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古腾今舍利现,千载胜缘盛世逢

发布时间:2018-01-02     浏览:2110次

照古腾今舍利现,千载胜缘盛世逢

郑炎贵

秋风退暑,高爽宜人的季节,天柱山南的凤形山苍峰独秀,万翠靡围,塔影出云,彩霞浮空!巧逢公历重九的日子,倏然从施工的三祖寺的大雄宝殿重建工地上传出一个喜讯:埋藏地下千年的宋代皇家降赐的佛牙舍利被发现,天柱山史尘封的一页被揭示,顿时山民轰动,信众同庆,法喜翩翩,网传哇噻之声连连!

笔者虽然到场稍晚,但还是近距离礼瞻了这一重大发现的后续进程。弥漫于一种肃然起敬的氛围中,倾听了住持等现场亲历者的描述,虔诚慎谨地考察再三,继而又夜不能寐地查阅研读相关资料,一连几日极度亢奋,沉浸在禅悦与发现的乐趣之中。

御宝重光

大雄宝殿重建工地坐落于三祖寺凤形山半山窝,相当于凤之脯胸最丰腴之处。整座寺山远望如展翅欲翔的凤鸟,巍然高耸的觉寂塔恰似那凤冠翘首,左右两侧迤逦的山丘,浑似凤翅舒展。自古名山僧占多,信为不虚矣!

工地上最抢眼的还是一座圆柱体身、上有宝珠盖、下有底座盘的大铁函,构件已经分拆开来放置。经测量,该铁函通高约在1.8米以上,身粗腰围三米多,简直就是一位大块头的巨无霸!底座盘中,所盛乃锈黄色的凝结体,许多铜钱不规则地或串或散地固凝其间,“开元通宝”等字样一下子就跳入了我的眼帘,看那成色、那品相竟如新制,一点不像千年穿越的来客。

莫非正是这样一座宠然大物的铁函,护住了千年前降赐至三祖寺的佛牙舍利等御宝?看它浑身锈迹斑斑,但仍然感觉到它庄重得如护法天使,无言却饱经苍桑,与它相关的当然便是一座从未被盗过的地宫,此刻已坦露眼前。

地宫完全裸现于屋基平面之下,这是一座长方形地窖式所在,经现场师傅介绍,笔者才留心到整座地宫是从辟山为坡的岩体底层中开凿出来的,其四围皆为岩石,初步判断属变质花岗岩,当初北宋的天柱山人硬是在整体的岩坡上凿出了一个长超出二米、宽不足二米,高近二米的空间,然后砖砌成室,置入大铁函,前后各置一碑,原覆盖其上的两块巨石现已横移于一旁,量一量,大者长逾三米,宽一米五,厚约半米有余;另一块稍小,二者估摸均在万斤上下,当年造物者果真是意欲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啊!

然而非石室设计者所愿,时光荏苒至201799日,现代化的机械作业打破了曾以为止步于斯的神话,地基开挖进展迅速,盖顶巨石很快被移开,神秘地宫立马呈现眼前,据当时在场的师傅说,其时地宫已是水盈其间,露出水面的只有铁函的宝珠顶,抽干水后,打开其内套装的数重金银铜函时,秘宝已为饱水状态,可叹再精心的建构也抵挡不住时间与水土的魔力啊!

目测该地宫,正好坐落于达摩崖下,与三祖洞近在咫尺,且方位座向一致,即倚北朝南,达摩崖上的摩窠大字“解缚”等古石刻历历在目,正是这无声的摩崖见证过一千四百多年前三祖僧璨为四祖道信传授心法相契的故事,是否也见证了公元1028年的那个春三月皇家不远千里来选三祖道场资寿延福的传奇?!

史册遗踪

华夏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宋代无疑是一个文化高度发达、科技勃兴的朝代。据史料记载,北宋之初皇室在维持儒家正统地位的同时,对佛教采取了信奉和支持的态度,宋太宗赵光义亲自著《妙觉集》,宋真宗著《崇释论》。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现存的安庆府志与潜山县县志均载:太平兴国七年,天柱山民柯萼遇一老僧指点,在天柱山东的玉镜山古松下掘得一石篆,上有三祖山谷寺的开山祖师宝志和尚的手书“圣祚绵远”等文字,示意大宋王朝福命长远,州府立马献予朝廷,太宗一高兴,即为之取名为“瑞石”,并派使者至三祖乾元山谷禅寺致谢,敕赐宝志名“宝公”,谥号“道林真觉禅师”,(1)这是三祖山谷寺与大宋朝廷结缘之始!到了乾兴元年,即公元1022年,真宗皇帝驾崩,年仅十四岁的赵祯继位,是为仁宗,因年少,章献皇太后遵遗诏,垂帘称制,代行天子号令,大概出于要表达养母胜似生母之意,在天圣6年(10283月,她通过勾当御药院传旨,选择三祖山谷乾元禅寺为祈福道场,敕建一座资寿宝塔,为仁宗皇帝祝延圣寿,并降赐佛牙舍利,用金银匣盛装,命舒州官员监督藏于塔座基下,没料到二十二年后的皇祐二年,即公元1050627日,这座宝塔遭到雷火击烧,赵祯闻奏,即饬令再造一座资寿宝殿,以遮盖佛牙舍利,这项工程一直延续到二十年后神宗皇帝即位的第三年,即10701111日才竣工,(2)此事曾由北宋朝廷的礼仪官——礼部员外郎杨杰把笔撰文、米芾作书,立碑于寺中,即《山谷寺选佛场记》,因记中有“无为子”字样,历代修方志者皆误记为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米芾撰文,其实米芾虽然在无为军任过职,但生平没有“无为子”的自号,倒是无为人杨杰自号“无为子”。

