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浑然天成,风骨遒劲挺拔
发布时间:2017-03-06 浏览:6853次
气韵浑然天成,风骨遒劲挺拔
――记安徽省美协会员,安庆书画院专业画家刘琼先生
丙申初冬,在古城安庆,一幢极普通的公寓内,随处闹市,这里却很安静。我作为《艺术与人生》栏目的采写者,第一次采访了著名国画家刘琼先生。笔者走进他的画室看到靠墙有一排书架,里面摆满了书籍和画册,四周挂着几幅名人字画和自己的画作,中间摆放了一张硕大的用于绘画的桌子,桌子上铺着一张他还没完成的作品,画室里墨香浓郁,散发出艺术的氛围。我与刘琼把手言欢,倾心交谈。不到几分钟他就形成了磁场自认而然的吸引了我。他快言快语,豪爽直率,,对于任何事物,他从不遮遮掩掩。从他的言谈中,笔者就感觉到他虽人到中年,两鬓已有白发,但依然心地单纯、性情耿直、待人真诚,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说起国画艺术,从古至今,他侃侃而谈,情趣盎然,语言如水面波纹,一个涟漪接着一个涟漪,闪烁着灵性之光,不乏有独到的见解,交谈的气氛轻松活跃。
刘琼儿时喜画,,是因为他的父亲想为他学一门手艺,以便将来有个饭碗。于是就将他送进自己的好友,当代著名画家余守谟先生门下学习绘画,从此结下难忘而深刻的师生之交。在余守谟先生的晚年,他一直守在先生身边,陪伴着他。1995年刘琼结婚时,余守谟先生为他画了一幅《澜斑秋色雁初飞》,没想到这成了余老绘画人生中的绝笔之作。不难看出刘琼的绘画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应该得力于他父亲一手将他带进这样的一个天地有很大关系。因为,在这个天地中,使他过早的与大师级的画家交往,这给了他的绘画一个很高的起点,也给了他很高审美眼光和艺术境界,再加上他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常有感悟,才有了后来的成就。
1985年刘琼去合肥,在父亲的朋友安徽省书画院画家徐永万先生的引荐下,在稻香楼宾馆拜识了著名书画大师、书画鉴定大家谢稚柳先生。老先生的言传身教对刘琼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观先生作画时,细心的体会他的一笔一划,感受他的起笔落笔,以及其间的运笔等,获益匪浅。谢老告诉他:画画要勤奋,要多读书,勤思考,认真体会,才有所感悟,才能画出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在如何鉴赏一幅古人作品的“真”“伪”时,老先生云:真画未必好,假画未必坏。鉴定字画一定要了解作者,才能对其作品有个深刻的认识,而不是看拔或题款。总之要把眼光渗透到画的里面,才能体会出其优劣之作。谢稚柳先生亲笔为刘琼亲笔为刘琼的书房题写了三个大字“师菏斋”。
刘琼在谈到他的人生之路时说道:是余守谟老先生不能忘。是他把我带入了绘画的艺术天地,也是我艺术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我在余老那儿明晓一个道理:画品即人品。这种知遇之恩我铭刻于心;韦远柏老先生不能忘。他跟家父有缘分,结下了世交。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了无私的帮助,细心的关怀;我有今天这样的工作环境是刘云先生牵线搭桥,让我我重新拿起了笔继续走上绘画之路;胡寄樵先生生前把我带入到林散之、陈大羽、葛介屏、石谷风等大师级的门下,我在其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大师们扎实的功底,渊博的知识,谦和的举止,坦然的处世风格给了我极大的启示。笔者看到刘琼画室里摆放着一个香台,香台上供奉着余守谟、韦远柏、刘云等人遗照,不难看出他每天要为他们找一炷香。这样的情怀,这样的品性,这样眷念着前人之师的深厚情义令笔者深深感动。他还念念不忘在他人生困境时给了他很大帮助两位好友沈天鸿与徐蔚。总之在他绘画艺术成长的路上,得力于良师益友,当然这与他深得人缘有很大的关系。
刘琼在谈到自己绘画观念时,几乎是不假思索,果断地说出三个字“走传统”。古人给他影响较大的是徐渭、八大山人(朱耷)、石涛等。几十年来,在他的笔下既有徐渭绘画中的风格疏放,不求形似,极具创造力,一切尽在似与不似之间,也有八大山人以象征的手法抒写心意,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章法结构不落俗套,在不完整中求完整;学习石涛布局新奇,意境翻新,以特写之景传达深邃之境,以及笔情恣肆,淋漓洒脱,不拘小处瑕疵的豪放郁勃的气势。刘琼在艺术生上不仅师从余守谟、韦远柏、胡寄樵、刘云、姚道余等先生,还得到了著名画家徐子鹤、谢稚柳、徐帮达、杨仁恺等前辈的指教等人的指教。他从余老那里不但潜心学习传统绘画技艺,更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人那种淡泊名利、安贫乐艺、谦逊严谨、忠诚友情的美德。从韦老身上学到了前辈书画文人美德与执着的精神。在学习的基础上他还长于思考,善于创新,游学求教,重视积累,厚积薄发。他告诉笔者:画家成功的因素很多,一半是天赋,一半是环境,一半是勤奋,一半是发现,一半的感悟等,具备了这些才有可能走向成功。他说:中国画最难画的是什么?最难的就是“气韵生动”。笔墨功夫在于求景、求形、求笔墨、求境界,更求气韵。古人以求“气韵”为第一,因为景、形是客观存在的,有笔墨功夫就能所得,唯气韵是“精、气、神”的相融合,非一朝一夕之功夫。刘琼还认为:中国画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对此要耐得住寂寞,要心胸大度,走自己的路。