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天缘
发布时间:2017-04-26 浏览:5601次
天赋・天缘
――序《何其三词三百首》(外一篇)
姚岚
这个世界上许多事情都讲究一个“缘分”。“缘分”是一个很奢侈的词语。我与何其三的相识时间很短,却因个性、情趣和观点相近而缩短了了解的过程,仿佛一下子就成了老相识,并在心底里觉得十分的亲近了。
大凡喜爱文学的人,与人的交往更看重的是情趣是否相投,观点是否相符。一个纯粹的文人,一定是很有个性和思想的,不会轻易被所谓的“头衔”“职位”所左右,不会轻易被“世风”牵着鼻子走。人的性格变化必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所以不少文人总难以被世人所理解而认同。他们对外界不随意苟同,不合拍,不同流。但恰恰就是这样纯粹的文人,才更具备超常的创造力和文学天赋。我自然不能归于这样有天赋的文人圈子,为了少惹些烦恼,多年以来,我努力以世俗标准改造自己,使自己的脸谱能融入大街小巷的人流,渐趋于不被关注不被褒贬的“大众化”。但内心里,我还是佩服那些纯粹的文人,他们不随大流的勇气和坚持,是需要极强的功力的。
就在我将自己改造得跟家庭妇女差不多了的时候,2013年夏天,随同宿松文联和作协的同志们一起到北浴乡廖河村采风,我认识了何其三。雨后的山区,峰峦岚雾绕,廖河水潺潺。那几个月,我迷恋上了捡石头,每到一处,眼睛老盯着沟沟坎坎、山壑小溪,查找有没有被人漏掉的宝石。记忆中廖河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几个女伴被我对石头的津津乐道所感染,一同陪我前往,沿着雨后浑浊的河水,在巴茅草夹道的河沟里,我们一步一滑地寻找心仪的石头……一路走下来却一无所获。那是一次纯粹的游玩,不带有写作任务,随意而尽兴,并不指望走马观花之中能出多少好作品。但我没想到,两天后,手机上接到了何其三的《临江仙・咏石》:
参透繁华前事,性情质朴天真。三千流水洗红尘。暗藏心底梦,静待有缘人。
见过桑田沧海,也曾尝尽凉温。光阴凝满绿苔痕。修成方外客,岁月不沾身。
我不禁拍案叫好!还有谁能把石头写得如此活灵活现充满人性?聪慧而饱经沧桑却依然质朴天真的品性,亿万年的修炼以至于成就了淡然而磊落的情怀,历经万千愁苦却依然初心未改的意志……托物寄意,景与情如此巧妙而自然地融汇在一起,犹如一枚长久浸染着陈年秘制高汤的橄榄,越嚼越有韵味。我越读越喜爱,立即把它发给我的大学同学果石,她不仅喜欢捡石头,还爱好摄影,时而也写些旧体诗词。第二天,果石居然也步原韵和了一首。两首各有精妙,令我喜不自胜,触发我也写了篇随笔《赏石密码》,把两首都引入文中。成就词坛上一段佳话。
不久,就听说《临江仙・咏石》获得全国某个大赛的一等奖,其三领奖归来,驮瓶外地美酒来向我报喜,说酒是颁奖典礼上的赠品搭头。她大约知道我偶尔兴致高时,也会凑趣喝上一盅。交谈之中,我常常为她蹦出的妙语所击掌而开怀大笑,那是深有同感时下意识的举动,很天真,很忘情,忘记了年龄差距。
一首词或许并不能说明什么。让我不得不佩服的是丙申年的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肆虐,我在芜湖南陵县参加中国作协会员培训班时,在“安庆作家群”里倡议作家深入抗洪救灾一线采访创作,其三是第一个响应的。她请假跟着我赴灾区跑了几天。在南口圩采访后的一天夜里,她发了两首给我看,我说好,你再写几首,凑七首,做一个页码吧。她说,我试试看,用旧体词写抗洪救灾的题材,不太好写。我说你行。那天晚上,大约隔个把小时就从微信里接到其三的词,都是一个词牌“鹧鸪天”,终于完成了七首。已是子夜过后,其三完成最后一首后,发来一句话:我都要吐血了。我跪安了哈。
七首,从不同角度书写抗洪救灾题材的,而且文采俱佳。我彻底服了!从此对其三刮目相看。
