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伯父
发布时间:2018-03-22 浏览:2162次
我的三伯父
吴毅安
三伯父吴克知,谱名叫荫培,字宅俊。三伯出生于民国四年(1914年)乙卯九月二十八日。少小在家读了几年私塾,喜爱读书,对诗文和书法有浓厚兴趣,十几岁就把爹爹的藏书读了个遍,也爱写作,其文笔深得桐城文派的意旨。青年时代的三伯就充满爱国激情,九一八事变以后,面对东北三省的沦亡,他痛心疾首,在给二伯的诗中写道:“志为人民攘狄夷,心伤祖国太支离,风云聚会心常壮,琴剑飘零志未移”。 他决心投笔从戎,抗日救国。1934年,他带着“心雄不畏关山远,志壮何愁道路难,此去从戎雪国耻,岂甘卧雪学袁安”的一腔豪情,投身军旅。他投奔的是二伯所在的国军部队,做了一个文书。三伯投身军旅以后,因为人忠厚、文笔流畅、办事勤快稳妥,不久就得到长官的赏识。1935年黄埔军需学校在部队招考学员,长官认为军需供给事关军心稳定大计,必选可靠之人,于是推荐他前往西安攻读。这样,三伯和二伯一起同时考入军需学校学习,两年毕业以后服务于军中,十几年烽火硝烟、十几年走南闯北,其中诸多艰难险苦难以枚数。三伯父是个有善心、重感情的人,1945年在河南新乡,他曾经冒着生命的危险,说服团长,半夜放走了八名被俘的八路军战士。这件令他感到欣慰的事,直到45年后的1990年他才对子女说起。
1949年春三伯脱离部队回到枞阳老家时,已是校级军需官。他素来为人真诚和善,待身边工作人员如同手足,而他的下级视他如父兄,他的勤务兵郑绍平也一路追随到枞阳吴高庄,直到三伯多方劝辞才离去归家。
从1949年夏开始,三伯跟着四弟即我爸学医,他很快读遍了四弟的医书,待随家族一起转移到王河时,他也能独当一面地问诊行医了。1951年秋博济医院转制,他由此成为怀宁县卫生系统的一名职工。三伯是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过去战乱频仍无法追求艺术雅好,在和平环境里的工作之余,他饱览碑帖,勤习书法,几年里书法技艺突飞猛进。其书写的魏碑体,追求间架上的结构美与点画上的用笔美,庄重大方、腴润苍劲,有古朴之风。解放初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著名学者陆学斌见后称赞其字有邓石如的笔法风骨。因而在他工作过的地方,每到春节,都有许多人夹着红纸来找他写春联。
1955年,县政府卫生科要求加强新建立的几个区医院的技术力量,三伯被县里调到怀宁月山区卫生所,近三十年里,他先后在月山、江镇、清河、黄龙等地医院工作过。七十年代初,他在工作单位所在地黄龙公社板桥大队中心生产队,在一个不宽的河坝上,建造了三间土砖房屋,定居下来,1972年初我奶奶就是在这里逝世的。这里位于皖河的中游,距王河25里,距石牌30多里。是皖河的冲积平原,河岔密布,地势低洼,水患频繁,交通不便,民居都建在堤坝上。八十年代以前不通邮不通电不通公路,也没有商场影院,公社医院的卫生所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唯一机关。三伯有5个孩子,长女义兰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怀宁县医药公司学徒,后随夫婿张保祥去江西南昌八一无线电厂从事会计工作。下边的几个孩子当时都下放在这里务农。三伯母没有工作,全家的生活开销靠三伯每月四十几元的工资维持,几十年里日子一直过得十分艰难。生活虽然艰苦,但工作任务却很繁重,当时周围方圆十数里就只有这一个卫生所,只有两三个医生。在那时的乡村里,交通极不方便,村民们寻常是不去医院就医的,他们有小病小伤时往往扛着,或者喝碗姜汤在家躺着歇一会。等到实在要看医生时大多病情沉重,卧床不起需要医生上门出诊了,所以巡回出诊是那时的乡村医生最常见的工作方式。这里河岔密布,少有桥梁,行人们大多要涉水而过。三伯从小身子骨比较单薄,冬天出诊常常要涉过刺骨的寒水,时间长了,三伯先后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和肺气肿,他一直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带病工作,直到退休。