到了南宋末,北兵蒙古铁骑践踏之下,天柱山地区成为兵民结寨抗元的战场,饱受兵燹之灾的三祖寺除觉寂塔外,包括资寿宝殿在内的建筑俱为所毁。自此以后的明清数百年间,三祖寺屡建屡毁,兴废交替,资寿宝塔、宝殿永远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再也没有重建,明代倒是在资寿殿原址上建起大雄宝殿,但规模小,并未大兴土木;到了抗战时期,三祖寺建设一度收缩至上塔院,原资寿殿所在的下院即成草莽山林;改革开放后的九十年代初,三祖寺的建设者们才恢复到老址复建大雄宝殿,听说打地基时也触及到地宫盖板巨石,但未予深究发掘,这样一来深藏山中的这一神秘地宫便如那历史深处的幻影,湮沉不见其踪。

宝匣揭密

当今时代的学术已进入到新的维度与空间,特别是历史学科正在获得重构,把“纸上学问”与“地下学问”相互考察与印证,不觉令人眼界大开,从传说的范式中超越开来。

在三祖寺地宫重见天日后,笔者一再查阅文献,发现如此皇家盛事竟未见载于现存的明代天顺与嘉靖安庆府志、清康熙府志,亦未记载于《宋史》仁宗本记与章献皇大后传,倒是地方上的潜山县志一直记录在册,自较早的清代顺治县志(1654)一直至民国县志(1920年)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新志均有记载;乌以凤先生修《天柱山志》自然照录不误。

观文冥想决无直观文物来得实在与具像。

旧志介绍朝廷选山谷寺为资寿道场,仅有“降赐佛牙舍利,用金银匣盛御物”等寥寥数字,(3)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主导的岁月里,皇家降赐佛牙舍利实在是至高至尚至尊至隆之举,其场面与影响空前则不言而喻。

舍利本为佛教的圣物,礼瞻一眼殊为不易,何况又是佛牙舍利,更是宝中之宝,世所稀见。此番地宫揭示我等方才有缘得见,原来圣宝竟是以五重宝函秘藏,由外而内依次为圆柱形大铁函,楠木方匣,铜龛,银塔,金钵盂,体形逐渐递减,由大而小,质地为金银铜铁俱全,与著名的陕西法门寺秘藏的第一枚佛指舍利的八重金银函相比,少了三重函,但山谷寺的铜龛、银塔与金钵盂等内三重,造型与工艺都非常有特色:铜龛见方39㎝,约一尺二寸,通高65㎝,约二尺,底座略大于正身,与帽盖相当,正身下端成三级逐层向上向外挑出,形成一平座宝台,四围有栏杆图案环饰;宝盖为宝珠顶,且饰有十字交叉的火焰扉棱,四方为蕉叶形插角,正身上下皆有卯钉与檐口相接,可惜浸蚀水中太久,铜色被附着物所遮蔽,他日修整必将亮彩重光!

造型尤为别致精美的是第四重银塔,即佛牙舍利塔,为分体式结构,上件与下件相合一体时即成一完整舍利塔造型——平座楼阁体,见方30㎝,近一尺,塔顶四方有蕉叶形插角,正顶为宝珠,同样饰有十字交叉火焰扉棱,且银色锃亮如新,光耀煌煌,塔檐挑出三重,每重檐面依次为金龙与花草浮雕;塔身四面均为四柱三开间造型,中间较宽,有释迦佛施无畏印说法图像,弟子阿难迦叶及两胁侍分立两旁;外侧两小间为天王诸尊像,手中各持有物,似剑似杵;塔下部为平台宝座,底为须弥座,座身布满海水与卷草纹饰,四面均有金刚力士浮雕,皆身着甲胄,蹲身曲腿,作手托平座状,其虔诚之态彬彬如生,平座四围有栏杆,立柱头还有狮蹲雕塑。