个头不高,精精干干的一个小女子,几次采风都背着双背带包,举止行为清清爽爽,不拖泥带水,不妖妖冶冶,不迂不腐……是无论如何难以把她同“其三”这个名字连起来的。
其实,其三,就是在家里排名“老三”。其三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中学教师,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两个弟弟,名字便从“其一”到“其五”排列下来,虽说简单,但却颇有出处,来自于唐诗宋词。作为名字,简洁中不失为独特。由此也可以看出,其三的父母是很有新式教育理念的。后来从别人的片言只语中,我得知她的姐姐其一其二都是像她这样的女子,爽快、大气、心无城府。我喜欢同这样的人打交道,因为我也是这种性格。我觉得,性格志趣相投,从而相识、相知而不弃,这样的缘分就是一种“天缘”,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和铺垫。
其三与旧体诗词也颇有“天缘”。
其三是幸运的,从小,父母对他们姐弟五个从没有过多的规矩和责罚,任其天性自由发展。因为父母的关系,小时候的其三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从儿童读物到文史知识,乃至囫囵吞枣地阅读四大名著。父亲也曾写旧体诗词,从其三小学三年级开始,放学后父亲常常把他们姐弟五个集中到教室里教唐诗宋词。中小学阶段,其三课余时间,除了爬树捉鸟下塘抓鱼斗鸡撵狗,便是背诵旧体诗词。不可否认,其三对旧体诗词格律和语言的特殊感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孕育在心底了。
一出手就不凡。2010年7月,何其三以一首《七律・咏菊》一刀挑下“美中杯”诗词一等奖(最高奖),从而开始步入文坛。2011年,又拿下“孔祖杯”最高奖项,而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一连拿下全国诗词大赛最高奖项和十几个等次奖。这匹在旧体诗词界横空杀出的黑马,很快便被多家网站聘用,她仿佛身披大红披风、提着一杆丈八长矛的女侠,纵横驰骋在“西部作家”、“香港诗词论坛”、“文学春秋”等网站,以“首席版主”的身份,肆意挥洒着令无数踟蹰旧体诗词界同仁们甚至前辈们都不得不惊羡而钦佩的长短句。不久,她就被聘任担任《西部作家2015年诗词精选》、《安徽省女子诗词选》主编。格律已丝毫不成其为桎梏。她的词风淳朴而清新,语言淡雅而简洁,词意往往推陈出新,口语在她的笔下不经意间便变成了奇语……令人啧啧称奇。
网络缩小了人们沟通的空间距离。近年来,随着“国学”的愈发受到重视,旧体诗词这个庞大的群体里,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大小粉丝们,大多以为“其三”肯定是个仙风道骨的长者,甚或是学富五车的老学究,谁知她竟是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女子!
这不能不说是“天赋”!
在我看来,其三几乎每一首词都是精品。我们不妨随意拿几首看看。
临江仙•邻家小丫
头扎冲天小辫,攀墙爬树掏窝。顽皮犹似小妖魔。北边才斗狗,西又撵鸡鹅。甲染凤仙花瓣,偷拿火炭描蛾。惊呆邻里大哥哥。佯装娇女态,也学转秋波。
短短的十句,却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精灵俏皮的“野小子”形象。读了这首词,谁不为邻家小丫那顽皮、天真烂漫的神态所忍俊不禁?
行香子・青花瓷
静待千年,知落谁边?可懂我、远避尘喧?光阴弹指,掠过眉间。更清如玉,明如镜,淡如烟。
青花白底,冰肌凝墨,难忘侬、姿致娟娟。江南丝雨,隔世情牵。是国之瓷,瓷之史,史之巅!
