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沉淀中的文化情怀

发布时间:2018-01-02     浏览:3434次

历史沉淀中的文化情怀

——读李登求先生系列文化散文

程庆昌

  李登求先生连续创作不少有关古县太湖人文蕴藉的散文,读罢之后,心底涌现出少有的不平静。内心起伏跌宕,就来自文章的震撼,或者说,一种乡土文化的深深叩击。无论是《马路西风》,《龙山夜雨》,《野渡无人舟自横》,还是更早些的《大石岭的秋天》,都叫人一读再读,击节再三。

  尽管工作繁忙,李登求先生并没有放弃对家乡人文景观的深层思考,总是忙里偷闲,用理性又不失激情的文字,表述乡土文化的内涵,阐述内心的文化情结,或者说,努力借助文字,拓展一个地方历史沉淀后的文化视野,不能不叫人钦佩、赞叹。所展现出的推手作用,又会激发若干志趣相投的本土作家,关注时下的文化思考、人文积淀,并在传统和现实、历史和当下的各种文化元素交融中,捕获到适合于文化传承的观点和方向,从时下涌现出的层出不穷的文化现象中,思考传统文化对一个地方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既然说文化是一种力量,一种传承,一种情怀,就值得有更多的作家关注地方文化,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在各自的身体力行中,为地方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贡献出应有的一份力量。

马路西风、龙山夜雨、玄妙古松和法华方竹,是旧时的煦湖四景;我也是到读高中的时候,才略知一二。大概许多如我一般肤浅之人,很难有心进到这些沉淀着历史风烟的人文景观中,透过时空,与立在光阴深处的那些人情风物,窃窃私语,其间的文化视角、人文情怀,遗留在历史罅隙里的风云激荡、烟雨苍茫,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就需要一种引领的力量。

每一个地方,都会有它的历史变迁,都会有它的文化特色,自然也少不了它的自然传承;作为状元之乡的太湖县,现如今也完全不输文化大县的名号,古往今来,自然是丹青不废,文香四溢,很多的才俊,有意或者无意,接受文化的浸淫,不单单满足于修身养性,把齐家治国也奉为终生夙愿;这无疑成就了不少成绩斐然的文人学者;而浓酽的文化情怀,又让这些眷念一方热土的作家,愿意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才华,讴歌这片土地,描写这片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情风物,历史传承;同时,还不乏对历史的探究,对人文现象的思考;这样的探究和思考,都源于这块土地上的历史沉淀,都是为了开阔这片山水的大众视野;而且,这样的探究和思考,又必须经受住历史和典籍记载的检验,不能妄作谶语,更不能空穴来风,唐突了一个地方的文化圣洁。

西风,悠悠地吹来,行船的人,从船上走下来的人,都会瞥一眼楼上的人,然后匆匆赶路。帘卷西风,那一挂挂的门帘后面,是否有个比黄花还瘦的女子,在注视着他们的远去或归来?”“延伸总是意味着消失。一切传统的、令人回味的事物总会在时间里淡化。”“我相信,马路西风,在这里一定代表着一种自然的神性之美和人间的诗意之美。如同野花、芳草、树木、蓝天、白云、月光、游鱼以及清澈的河水。只有将有形的美丽与无形的美好相结合,才能产生一种让人向往的境界。

这是李登求先生在《马路西风》中恣肆诗情的文字,光阴交织,人情缱绻,烟来云往,花谢花开,古驿道边的马路河口,涤荡人间千百十年的悠悠西风,怎么不会把文人墨客百姓商贾的情怀,撩拨得淋漓尽致?透过现如今一双深沉的眼睛再去追寻,又会是怎样的景致和钩沉?那些已经偃息的画面,又将以何种形式,次第呈现?又是谁,站在光影里嫣然一笑,又是谁,目光如炬,把绵邈山水望穿?没有明确的答案,答案就在字里行间。

与龙山默默对视三十多年后,我才迈着孤寂、怯生的脚步,试图去寻找龙山夜雨的一些踪迹。

《龙山夜雨》一开篇,就迸发出浓烈的怀古情绪,奢望透过现时的风烟,走近典籍记载的龙山,令人回首的龙山夜雨。龙山好似亘古未变,龙山夜雨已深入人心,无可替代,只是太过年轻,探寻的脚步,不敢贸然迈出。在龙山的怀抱里,一石、一草、一木,都是历史,每一条脉络都写满历史,每一粒雨滴,都蕴含时光的斑斓。而这些若有若无的痕迹,是一种折磨,更是一种难以遏制的向往。这,便是一方文化的青葱与曼妙。

父亲的汗珠滴落在龙山夜雨曾经滴落过的地方,也滴落在我的记忆里。让我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它们在我面前交替幻化,压住蒸腾的尘土,绽开出一朵朵没有颜色的小花。

生命斑驳,谁能用一种颜色概言之?经验过生命的曲折与坎坷,作家有他对生命本色的感知。如果说,生命是一朵没有颜色的小花,那又该怎样丰富这朵花的色彩,丰满这朵花的神韵?父亲的汗滴就是这样的媒介,在生活的跋涉里,传承生命的坚毅与柔韧,关键是,有一片乡土的滋养,才会有生命绵延里的种种情结,才会有不离不弃的家园情怀。龙山夜雨,无疑是一种象征,或者说隐喻,于龙山夜雨的宿痕中,作家把生命的本色,倾情彰显。

《老子》是读不尽的,然老子毕生未读尽终南山。

这又是怎样的思考和思想纠缠?世事纷杂,难得不受袭扰,能抱元守一,就是一种内在的坚守。文化,或者思想,都如同一辙。无为,不是不为,而是藉自然平和之力,达成内心的预期。是不是可以这样效仿一句:龙山夜雨是思想不尽的,但是,离不开龙山,龙山,一望就是千年,一读就是千载。这便是因缘,抑或说无法参透的某种因果。

龙山的眼睛已经闭上。它的灵魂已飘散于干涸的长河上空……当我们开始有了沉思和思考时,它已经安眠在时间的深处。我们听到的只是故事与传说,看到的只是文字的记载和历史的背影。我的眼前分明又出现了龙山脚下那长长的古驿道,那古道上的青石板和尘土。而那被龙山的泪水和父亲的汗水晕染出的点点朵朵没有颜色的小花,已在时光的流逝中,被风吹去无踪。

这是不是时过境迁的怅然若失?抑或对历史残缺的唯美解读?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架龙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一方山水,是所有人的风景,也是每个人内心里与众不同的风情万千。不同的生命经历,不一样的生活感受,不一般的内在感想,耸立起来的巍峨龙山,都不会一样,有关龙山夜雨的记忆、追溯乃至探索,色彩斑驳,风味迥异。所有这些,只有真正进到文字之间,细细阅读,慢慢品味,才有可能品得出几许真味吧。

贸然写这些文字,是因为读罢这些散文,沧桑之慨,油然而生,其间的人文思索,文化情怀,更是叫人无法轻易释怀。非常幸运有这些美妙的文字,让许多如我一般远游在外的人,了解太湖,心系家乡,永远都有忘怀不得的家园风情;更要感谢关心地方文化渊源的作家,正是有他们不懈的探索和发现,才会有地方的人文历史,文化视角,逐一呈现在人们眼前,帮助一拨一拨后来者,能更好的亲近历史,品味文化,领略山水人文和历史情怀。坚信在一脉相承里,家园青葱,人文荟萃,一定会铸就亮丽的风景。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