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

发布时间:2017-06-14     浏览:3903次

 

深入古法  意趣相生

――记王坚的山水画和他的艺术人生

高嗣照

我认识王坚,是从认识他的画开始的。200710月在宿松县教育局七楼“全县书法美术作品展览”大厅参观,一幅四尺斗方的山水画作品,深得古法,线条干净,水墨相生,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从此,王坚这个名字和他的山水画印象就一直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王坚,号孤山闲人,1969年出生于安徽宿松长江边的小孤山脚下。喝着长江水、傍着小孤山长大的王坚与山水是那么有缘,或者是那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孕育了他取之不竭的才思,也或者是钟灵毓秀的小孤山养育了他艺术创作灵气。刚读小学时的王坚就超出一般的孩子,对绘画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王坚真正开始画画,还要得益于家乡画坛的名师陈先杰先生。当时,陈老师发现王坚充满童趣的小画儿,线条和结构都有模有样,说:“王坚具有画画的艺术潜质!”对他大加赞赏。也就是陈老师这一句普通的赞词,点燃了王坚心灵里艺术火种。

从此,十岁的王坚就一直跟随着陈老师学画,开启了他的绘画之门。跟着陈老师一画就是十多年。兴趣的使然,王坚白天在学校上文化课,放学后及节假日就没日没夜地画素描、速写、色彩,作业堆积如山,偶尔也背起画夹跟着陈老师去长江边写生。陈老师对王坚作画造型的准确,线条的干净要求十分严谨,这对于他后来怎样作画,以致于做人都有一定的影响。

因为王坚的少年童子功扎实,1989年夏天他参加高考,便顺利被巢湖学院美术系录取。在巢湖学院的三年,使王坚系统地接受了中外美术理论和美术史教育,纵向他从上到下学习了中国5000年美术发展历程;横向他又熟悉了西方的雕塑、油画、版画作品全貌,了解到达芬奇、毕加索、梵高等艺术大师。一阵探索之后,王坚毅然选择了以中国画山水作为自己的主攻目标,拜倒在山水画唐绍先教授门前,接受了唐绍尧、胡小平、傅爱国、尹健君等老师的指点教诲。

王坚属于学院派画家,他选择的绘画方向和所走的路子是正确的。他从大量临摹中国传统山水画入手,充分拓宽视野,积累营养,这为他后期山水画创作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大学毕业以后,王坚选择回到家乡复兴中学做了一名普通的高中美术教师。因为心中有梦想,除了教学,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临摹研习。从近代的黄秋园、黄宾虹、到石涛、渐江、“四王”、沈周、董其昌……再上溯到宋元倪瓒、黄公望、马远、郭熙等,临摹了大量的历代名家经典作品。

笔墨当随时代。要画出自己的作品,王坚并不甘于一味沉浸于临摹历史古人之中。为了跟上时代,贴近生活,1996年他只身一人上北京,拜访名师、观看展览、蹲画室、交朋友、跑市场,期间得到了著名画家朱凡、宋陆京两位先生的指点和鼓励。两年的北漂艺术生活,使王坚学到了在书斋和教室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他对中国山水画当代性的再认识,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人生经历。

与古人十多年的对话,两年的北漂生活,升华了王坚对艺术和人生的眼界。而阅历和知识都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要使自己的山水画再上一个台阶,必须进入更高一级的艺术殿堂系统升造。1999年秋天,王坚进入了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习充电。在安师大,王坚遇到了自己的良师益友李锦胜、安良发、吴冬声老师,三年来日夜跟在李老师的身边,老师的教学、示范、言传身教,给予了历经社会闯荡过后的王坚异样的启迪。课后,他又买来《宋画大系・山水卷》、《元四家画集》、《石涛画语录》、《黄宾虹山水论稿》等经典名著,像一个饥饿之中的孩子,在日夜吮吸餐食。

参加工作后,王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他性格沉稳,为人诚实而谦和,沉着而内敛。与朋友交流中,语言不多,总是面带微笑。有时,即使对方言语不合,他也默不作声,从来不恶语相向,留人情面。所以,王坚的朋友很多。他一边坚持对传统经典山水画的临习,另一方面注重了与艺术界朋友们的聚会交流。他笔下的写生山水画有长江的岸柳、湖泊,黄梅的古刹、民居,家乡的奇石、古松。

同时开始注重对祖国名山大川的游历写生,对人生的深层感悟。每到节假日学校放假,他就背起画夹上黄山、九华山、天柱山、跑桂林山水、峨眉山、齐云山。几年来,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王坚山水画的题材宽博,多取材于古人的经典。他的画笔遍及家乡的名山大江、名胜古迹,小孤山、白崖寨、石莲洞、长江、黄湖等。邻近的黄梅、太湖的禅宗寺庙、老街古居无一不是王坚笔下优秀的选材。