这首“青花瓷”,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表面写青花瓷的魅力和文化韵味,实则表达作者自己清润如玉、超然世外的情怀。经久耐品。
临江仙・书
别有动人魂魄处,能消苦恨忧烦。幽香缕缕绕心端。只因牵系你,不觉夜阑珊。 万丈红尘书一卷,悲欣交织其间。光阴着墨意无边。行行藏故事,页页是流年。
写“书”,更是别具一格。书的魅力,书的精彩,全通过读书人的“不觉夜阑珊”来表现。整首词句清丽确切,似信手拈来,全无雕琢斧砍之痕。一次采风,她能写出《临江仙・樱花八咏》,一次抗洪,她能完成《鹧鸪天・七题》,而且题题不落窠臼,不复原味。一般人谁能做得到?请看:
临江仙・新耕村归来五咏樱花
只待东风过境,芳华一夜倾城。花中超脱数卿卿。虑多人易老,心净度今生。不信红尘因果,清高未肯逢迎。难邀春宠世无争。虚名终看破,淡泊是聪明。
临江仙・新耕村归来六咏樱花
不叹红颜薄命,深知季节分明。梅花凋后我娉婷。婉柔如小令,清丽似精灵。花瓣开成诗句,春风涂写心情。光阴凉薄伴云烹。将悲伤落尽,把失意归零。
喝火令・山野人家
叶动风初起,峰回路自逡。一溪烟水一溪云。林暗万声俱寂,苍犬吠柴门。 野兔为常客,黄莺做比邻。个中滋味羡天孙。静待花开,静待夜归人。静待隔年春到,景色四时新。
佛曰:境由心造。其三的词境界之高,之奇,之新,语句之美,之简,之纯,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由此可见她独特的心思与天赋,以及良好的家教与后天的修养。其三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战胜自己,所以我不跟任何人比,也不嫉妒谁,我只跟自己比。
做人的好坏在于境界的高低,为文更是如此。胸怀宽广才能成为“大家”。这是我们矢志于为文者之首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三步入词坛不久,前路漫漫。行文至此,借用屈原的句子与其三共勉,并借此文祝贺其三第一本诗词集的出版。
序颜敬轩《滨江放歌(第二辑)》
认识颜敬轩老先生是在2012年的上半年。有天上午,一个戴着头盔的高个子老人到安庆市文联来找我,咨询加入市作家协会的有关手续。我心里很高兴,在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这么一大把年纪的人还想加入作协,还把作协当回事,说明他心里看重写作。我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详细地回答了他的所有问题,送他出门时,我见他居然是骑着摩托来的,很是诧异,并真诚地叮嘱了一番。隔了几天,他再次亲自前来办理相关手续,还是头戴头盔,这让我顿生好感。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并不像大多数这个年龄段的人那样,甘心当爷爷奶奶,守候在家里,伺候着儿孙们,或是无聊地打发着耄耋岁月,企望着孩子们来看望,来照顾,来孝顺。而他,却像年轻人一样,风风火火,骑着摩托穿梭在大街小巷。最近几年才在老年大学学习格律诗词,并且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创作状态和创作激情,在全国各地的诗词报刊发表了不少稿件。不仅如此,还要求加入作家协会。这说明什么?至少表明了他的心态还很年轻,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十分积极的。这样的人,在我们这个闲人很多的老城,是十分难得的,是很令我敬佩的。
随后不久,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收录了他的一千首古体诗词。他拿着新书又到文联来找我,要求加入省作协。这次我二话没说,签上了我的推荐人姓名。年底的时候,颜老的省作协会员批下来了。他在华中路皖福园饭店请客,文人雅集,大多是与他年龄相仿的诗词界前辈。席间觥筹交错,他们年长的互相斗起酒来,说笑连连,丝毫看不出年迈体衰,依稀豪爽如昔。
一个人活在世上,总得有所追求,总得干些有意义而让后人追记的事。颜老心里是不是这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我觉得,他退休前干的是企业,深知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而且习惯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勤奋,他积极,他不畏困难,敢于挑战,对外界充满热情和希望,正是这样的心态,使得他从一平一仄一字一句学起,广拜师,多结友,每天自我加压,从而诗情迸发,几年时间就创作了两千余首古体诗词。我想,这样的勤奋和积极,在他这个年纪的人群里是不多见的。当许多离退休的人们只知道天天买菜做饭,看电视带孙儿,逛公园谈保健,有的还沉浸在对往昔门庭若市消失的惆怅中,无法适应晚年生活。相比而言,颜老的这种健康积极的心态真的很难能可贵。
颜老是个敢爱敢恨敢想敢说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他兴趣广泛,在书画摄影方面,都有建树。他的古体诗词,内容涉及到人生与社会等各个层面,写景、记事、咏物、论史、寄赠、酬和……几乎面面俱到,各有千秋,但总的给我一个强烈的印象,那就是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具有教育德行,陶冶性情的效果,是跟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浏览他的《滨江放歌》两本诗集,一个“放”字道尽颜老的性情特点,即将付梓的这本诗集所收录的诗词,较之于前,艺术手法渐臻成熟,诗味愈发浓厚。我对诗词格律的知识知之不多,就不在这个短短的篇幅里班门弄斧了,相信诗友们读了《滨江放歌》,会有我相同的感受,而我们也能通过他的七律《渴望》窥知颜老个性鲜明、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桑榆暮景欲寻求,
西下夕阳迟慢悠。
但愿天长能地久,
可将日短续风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乐业安居今盛世,
欣然延寿惜春秋。
寥寥数语,词难达意。借《滨江放歌》第二集出版之机,衷心祝福颜老,以及像颜老一样热爱生活的前辈们,在这个美好的时代里,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