把银质舍利塔的上件揭开,非同寻常的精致气象令人眼前一亮,平台正中为金钵盂,即秘藏佛牙舍利的第五重宝函,钵下有四大天神塑像,亦作手托金钵之状;钵体外饰仰莲瓣凸雕,钵上合有金盂盘,在场的寺僧说佛牙舍利即由金丝织锦包裹而置于钵中,后来有文物部门同志及寺僧告知,此金丝织锦有四层,如此算来佛牙舍利的包裹护持共有五重函四层帕,合数为九,正与皇家九五至尊相符;与佛牙相伴的盂盘里被清理出数十颗水晶珠与疑为沉香木念珠以及砗磲等贝类,这些与金银器一起均为佛家七宝之属,件件都是难得的吉祥珍品!

眼花瞭乱之际,最需要证实的文字终于找到!

原来在第三重铜函内侧的南北东三面,均有錾铭款识,笔者经仔细研读,发现有“皇太后……祝延皇帝圣寿”等清晰字样,这与地方志上所载“传章献皇太后旨,以山谷乾元寺奉为皇帝增崇圣寿”的意思相符;(4)錾文中还发现有“真宗皇帝仙驾日转念功德”的字样,这说明事情发生在真宗驾崩之后,查《宋史》列传第一·后妃上载:“真宗崩,遗诏尊后(章献皇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处分”,(5)正因如此,地方志才直书为“传章献皇太后旨”,因为她在代行天子号令。残存的青石碑上亦有相关佐证,碑面文字由于长期水蚀而残缺大半,尚可辩识的有“藏瘗”字样,这自然就是指藏瘗舍利之意,这与佛教中国化的变迁相关,原来在古代印度,佛舍利是埋藏在塔中的,佛教入华而中国化,华夏族历来施行土葬,土地在国人心中举足轻重,惟有将先人葬入土中,才有叶落归根般的释然和慎终追远的欣慰,所以外来的舍利入乡随俗,于是便自塔中转入塔下地宫,出土文物的发现与文献一对照,历史的把脉就一把一个准,毫无悬念!

唐宋追崇

青石碑上残留的阴刻文字中还有“延洪选胜潜□”、“产神之所”等字样,透露出北宋之初王朝为祈延洪福天寿而选佛道场于舒州潜山即天柱山的重要缘由,即与天柱山源远流长的释道文化有着深深的关联。

天柱山历来为道教洞天、禅门权舆!历代志乘可证之。早在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极赏天柱山“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6)先后出任舒州刺史的韦曾与独孤及诗以言志,确认这里是“新亭垂黄家,旧封传汉代”的古南岳,不能忘怀“汉皇南巡日,望秩此昭配”的盛况(7)。自南朝梁代乃至唐宋以来,除唐武宗灭佛与宋徽宗贬佛有所影响外,天柱山地区“释氏兴”一直为其主流,梁天监四年,即公元505年,金陵宝志来此开山建刹,梁武帝赐额山谷寺;隋开皇初,禅宗三祖僧璨随二祖惠可来此隐居,在司空山受法后,便专住皖公山岫,即山谷寺中隐居并从事传教,实物证明开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曾在此建塔供养诸佛,这有至今还保存于浙江省博物馆的铭文砖为证;大业二年即606年,僧璨立化葬于寺内,隋内史侍郎河东薛道衡曾为之撰写碑文,此乃有史以来明文记载三祖僧璨最早的第一通碑;其徒道信开方便法门而成为禅宗四祖,再传五祖弘忍,又开东山法门,终至慧能集大成而正式创立南宗禅,然后流布天下;到了盛唐后期,特别是中唐以后,禅宗开始盛行全国,从菩提达摩到僧璨大师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唐天宝五年即公元746年,前河南少尹李常被贬为天柱山所在地的舒州为别驾,即州官付职,他取三祖遗骨火化,得五色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出已俸建塔,此事被唐相国、刑部尚书房琯撰文记载,在宝应元年(762)由徐浩作书立碑于三祖寺,可惜碑已不存,但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其名为“山谷寺璨大师碑铭”,(8)此为三祖寺第二通重碑;到了唐肃宗至德年间,慕名前来山谷寺的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会同中原地区的一些大比丘发弘愿,向朝廷申具,以图三祖祖庭之振兴,经扬州牧张延赏的奏请,肃宗李亨于乾元元年(758)敕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772)代宗李豫又赐三祖舍利塔名为“觉寂塔”,谥僧璨号“鉴智禅师”,翌年舒州刺史独孤及撰《山谷寺智禅师碑铭》,张从申书,这是史载三祖故事的第三通重碑;(9)会昌法难中觉寂塔与寺同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得以复建,懿宗咸通二年(861)舒州刺史张彦远与寺僧重议刊建三祖碑,即第四通碑,留下了《三祖大师碑阴记》等宝贵文献。(10

