的安庆民间故事计77篇,选入《安徽民间故事集成安庆卷》(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写完此文,我心潮难平,思绪万千。我六十年的写作历程,见证了一个个时代和一群群文学事业的追求者,尤其是文学前辈和编辑堪称良师益友,一直铭刻在心。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