由于刘琼在绘画道路上孜孜以求,执着追求,从不懈怠,因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刘琼擅长画荷。千百年来,中国画史上不知涌现了多少画荷花的名家,在此基础上要想突破前人,画出自己独特风格的荷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在画荷花上,“追其形而求其神”,通过泼墨式的大写意,渗透到荷花深处,托出其内在的神韵。除了水墨淋漓、笔力雄健、朴实无华、大气磅礴形式美之外,更能让人看到他通过写意荷花,闪烁出人性的内涵,阐释出画家本人对时代与现实的思考,扩大其丰富的意蕴,其寓意象征着个人对高洁品性抒发出的情感,给观者以更多思想遨游的空间;他的大写意中的山水画中,含着细节之美,两者之间的分寸错落有致,跌宕起伏,浑然一体。画作中水墨相溶成奇趣,不同笔墨相渲染,纵横驰骋而形象毕至,给人以奔放自如、润色可人之感。他能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或以破笔泼墨法挥洒,线条流畅,富于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浓淡,空隙间隐含着大胆的想象,想象中透露出磅礴之气。他的笔情墨趣,他的审美思维,他独到的表现风格给观者以不同寻常的感受,并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在绘画手法上他有自己审美观点,他创造出的艺术形象。他笔下有一定的写实成分,但不是对自然物象客观的描摹,而是观察后的体会,体会后的凝练,凝练后的创造。创造后的独特,显示出他对事物细心的观察与独到的发现。与众不同的是他画的荷花带着某种“稚气”,天真、自然、即兴、随意。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自然含蓄中蕴含阳刚之气,求得意趣与气韵,体现出作者较高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在整体布局上,他的绘画层次分明,虚实相生,水墨淋漓,笔简意赅,极富韵味,生动无比。在画上时而曲径通幽,妙趣横生,时而洋洋洒洒,大刀阔斧。在表现手法上,他不拘小节,运势洒脱、气韵弥漫。其“野逸孤傲”的个性在其作品中得到鲜明的印证;在运笔方法上,他以粗犷、豪放为其情调,以干笔、枯笔为其基调,在遵循传统的山水画构图原理下以层层积染之法,形成勾擦大胆、点面隐约、迹简意深、设色简略、墨彩交融、夸张巧拙,体现出艺术对事物生命原初意义的感悟,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在表现风格上,他气势纵横,纵意奔放,同时又又透出温和陈厚,中和内敛等特征,给人以韵味无穷之感。总之刘琼大写意山水画在美学上归于神韵派,是以粗放的线条为筋骨,以泼墨为血肉的新山水画,重点表现大山大水壮观豪放气象,又有着坚实的传统技法做支撑。中国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柯文辉是这样评价刘琼的绘画:刘琼写葡萄淡墨透明、舒展自如、运笔不滑、放中见敛,有望达于沉涩;刘琼写竹重视枝条叶子四面开拓,合理安排空间真力内敛,格调朗润;刘琼画古柏以气领笔,真力弥漫,势壮调高,让读者透过伟岸外形,听到抗御风霜冰雪的心灵独白……柯文辉称赞道:“刘琼画得虔诚,质实少铺张。”“敢于创新,成绩颇丰。”著名诗人、文艺评论家沈天鸿先生对刘琼的画给予这样的评价:“一在天真,二在气韵“三在风骨。”著名作家石楠先生在对“刘琼画展”的前言中写下把各大字“气韵生动,潇洒磅礴”。
这些年来,刘琼的绘画作品多次发表于《美术》、《书与画》、《书画世界》等等权威美术杂志。其作品还被 “吴道子艺术馆”、“陈独秀纪念馆”、“安庆图书馆”收藏。出版有《翰墨情》、《刘琼画选》、《刘琼写荷》等书。从2012年至今,刘琼先后在安庆、澳门、上海、合肥、福州、厦门、漳州等地分别展出了近年来的精品力作,吸引了众多文化艺术界人士前来观看,也得到各地艺术界的关注与好评。2012年刘琼在安庆第一次办“刘琼画展”时,88岁高龄的著名画家韦远柏先生还特意为作画题字:“林木森森,源远流长”。当代著名画家、福建大学艺术系教授林之耀先生观展后,还与他进行了深度沟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安徽省美术协会主席张松在接受安徽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说道:他是安徽省大写意花鸟画的后起之秀。面对这些成就,刘琼谦虚低调地说:“20年来,我时而反思,做画家之前先学会做人。即使达不到博闻强记,也应该自知之明,不忘底子浅薄,主动补课,画里画外都要抓牢,爱惜寸阴,聚腋成裘。”
多年以来,刘琼从不忘投身于公益事业。曾应澳门举办个展时,同场义卖,将义卖所得100多万元全部捐赠予澳门明爱,作为善款用于云南地震及我省大别山区扶贫工作上。
采访结束了,彼此似乎言犹未尽,沉浸在交谈的愉悦中。刘琼感触很深的对笔者说:几十年来我是靠着前辈的关爱,同辈的支持,自己的勤奋与毅力,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其中甘苦自知。他知道自己绘画艺术之路还很长,不仅需要坚持,更需要创新,做到不重复前人,也不重复自己,做到这一点很困难,但必须要有这个目标,创作激情才不会枯竭,才有动力不断的超越。当笔者问起他今后的打算时,他露出了兴奋的微笑神情说道“说:我对自己未来的绘画事业充满信心,而信心是对我绘画艺术质量的有力保证。我相信我最好的作品永远是下一幅。”笔者相信刘琼的绘画,在今后探索的路上,将会孜孜以求,与时俱进,画出更加令人信服的作品,让我们翘首以待吧。
(特约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