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班进京”与“四大徽班”
发布时间:2017-03-13 浏览:2627次
“徽班进京”与“四大徽班”
黄云鹤
安庆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康熙六年(1667)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长达282年的安徽省府所在地;又素有“京剧的摇篮”、“黄梅戏之乡”和“文化之邦”的美誉,是著名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安庆是“二黄”和“徽班”发祥地:“徽”指徽调或徽戏,唱的是二黄调(即西皮二黄、合称二黄,京剧的前身),是安徽地方戏种之一;“徽班”指演徽戏的戏班。因此,京剧不是北京地方戏,它源于安庆、九江,盛行于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是安庆艺人唱出名的,最后形成于北京。
清代初年,徽调在南方深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月十三日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八旬“万寿”,清王朝从前一年就开始筹办庆典,各省官员竞相献礼,以示忠诚。浙江盐务大臣约集了久享盛名的安庆“三庆徽部”,由著名男旦演员高朗亭率领整齐的阵容从扬州北上晋京祝寿演出,一炮而红,赢得了“京都第一”的声誉,从此扎根于京城。这就是在徽班中“三庆徽班”第一个进京,是以进京的安庆花部“色艺最优”,故京城的戏迷叫它“徽班进京”。
继三庆徽班之后,安庆的四庆徽、五庆徽先后到京献艺,到乾隆帝驾崩(1794年)离京,而三庆班留京。嘉庆年间很多徽班陆续来京,除四喜、春台外,还有启秀、霓翠、玉庆、和喜、三和、嵩祝、金钰、重庆等,从而与秦腔、昆曲和弋腔在北京舞台上并重,日益受到京城观众的欢迎。在演出过程中,几个班逐步合并到最著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所以形成了“四大徽班”。其中和春徽班于嘉庆八年(1803)成立于京都,若称“四大徽班进京”就不真实了。
四大徽班在演出上各具特色,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春台的孩子、和春的把子。“曲子”是指昆曲,说四喜擅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指童伶,讲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把子”指武戏,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炽,“轴子”是讲三庆班擅演头尾相连的大戏,故事性强,角色、名伶多,行当齐全,表演火爆,最受观众欢迎。
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从嘉庆八年(1803)起,到宣统二年(1910)止,解散最早的是和春徽班,延续最长的是四喜班。道光八年至十二年(1828-1832),先后进京的汉戏演员很多,投身徽班,成为徽班主要演员。由于徽调和汉调两个戏种的血缘关系,长期同台演出,彼此融会吸收,逐渐使徽汉两班合作,徽汉两调合流,又从昆曲、弋腔、秦腔等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在道光二十年(1840)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诞生。
当时以“皮黄”为主,唱念都用楚音(湖广韵),到三庆掌班的程长庚,他创新破旧,匠心独运,开楚人用燕言,燕人学楚语之端,把燕言楚语连成一体,熔于一炉,调声运气创鼻音润腔,声音高亢雄壮,声情并茂,使安庆的二黄腔成为“无燕言字不清,无楚语味不浓”的京二黄。京剧由此勃兴,盛行全国20多个省、市,受到人民的喜爱。因此“四大徽班”经历了近一百一十年的艰苦奋斗,以其卓绝的功绩,为京剧的形成到不断发展、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京剧史上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
四大徽班的历任班主尽是前辈艺术大师:
一、安庆三庆班(称徽部,为徽班鼻祖),于1790年进京祝寿演出成功后为第一任班主是余老四。嘉庆二年(1797)第二任班主是高朗亭(生于1774一1827年后),被选为北京戏曲艺人精忠庙会首;嘉庆八年(1803)高朗亭被誉为“二黄之耆宿”;道光七年(1827)他与春台班主陈孔蒸、程御铨一起主持重修北京崇文门外的安庆义园。第三任班主陈金彩,于道光十四年(1834)接任(有人说是1827年)。第四任班主为程长庚(1811―1880・潜山人),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接任,其时新剧种――京剧已初步形成。光绪六年(1880)长庚故后第五任班主由杨月楼(1843―1890・怀宁皖河人)接任。第六任班主于光绪十六年(1890)由王楞仙(1859―1908・河北武清县人)接任,此后一年多,三庆徽班解散(有人说是1900年)。
以上,三庆徽班前三任班主皆是安庆人和男旦著名演员。高朗亭演的戏,有人认为是徽调的二黄腔,有人说他是徽班中的昆腔(即皖上派昆曲和时调吹腔),也有人认为是弋腔。陈金彩,则以演昆腔为主,也不是京剧。到了第四任班主程长庚,才是唱京剧的。
咸丰元年(1851),程长庚被咸丰帝钦封为五品顶戴,举为精忠庙会首,统管京都菊部、又兼三庆、四喜、春台徽班的总管。史家誉为京剧鼻祖、徽班、徽戏领袖等。
二、四喜徽班(为苏州班),于嘉庆八年(1803)前进京的。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和咸丰元年(1851)其班主为京剧创始人之一的张二奎(1814―1864),其河北衡水人。同治四年(1865)由姚增禄(1840―1914年后)领班,其安徽亳州人。同治十一年(1872)由梅巧玲(1842―1882・泰州人)接任班主。巧玲故后由时小福(1846―1900・江苏吴县人)接管,1886年由余紫云(1855―1910・湖北罗田人)接任班主。
三、春台徽班(为湖北班),于嘉庆六年(1801)前后来京献艺,首任班主是著名男旦演员陈孔蒸。道光三十年(1850)班主为京剧创始人之一的余三胜(1802―1866),其湖北罗田人。同治元年(1862)咸丰帝国丧期满后,春台复班的班主,先后由周春奎、胡喜禄(1827―1890,扬州人)分别接任。同治九年(1870)其班主为俞菊笙(1838―1914,扬州人),接管。光绪十三年(1887)由陈寿丰接任班主到光绪十六年(1890),春台班解散。
四、和春徽班(称王府大班,为扬州班),于嘉庆八年(1803),由庄亲王府出资,邀请安徽艺人在北京成立的。道光八年至十二年(1828―1832)为汉调前辈王洪贵(湖北人)掌班。道光三十年(1850),清宣宗?宁驾崩,国丧停止二十七个月的一切文娱活动后,和春徽班未能复班而解散(有人说是1833年)。
五、嵩祝成徽班,于同治三年(1864)在京师成立。该班阵容齐整,文武剧目兼备,以编演新戏,尤其是武戏称雄,很快便与三庆、四喜、春台三大徽班齐名,与它们一起,仍称为“四大徽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