古人说“画如其人”不无道理。宋代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山水画重理法、重质趣、重写实。而王坚取法宋代传统,他的山水画风格与他的个性追求十分一致,深入古法、笔法细腻、质朴厚重。

他笔下的山水往往给观赏者表达出一种空灵的状态,意境深远,使人浮想联翩,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者这就是作为画家的王坚刻意与无意之间给欣赏者表达出的一种禅意效果。

王坚的中国画具有较深厚的笔墨功夫。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古为主的绘画实践不断地探索积累,在线条、用墨、构图、气韵、意境表达等方面,深得古人真传,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绘画语言,甚至总结出了一种经验性的表达方式。王坚在水墨处理上虚实相生、墨水兼容,而这一点正是一个中国画家成功的重要标志。要处理好水墨关系,做到墨水兼容,要求画家必须敢于用墨、更要善于用水,才能做到墨水交融,水墨生辉。

中国画与书法被认为是同源而异派。王坚有一个好的习惯,他一边画画,一边坚持练习书法。我在几次书法展览上看到他临摹的王柳之圣教序,神形兼备,而他画面上的题款也总是恰到好处,相得益彰。书法的线条训练又帮助了王坚山水画的成功,读王坚的画,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笔墨线条的熟练运用,他通过中锋、侧锋、中侧并用、提笔、铺毫及皴、擦、点、染、勾不同的用笔方式,使他笔下出现了虚与实、轻与重、曲与直、粗与细、缓与急、枯与润等变幻莫测的笔墨效果。我想,这一定与他多年苦练书法有关,而一味从绘画上去寻求,难于达到这样的点线视觉冲击效果。

王坚在创作与继承上,一直在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地总结提高。细心观察他近年的山水画,受元代大画家倪瓒影响较大,许多作品浅水遥岭、疏林披岸、章法简约、萧散超逸。也或者是受到发源于家乡的禅宗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人与自然融合境界的熏陶与影响。王坚善于在构图客体、山水自然景物中,添加上几笔淡淡的人物或老者、或少女、或樵夫、或高僧,撑船摆渡、赏瀑放歌、读书对弈。山水与人物相融合,使客体的大自然赋予了生命活力,画面更加生动,意境更为深远。

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因为二十多年来长期的艺术垒积,王坚在山水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逐渐显露出他的才情和实力。作品入展安徽省美术第二、三、四、五届展览,安徽省首届体育美术作品展览,第二届安徽美术年度庆典,荣获安徽省首届农民题材美术作品展优秀奖,全国师生优秀美术作品评比铜奖,全国教师美术摄影书法展二等奖。作品分别发表收集于《美术报》、《书画艺术》、《中国书画家》、《当代教育》、《艺术在线》、《中国中青年优秀教师美术作品集》等。

王坚在中国画的成就和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级的认可和回报。2010年加入了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当选为安庆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宿松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对于中国画我是外行,要评论中国画凭我有限的知识和眼光就更为捉襟见肘。或者是因为王坚沉稳内敛个性的使然,或者是受到他个人成长经历路径的局限,在审读王坚山水画之余,我总在沉思,好像这深入古法,极显功力画里还缺了点什么?是否是少了一点张大千泼墨山水的狂放豪迈、大千气象,或者是少了一点黄宾虹先生的浓墨重彩,焦墨的堆积厚重与雪白宣纸形成的那种强烈反差中的对比效果?当然,我这种要求可能是外行弹琴,对王坚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在艺术的审美活动中,高山与平地、山溪与海洋、天然就是各具其美,不分高下,只是因欣赏者的兴趣爱好不同而已。

王坚的山水画给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二十多年来,扎实深入地临习宋元明清以至近当代传统经典的深厚功夫。这一点,是一般画家所不及的,当下许多人读书临池都是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即使是在大专院校的一部分专业画家象王坚这样,下二十多年的真功夫也并不多见,这也就是王坚山水画从一般山水画中脱颖而出的过人之处。艺术崇尚“师法自然”,而山水画的源头就是直接取材于大自然,我想当下的王坚严重受到教学工作之困,如果他能走出教室画斋,用较长一段时间深入名山大川,或住进深山农家,真正与大自然物我合一,天天读草木山川,画岩石峭壁,观溪山流水,埋头写生,耗些时日,我想王坚的山水画一定会又是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目,或者又要攀登又一个新的高度。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