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求索书新路
发布时间:2017-02-17 浏览:5781次
上下求索书新路
杨勤华
“楚简”是一种战国时期书写在竹简上的字体,其较为典型的特征为“扁势”,字体古朴、典雅、装饰性强,该文字具有商周金文大篆向秦汉隶书转折期的风格。它对于许多人来说很陌生,就连现代不少的书法爱好者对它也不甚了了。然而,有一个人对它却情有独钟,在从事楚简书法这条艰辛道路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让这株距今两千多年的古代书法奇葩,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绽放在安庆这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城――他,就是安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安庆石化书协原主席、知名书法家苏毅斌先生。
在书法艺术道路上整整辛勤耕耘了五十载的苏毅斌说,自己这一生所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喜欢上了书法,是书法让他的人生变得饱满丰富,也是书法让他尝到了迷茫的苦楚,和孜孜追求中所获得的快乐。提起喜欢上书法,苏毅斌介绍那是文革初期大字报满天飞的年代,只有十二岁的他并不明白大字报上的内容,却对于那些龙飞凤舞的不同字体产生了浓厚兴趣,常常站立在大字报的墙壁前,右手插在裤兜里比划着大字报上的字体,一站就是好半天,回到家里便照葫芦画瓢地练习。有位老师见他小小年纪如此痴迷练字,便私下里悄悄告诉他,那些大字报上的字体并不规范,要想写出一手好字就得临帖。对于什么是书帖,苏毅斌茫然不知为何物,后来好不容易弄到了一本《十七帖》,他如获至宝,用了两个晚上将一本帖子勾摹下来,从此后,总算对书法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苏毅斌找到了自己的爱好――临摹书法。中学毕业后,在农村下放了三年,只要是雨雪天气,他就躲在知青屋里练字,平时无论白天活有多累,到了晚上铺开纸提起毛笔,心就定了下来,疲乏便消失了。
一九七六年,苏毅斌招工到安庆石化当了一名工人,不久“会写字的工人”苏毅斌被领导慧眼识才调到了总厂研究院担任秘书,对于这个很有前途的工作岗位,苏毅斌并不满意,几经周折终于调到了一心向往的工会系统,到了这里练字可以名正言顺,苏毅斌包揽下了单位的所有宣传牌、黑板报、标语等的书写,充分利用工会宽松的环境,买来张迁、乙瑛、曹金、史晨等古人碑体书帖临摹,勤奋不辍的练习,虽然进步很大,但是每当他让自己平静下来思索时,总觉得自己的字体仅是形似而难领悟神似的奥妙。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呢?他常常为此纠结。
一天,苏毅斌与几位朋友结伴到迎江寺游玩,在大雄宝殿前的一尊巨钟上,他看到铸有“十方禅寺”的钟鼎文,古朴端庄的字体顿时让他欣喜羡慕,再看落款是“马东升”。从此,苏毅斌便四处打听起马东升这个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他打听到了这位年长自己八岁就工作和生活在本市的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他冒昧地前往拜访,受到了热情接待,自此两人成了亦师亦友的同道。在马东升的悉心指导下,苏毅斌对自己所临的古代几位书法大家的字体和名碑汉隶仔细揣摩,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对于不同书家在书写时的字体间架结构变化和运笔、笔墨的不同运用逐渐做到了然于胸,这时候提起笔时,苏毅斌脑子里的字活了,那些字在自己的笔下一个个变得有了灵气和神韵。渐渐地,苏毅斌的篆书和隶书在业界小有了名气,马东升夸赞他的“隶书涉汉碑之风,追求兴趣盎然”,能做到“师古而不泥古”。对此,苏毅斌并不敢沾沾自喜,他明白,要想继续提高,还需谦虚努力。此时已经担任工会领导职务的苏毅斌,经常利用出差的机会寻访名家,切磋书艺,希望自己的书法能再上一层楼。期间先后拜访了合肥的葛介屏先生、宿州的李百忍先生、南昌的陶博吾先生、上海的钱君?先生及北京的冯其庸先生,得到了他们的悉心点拨。一九八六年十月,中国书协和湖北省书协联合举办“中国襄阳米芾书会”,这是改革开放后,书法复兴的第一次全国性活动,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米体书家参加,初出茅庐的苏毅斌也寄去了自己的一幅米芾字体的扇面作品,很快就收到了入选的通知。从此,苏毅斌的名气大增,安庆石化总厂让苏毅斌出面成立了“安庆石化书法家协会”,苏毅斌欣然接受,并担任了首届常务副会长和秘书长,之后便一直担任会长直至退休。期间近三十年,安庆石化书协在苏毅斌的领导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书法爱好者,在全国石化系统书法展和比赛上,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其整体书法水平始终排列在全国石化系统的第一方阵。时任中国石化总经理的陈锦华,在一次书法大赛颁奖会上曾半开玩笑地夸赞说:“安庆石化是全国石化系统中的小兄弟,书法水平则是老大哥!”苏毅斌的大名也在全国石化系统和省内外的书家中名声鹊起,他的行草、篆书和隶书更为大家所公认。除了在石化系统内部获奖,在全国职工书画评展赛、安徽省职工书法大赛等有影响的比赛中,苏毅斌获奖也是当仁不让。
