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味菜根中
发布时间:2018-01-02 浏览:3561次
人生至味菜根中
——访书家蒋在文先生
沙马
深秋季节,阳光温和的一个上午,我随宿松县文联主席江林顺先生一起走访了老书家蒋在文先生。蒋先生今年八十五高龄,虽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谈起书法,他思维敏捷,侃侃而谈。来老先生家之前考虑到他年迈,采访时间控制在一个小时以内,没想到不知不觉过了两个多小时。其间我们一直在倾听蒋老谈论书法。江林顺主席告诉笔者,只要一谈起书法,老先生就来了劲儿,不知疲倦。
蒋老一生从事于教育事业,1958年开始教书,1993年退休。教书过程中的板书,为他后来的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开始是写字,后来看起了书法理论。清代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以及王羲之的书法理论,这些对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书法对蒋老来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或者说是一种人生至味。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书法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文化内涵,而不是仅仅当作“技术”摆弄,更不是为了追名逐利,成名成家,而是回归传统,传承文化。
蒋老从小读过10年私塾,接受的是儒家教育,讲求中庸之道,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倡修身养性,礼仪仁爱,精神化境。体现在书法中就是一种精神境界。中和之气,不偏不倚,不仅是蒋老的人生准则,也是他书法艺术的准则。他蒋老的书法追求的文人笔法,讲求意境、胸怀、见识、气息和韵致。文人书法之贵,正是贵在书卷气。
书法中的运笔是有要求的。蒋老说:首先是运笔,形体自然出现,笔法不变而形体千变万化,以不变应万变。在练字上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审美,横竖相安,匀齐方正;第二阶段是:呼应,开合向背,联络呼应;第三阶段是节奏,徐急进退,从容闲雅;第四个阶段是自如,潇洒自如,变化多端。在书法上,蒋老认为有三个步骤:骨力、形体、法度,之后就逐渐的形成了艺术。给笔者的感觉,蒋老是一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人,是一个书法功底扎实,书法底蕴深厚的人。
蒋老学习书法先从柳字,后学黄山谷、文征明,在循流溯源,学李北海、王羲之,走的是以二王为主流的帖学之路。书风追求文人书法的书卷气息,遵循“翰不虚动,下笔有由”得原则。讲求在书法里体现个人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规行矩步,一丝不苟。致力于基本功的修炼。老老实实的临帖,认认真真的读书,踏踏实实的做人。在楷书和行书上花的精力较多。他告诉笔者,王羲之为了练一个“永”,尽然花了15年时间,没有这个治学的精神就很难将书艺提升到一个高境界。书法历来讲究“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如颜真卿的书法享有如忠臣义士、有凛然正气的评论。人书合一,体现出书法修养对品德情操修养的重要性。蒋老说:离开了修身、悟道的境界,离开了深厚的国学修养,只有书匠,没有书家;只有书法,没有书道。“书相”、“人心”,浑融无间。老先生对书法的理解和认识的深度,这句话深深的震撼了笔者。
涉及到的书法实践,蒋老也的确是这样做的。每天他早晨五点起床开始练书法,或阅读,或散步思考,心情安静,沉稳自在,不急不躁,屡凝屡悟,感悟颇多,随手札记,努力在审美意识里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把不美的东西抛弃掉,把美的东西留下来。书法里有了美感,就有了艺术,有了艺术就有了快乐。有了快乐,就会显示出精、气、神。
在谈到当代书法时,蒋老说:当代有的学者将书展作品分为“展览体”和“阅读体”。展览体书法是视觉书法,强调“视觉冲击力”、“夺人眼球”、“第一印象”,追求新奇怪异,重形式,忽略文化精神,使书法创作成了一种书写技巧的“竞技场”。“阅读体”书法是鉴赏书法,强调阅读。欣赏、品味、经久耐看,重视以书法表现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文化品德修养,坚持“我手写我心”的原则。笔者在于蒋在文先生的交谈中得知他的书法主张:一是书法应注重笔法,只有以笔法为核心才能使书写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二是书法艺术首先要追求点画线条的丰富内涵,有情怀,有感悟。三是书法要表现书家的文化精神,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心、我情、我性。
采访中我们欣赏了蒋老现场书写。他稳稳地站着拿起笔,在一个字上动用全身的力量,所有的关节都打通了,不一会字就出现在纸上,有力度,有骨子,有韧性。在平衡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平衡,最终达到中和之美。接着我们欣赏了蒋老的书法,其中有一对联:“天下奇观书卷裹,人生之味菜根中。”打动了笔者。真是一绝对联。上联辽阔致远。天下的奇观都囊括在书卷里,艺海无涯,无所不至。下联意味深长,人生的味道就体现在“菜根”里。蒋老说“菜根”是一个比喻,指朴素事物的内部。也就是说人生的味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心中有美,生活就美,心中有味,人间就有味。他说他在60余年的书法生涯中,其中甘苦备尝,冷暖自知。
蒋在文先生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宿松县书协名誉主席,曾担任我省初中写字课本编写工作,其书法作品于2001年曾入展北大文化艺术中心,获“跨世纪中国老年优秀书法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