三伯是一个勤奋的医生,他潜心钻研,反复实践,科学配伍,用砒霜、辰砂、明矾、豆豉等中草药研制成“寒哮丸”,为数百名哮喘老人孩子解除了病痛,哪怕是哮喘十几年的重病人,服了这药后也能除去病根。他还用中草药配方,以西医辅助治疗,治愈男女不孕不育症,给几十个家庭送去了福音。他有精湛的医术,也有慈父般的医德,视病人如家人。1956年在月山医院工作期间,病人操根杰突发急症,病情严重,请三伯出诊。当时他自己的孩子义祥也患急性脑炎在床,三伯父还是及时赶去救治,那病人转危为安,却因此耽误了自己儿子的急救而痛失爱子。1962年潜山油坝李河沿的卢传义老师,因患传染性极强的肺结核而吐血不止,被抬到三伯父工作的黄龙公社医院时已骨瘦如柴,危在旦夕。当时医院已住满病人,三伯父就让他住在自己家里,除用西医治疗外,还自挖几种中草药煎服,像对待家人一样想方设法增加营养,精心调治,半个月后,卢老师竟然能走回到十来里路远的家里。后来,其长子卢洪节也患肺结核,又在三伯家医治一个多月,治愈而归。卢老师感谢三伯救了他们父子,让卢洪节认三伯为“亲爷”(即干爸)。1963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天寒欲雪。三伯父背着药箱带着雨衣准备到十多里外的油坝中学卢老师家出诊。刚出门,就碰到朝阳大队方礼怀,说他妻子病情严重。不由分说,抢过药箱就走。三伯父只好先去了方家。等三伯父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钟,大雪铺天盖地降落,积雪已两寸多厚。家人见他又冷又累,担心他心脏病复发,劝他第二天再到油坝出诊。但三伯父说: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办到。当时就叫义猛兄背药箱,自己一手拄一木棍,一手拿手电筒,二人顶风冒雪,赶往油坝。三伯父一路气喘嘘嘘,每走一步都非常吃力。到潜河边,义猛兄脱鞋背三伯父过河,到达油坝中学时已午夜十二点,三伯心脏病复发,他仍强打精神,硬撑着给卢老太太开了药,打了针。其后卢老师叫起四个学生家长用担架送三伯父回家。到家时已凌晨三点多钟,家里人又忙着给三伯父吃心脏病的药,打速尿针。
几十年里,三伯父就是这样夜以继日、风里雨里给乡亲们看病,尽管因劳累受潮引起的心脏病更加严重,他却总是风雨无阻地出现在病人床前,一次次地给病人带去生还或者康复的福音,从不顾及自己。
因此他常常被公社评为先进卫生工作者,也赢得了周边十里八村农民的爱戴。1967年,文革动乱蔓延到了农村,医院里来了几个城里的“造反派”,说他是国民党少校军需官,属于“历史反革命”,不容分辩地把他关到一间小屋子里要他交代“反革命罪行”,乡亲们听说后拿着扁担锄头冲过来赶走了那些造反派,把他解救了出来。
三伯善于总结经验,积累经验,他把几十年的临床诊疗经验写成一本《中西医疾病诊断歌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疾病诊断学专著。《中西医疾病诊断歌诀》是一本按疾病的症状体症分类,采用歌诀的形式,编写成诊断疾病的笔记,共三十一章,三百六十三节。歌诀简明扼要,便于阅读,便于记忆,便于查考。《歌诀》能够帮助临床经验不够丰富的农村医务人员们快捷地掌握疾病特征,即使是毫无医学知识的人,认真阅读《歌诀》也能了解疾病症状,初步诊断常见疾病的。1979年,这本饱含心血结晶的专著写作完成,三伯欣慰地赋诗:“三十年来似一朝,岐黄事业未矜骄;久经实验与钻研,独著医书慰寂寥。熟读歌辞长记忆,便于诊断利医疗;若论鹄的知何是,救死扶伤后世标。”这一年,政府出台职工退休可以安排子女顶替工作的政策,时年65岁的三伯决定退休,让小儿子义旺顶替招工,在高河医院当了药剂师。此时长子义猛在怀宁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杨联初级中学任教,小儿子义旺和两个小女儿已出嫁成家,他最艰难的日子过去了。
退休后的三伯有时去花凉亭、石牌、王河等地与老兄弟姊妹们团聚叙旧,有时去南昌长女义兰处含饴弄孙。三伯是艺术家,在工作之余他总是孜孜不倦地从事诗歌创作与书法篆刻的艺术创作。1982年我参加安徽省第四次大学生夏令营去杭州时买了几块青田石,后来请三伯为我刻了几方印章,安庆著名篆刻家孟莹看后大为赞赏,要我待三伯来宜时引他一见。三伯是个勤奋的诗人,诗歌创作成果颇丰,仅我整理编辑的三伯诗集《克知诗存》中,就收入他的诗作530余首,其诗作意境高远、品味典雅,且多用典,尤擅长律,最长的一部《西湖竹枝词》有144章。
1991年2月2日(农历庚午年腊月十八日),三伯走完了他的人生之旅,享年78岁。逝世那天,还有六名外乡人前来寻医问药。出殡之日,寒气逼人。十里八乡的群众扶老携幼,在灵柩经过的路旁摆出香案,点烛烧纸,燃放鞭炮,送别三伯父,场景悲壮感人。他的义子卢洪节硕士敬送挽联一幅:救死扶伤、鞠躬尽瘁为人民;博学敏思,德高望重誉乾坤。三伯母张颖秀,1921年出生于枞阳县张家湾,上过私塾,能写会算,知书达理,贤良慧俭。在艰难的岁月,堂兄弟义勇、义祥相继因病去世,对她打击太大,忧郁成疾,于1959年在怀宁清河逝世,享年39岁。她与三伯父感情深厚,三伯父晚年的诗作中,常有怀念她的篇章。继三伯母刘凤香,1926年出生于怀宁县龙泉,1961年秋带着银娥来到吴家,帮助三伯父度过了艰苦岁月,把几个尚年幼的孩子拉扯成人。晚年三伯父常犯心脏病,也得她陪伴照顾之惠,1993年初在黄龙板桥村逝世,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