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领乃手得,气足书更佳
发布时间:2017-09-19 浏览:3660次
心领乃手得,气足书更佳
——记安徽省书协会员、太湖县书协主席江太生先生
沙马
仲夏,阳光灿烂的一天,笔者前往太湖县采访了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金融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会员、安庆市书协艺术顾问、太湖县书书协主席江太生先生。当他骑着一辆摩托车来接我的时候,我看见他一头银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颇有艺术家的风范,与我想象中江太生不太一样。看着他一直热情微笑的表情,我也就毫不迟疑地坐上他的摩托车来到他家。由于我和他是同时代人,具有相同的生活经历,于是很快就打开了话匣子,彼此坦诚相见,无话不谈,仿佛我们已经是多年的朋友,恨见相晚,无疑这给我的采访来带了快乐。可以说,一旦接触了江太生就很难忘掉,因为他是一个值得回忆的人。尤其在谈到书法创作时,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具有独到的艺术见解。给笔者的感觉,他是一个用心血和浓墨交织一起书写的书家,且几十年如一日,不停的耕耘,不停的探索,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
一
江太生1958年5月出生于太湖,祖籍桐城。1975年在太湖北中毕业后下放当了两年的知青,然后在苏州当了三年的兵,转业后在太湖县农行工作至今。可以说他的生活经历没什么传奇色彩,如同他的举止显得朴实明了。因为书法使懂得了如何修德修为,提升境界。做一个好画家,首先是要做好一个人,他一直铭记这个朴素的道理。1975年下放时他就爱上了书法,农闲时就开始学习书法,到部队后接着练习书法,从不间断。当时部队的宣传栏、黑板报都是由他负责书写,这之前他都是以自学为主。直到1986年他开始在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函授班学习书法,当时的授课老师是我国书法名家王澄教授。学了3年后又学了2年书法研究生,导师也是王澄先生。通过5年多的努力学习,给了他极大的收获。不仅系统的学习了书法的理论知识,如《中国书法史》、《中国书法通鉴》、《甲骨文字典》等,更重要的是他在自身的书法实践中得到了老师细心的指导,一笔一划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等,尤其是王澄老师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深的影响了江太生。老师曾对他说:把美好的品质放进书法,书法就会显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他一直铭记在心。他在函授学习阶段主要是以章草为主,兼学“五体”。 他一方面临习两晋的章草经典,以得古朴之气,一方面从宋克、王蘧常等人处求得前进方向,常有感悟所得,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章草风格。与此同时他又在天津茂林书法学院函授学习楷书和隶书,还在上海吴颐人篆刻研究班学习。那个时期他对书法知识的渴求,如同高尔基所说的“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会深切的感受到这点,那是一个有理想的激情燃烧岁月。也就是那一段的刻苦努力,给他的书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提高了素质,修炼了境界。他说,作为书家,如果胸中无境界,书法就无境界。
函授书法学习之后,他开始练习中国古代、近代书家的各种书体并临写碑刻,努力在前人的书法基础上,通过思考、感悟、实践,逐步形成个人的书法语言。通过多年的书写,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二
在采访中笔者有幸欣赏了江太生先生的一些书法作品,尤其是章草,能欣赏到其中的圆熟和丰润。汉代及魏晋六朝的章草属于原生章草,是最为规范的章草。笔法继承了篆隶与简帛书,成为集古典笔法之大成,也成为后来的章草笔法的源头。江太生就是沿着这个源头行走了很多年。由于他对古贴名家揣摩至深,技巧已熟记于心,其书写具有纵横奇肆,信手拙出的特征,且达到一种自然和谐的笔画衔接和字形安排,从整体上显得宽博和逸秀,古朴和潇洒,文静与清雅,端庄和沉静,其格调不落俗套,有一种和平、宁静、幽雅、柔和的境界之美,仿佛雁过留声。他的章草有一种充满力感的状态和象征。其形象具备了一定力度和功力。既紧张又松弛,笔力灵动便捷,字形端庄、虚和,灵便、收敛,从而形成一种幽深、活泼、安宁的意境,这种意境也是书法的平正之象。正如沈鹏先生所说:“章草具有特征性的笔法比如波磔,倘若过分夸张,就显得造作,便失去内在的美”江太生尽量使笔势从静态趋向流畅,从流畅趋向起伏,从起伏中趋向险峻,险峻中又显得稳固而平和,虚实结合,相映成辉,颇有神韵。他充分强调章草的笔画节省、简化的特点,大量使用章草规范化了的字符,充分彰显章草的笔法,运笔灵动,顾盼生姿,情趣昂然。尤其是他的书写不染时风,透出了某种自我个性。总之江太生先生的章草风格苍劲雄浑,气魄恢宏。文字结构多采取横势.用笔敦实,裹锋秀气,且简约大方、端庄丰满,给人带来了美的艺术享受。