面对频频而至的荣誉,苏毅斌却再次陷入了苦恼之中,在安庆这个曾经产生过一代著名书家、篆刻大师邓石如的故乡,卓有成就的书法家为数不少,而自己的书法水平与他们相比也只在伯仲之间,但是自己的书法水平却已经进入了瓶颈期,要想有所提升,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唯有突破。然而,突破口在哪里?苏毅斌常常躲在自己的书室内陷入苦思和无奈。连续四年,苏毅斌都在迷茫和徘徊,内心也在忍受着痛苦和煎熬。一次偶然的上海之行,点亮了苏毅斌的心灯,也让他的书法人生之路迈上了新的高点。二OO一年初春,苏毅斌夫妇去上海旅游,返回之前的一天下午,他找到上海古籍书店试图淘宝,没想到真的发现了让他为之惊喜的“宝贝”,一本书名为《包山楚简文字汇编》的书籍进入了他的视线,随手翻阅中,苏毅斌眼前忽然一亮,他强烈感觉到这本书就是自己苦苦追求书法突破的法门。就像是冥冥中的等待,这本书店里只有唯一一本的书籍,终于迎来了它的主人苏毅斌。他毫不犹豫地花高价买下了这本书。在返回的火车上,苏毅斌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这是一本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书家书法的著作,书中介绍的叫做楚简的书体,具有后来汉隶的影子,这种字体行笔流畅,装饰性强,古朴自然,既有篆书的身形,又有隶书的踪影。在苏毅斌看来,自己这么多年打下的篆书、隶书功底,正是为回溯到楚简书体的过渡,多年的苦苦追求终于迎来了希望。而从书中的介绍,与楚简同一时代还有一种书写在绢帛上的叫做帛书的书体,它们之间很相近,该书体因为资料少,全国练习此种书法的人非常少。为了准确掌握字体的演变过程,苏毅斌千方百计地搜寻帛书的信息,终于得知浙江著名书法家鲍贤伦先生擅长帛书,于是他花大价钱买来了鲍贤伦先生的帛书原作,悉心揣摩掌握他的用笔和字体的结构。经过整整五年对楚简及帛书的苦练,苏毅斌已经达到了对该两种书体了然于胸、字义相融的程度,他尝试着将楚简和帛书中的用笔、字体结构运用到隶书中,初步获得了成功,新体的隶书既不脱章法,行笔又更加丰富,字体给人朴素、灵秀和典雅之美,从中不但能感受到楚简的自然,还能领略到帛书的古朴,更能看到隶书的厚重。二OO八年,沉寂了五年的苏毅斌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将这些年来自己摸索出的成果展示给大家,顿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更让省内外业内书家们刮目相看。安徽省书协副主席桂雍先生在参观完苏毅斌的书展后,称赞他道:“你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做得实,给咱们安徽书法界吹起了一缕新风。”虽然好评如潮,但也有不少人反映新的书法作品中的许多字体因为古奥无法认识,影响了欣赏性。这样的意见让苏毅斌重新审视起自己作品的不足――是呀,书法作品就是让人欣赏的,如果一味追求古奥而让人如看天书,岂不是舍本逐末么?此后,他开始在字的用笔和用意上下功夫,并对一些字体的书写方式进行改进,终于形成了自己隶书的新风格,即:简洁、清灵,厚朴,雅致。不久,他的一幅充满个人风格的楚简中堂作品,作为全国七十位参展书法家之一,被湖南省长沙“简牍博物馆”征集展出,受到了业内人士关注和赞誉。
“虽然我已经步入花甲之年,但是我不能停下脚步,不断追求是我艺术生命长青的秘诀;在书法艺术上,我曾多次走到十字路口,幸运的是,最终我都走对了方向。”苏毅斌在谈到自己书艺之路时欣慰地说。编辑出版《苏毅斌书法作品集》,是2008年时苏毅斌对自己书艺人生成就的一次归纳,他将自己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精选其中,让读者既可从中一窥他的书艺追求艰辛之路,又可欣赏其个人书法作品的魅力。拟出一本汉画像题跋集,则是苏毅斌近几年潜心其中、乐此不彼的一件大事,他要将所收集到的每一幅汉画像,都以自己的艺术见解一一题跋,留于后世。此举将首开安徽书法界之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