正是因为禅宗三祖道场丛林不断鼎维隆兴,天柱山乃至整个舒州地区在唐、五代至宋初,一直是禅宗的发祥地与大本营,禅宗五花七叶中,影响较大的主流宗派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一直都有高僧在三祖寺及周边地区活跃弘法,因此天柱山在佛道界历来享有极高的盛誉——这便是皇家千里迢迢遣使来此选佛道场降赐舍利的重要缘由。

名山重辉

溯源察流,盖因三祖山谷寺佛牙舍利等圣宝的发现,骤然间令人有了时空的逾越感,曩昔的历史辉煌仿佛再现眼前,心中抑制不住那一种触摸历史的愉悦。

直面这颗千年前的佛牙舍利,褐色,长8.3㎝,呈弧形状,如半截香蕉大小,重78.27克,诸多信众争睹朝觐,一个个倍觉幸甚,真是晖焕崖谷,众庶踊跃,感温法喜!

按照佛教传统,舍利乃圣物,通常指佛祖释迦牟尼的遗骨、遗物,史传佛陀80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涅槃,当弟子们将其肉身火化后,得到许多“击之不碎,色彩晶莹”的结晶,(11)马上搜集起来,奉为珍宝,因为在佛教徒看来,舍利形成既非生理上的关系,也不是食物结构的因素,而是戒定慧修行的结果,这便是佛陀真身舍利或者称佛灵骨舍利的来历;后来一些功德圆满的高僧大德入灭后也有将其焚后的遗骸结晶称为舍利的,前三祖寺住持宏行法师火化后即得到数十颗色彩丰富的舍利子。

神圣化是信仰的前提,也是其结果,要化人崇正向善、戒邪防滞,洗心革面,释迦佛的一切遗物皆为至宝,崇信供养佛舍利便成为一千多年来佛教信徒追随的潮流。

随着佛教的广泛流布,佛陀的真身舍利越来越难以寻到,为了满足供养的需求,便允许制作替代品,《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云:“若无舍利,以金银、琉璃、水晶、玻璃众宝造作舍利”(12),从而便产生了影骨舍利,所谓影骨即是对灵骨的影射摹造,旨在体现护持佛法之无上功德,证示佛灵骨之不灭,故佛家视灵骨亦为圣骨,和真身舍利具有同等意义和作用,诚如赵朴初所云:“影骨非一亦非异,了如一月映三江”。

三祖寺的这枚佛牙舍利属于皇帝敕封之宝,当与真身无异,即便是影骨舍利,也应当与灵骨一体供养,它的发现可与1987年春重修法门寺塔时所发现的指骨舍利相匹配,同为舍利瘗藏史上的华章,意义同样不寻常,二者均为皇室所供养过的御宝,二者均有皇家为瘗藏舍利而舍入的极为精美的宝函,法门寺舍利因历代唐皇而建造之“金棺银椁雕镂穷奇”(13);舍入地宫的各种金银器琳琅满目,无一不炫耀出大唐的浩大气势,但北宋初年经济繁荣下皇室舍入三祖寺地宫的银塔、金钵无论是质地还是造型均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工艺与质量水平,承载着帝王对江山永固、圣祚寿高的期望,但也体现着宋代工匠的不凡造诣,千年后重现于世,仍然能令人感受到宋文化的律动,放射出令人惊叹不已的夺目之光。

从文献到文物的对应看,宋室降赐三祖寺的佛牙舍利是否属于佛灵骨舍利,值得进一步研究,虽然全世界的佛教徒目前承认佛陀遗骨中存于人间的两颗佛牙分别供奉在斯里兰卡康堤寺和我国北京西山的灵光寺,但另外两颗佛牙的去向一直扑朔迷离,历史上有关佛牙的记载绝不止两颗,尽管其中不乏伪造之举以借佛牙神圣地位而行赚名图利之实,但三祖寺佛牙确系北宋仁宗朝皇家所赐,为佛教界所瞩目,曾为天下所景仰,自然不存在伪造之嫌,有可能与山西五台山清凉寺宋仁宗所赐的另一颗佛牙相类同。

期愿这一千载难逢的法门龙象为名寺山谷添彩,为名山天柱增辉!潜阳大地可持续地保养住千年前米芾书、杨杰撰《山谷寺选佛场记》中所描述的胜境:

天柱立而不假斧斤,石牛眠而不劳鞭策,白云舒卷,流水潺潺,野草春青,山禽夜集,黄花翠竹,神韵悠悠!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