与此同时笔者也欣赏了江太生的篆刻,给笔者的感觉,他的篆刻生动有趣,形象传神,格调高雅,落落大方,形象丰富,尽在“似与不似”之间,有着很好的视觉审美效果,其作品风格多样,或婉约蕴藉,或古拙遒劲,或春意盎然,或诗情浓郁,或粗犷豁达,或雅致隽秀,给人以意韵悠长,回味无穷之感。
三
采访中,江太生对笔者谈到对书法的艺术见解与认识。他说:一是看一个人的书法功力如何,不是看他每天写多少字,而是看他对书法有多少理解; 二是书法艺术需要点辣劲,象白酒,喝下去以后,回味起来有余香,达到“微醉”的状态。喝的过程并不美,喝过以后的“回味””才使人感到美孜孜的;三是书法艺术永远没有“成功”二字,只能是逗号,没有句号;四是对艺术要存敬畏之心。学习书法的过程,就是学会限制自己的过程。没有限制不叫书法,叫写字;五是书法要讲究“中和之美”,讲究 “中庸之美”(为人处世,要按儒家学说去做,如德、仁、礼、智、信)。在书法里,无一例外,都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任何一个技法是独立存在的。如长与短、快与慢、粗与细、浓与淡、曲与直等;五是要通过读帖、临帖,学会与古人交流,与古人对话,感受到活生生的自然所在;六是碑帖上的风蚀斑驳状态,不要有意去临写,而是要去还原它。学习要科学,要得法,可以练单字,一个一个地练,会了,再换一个。每天学好五个字,一个月就是一百五十个字;七是书法要进入古人,还得走出古人,不停的探索创新,才是书法的发展之路。
涉及到具体的书写,他说:我一直在追求书法中的笔画美 、结构美、 章法美、墨韵美。所谓“笔画美”就是线条艺术,讲求点画的力感厚度,节奏及其生命感。即做到起笔欲斗峻,住笔要峭拔,行笔要充实,以此体现出笔画清晰、气势雄伟、行气连绵、节奏起伏、体态活泼;“结构美”正如《九势》中所说:“凡落笔结字,以上复下,下以承上,使其行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就是说书法的点画之内,字里行间都要有那种互相映带,脉络贯通的气势,方能产生感染力;“章法美”正如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曾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生。”一张好的书法应使形式烘托主题,通篇为内容服务。字多不繁,字少不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笔势连贯通畅,处处得体,并灵透动气;“ 墨韵美” 就是不仅要有美观的外形,更要有精神内蕴,这种精神内蕴就是指书法内在的气韵,它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书之秒道,神采为上,行质次之,兼之者方可超于古人。”所谓的“神”是通过书写表达作者灵魂最本质的精神,“韵”字,尚包含一种果敢之气。所以具有神韵的作品,总是独标高格,挥洒自如,浑朴天然,没有丝毫的雕凿痕迹。唐太宗说得好:“字以神为精魂,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短短几句却道出了书法艺术性的重要哲理。
四
江太生在近十年的书法学习、摸索,感悟、实践中孜孜以求,从不间断。书法几乎成了他唯一的精神家园,他在不断的建设这个家园,获得了不菲的成绩。他的书法篆刻作品在全国大赛中获金、银、铜奖几十次,并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 在文化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中获纪念奖;有作品赴韩、日、新、美、巴、加等国和港、澳、台地区展出、收藏、在《书法报》、《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报刊发表和介绍。传略和作品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书画家大辞典》、《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世界名人录》、《全国美术书法民间工艺大展选集》、《中国书法家选集》、《安徽省首届临书大展作品集》等几十部典集。1994年获安庆市自学成才奖;1996年举办“江太生收藏名家书画作品展”;曾组织举办“‘97’迎香港回归书画展”;2001年“太湖县书画展”;2004年“安庆八县(市)四区庆祝建国55周年书画联展”;2007年“纪念赵朴初诞辰100周年全国名家书画作品邀请展”;2009年“太湖县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书画展”; 同年9月成功举办江太生个人书法展;2010年“太湖县法制宣传书画展”;2011年“太湖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书画展”等多项活动,均获得好评。2010年出版《中华传世名家系列专集·江太生书法专集》。笔者为江太生先生在苦苦耕耘中所得到的收获而感到欣慰。
采访结束了,笔者问其今后的书法发展方向时,江太生先生微微一笑说:借用屈原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漫长的书法途中,只有在的探索、突破、求新中,才能赋予书法艺术以永恒的生命力。我将努力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家乡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