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书院散记
发布时间:2018-03-22 浏览:2158次
桐乡书院散记
吴春富
桐城孔城老街的二甲(地段)残存着晚清的一所书院。名字叫桐乡书院。书院取名桐乡,是因为孔城汉属桐乡。
桐乡书院的历史要追溯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的1840年,也就是清道光二十年,当时列强忙着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三个孔城人思考筹办书院,用知识开化子嗣大脑。这三个孔城人有远见卓识,他们分别是桐城派鼻祖戴名世后裔——戴均衡、文聚奎、程恩绶。其时桐城的东乡、南乡、西乡均创办有教化桑梓的书院,可商业发达(孔城老街)的北乡却偏偏没有书院,这很不正常。不能让重商轻文的现象延续,三人把创办书院的想法向县令陈元中汇报,陈元中拍手称好,予以核准。
剩下就是筹款的事情了。三人家境应该都还殷实,且三人应该属乡绅之列,在孔城地方有影响力。募捐的倡议一发出,立即获得商贾大户响应,数日便募得大钱9000串零9820文,不清楚当时9000串相当于现今的多少人民币,反正建了房舍五重,还购置了数十处地产。设“朝阳楼”、“漱芳精舍”、“讲堂”、“内堂”、“后堂”、“仓房”、“账房”等,辟有“旷怀园”、“广植异树奇葩”。这样以来桐乡书院既是个大学堂,又是个园林,学生读书环境好。我见到前几年在省博物馆里找到的桐乡书院图,浏览此图,感觉书院规模还是蛮大的。至于购置地产,那是用来供养书院的。当时田产供养是一种常态,书院靠田产供养,寺庙靠田产供养,就是桥也靠田产供养,像孔城老河上,连接九甲与十甲的古桥——都会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拆)也靠田产供养,维修费用来自田租。
桐乡书院创立,无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道光二十一年(1841),桐乡书院开课后,群贤聚首,学子咸集。”当时桐、庐、舒城的学子纷纷前来就读。离家那么远,应该有宿舍,房舍五重,不清楚哪一重是宿舍。教室应该是朝阳楼,如今硕果仅存的清代建筑,上下两层,砖木建筑,两侧是风火墙,典型的徽派建筑式样,二楼整个木质结构,窗户木雕花卉,寓意桐乡书院品味。扶梯也是木质材料,扶手上有雕饰,站在扶梯上,有沉入历史的感觉。
朝阳楼这名称好,一来楼东西向,大门朝阳,取朝阳楼符合地理情况;二来朝阳楼这名字朝气,寓示学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
虽然墙体脱落,虽然木头有腐旧的气息,虽然二楼封闭,楼板松散已不能承重。朝阳楼历经170余年,能大体保存下来,委实不易。它的存在,佐证了孔城乃至桐城的文风昌盛,佐证了桐城派文化及儒家文化的昌盛。因为戴均衡本身就是桐城派著名散文大家,且书院读的是儒家的四书五经。
证明年代与历史的最好实物是碑。碑是文物。被记述的自然也是文物。在孔城老街程氏祠堂正厅北墙壁上有一块记碑,记录着祠堂在清创办的年代与历史,程氏祠堂因为这块记碑显示出了文物的价值。同样在桐乡书院朝阳楼后面的小天井西墙壁上,有一块嵌进去的矩形玉润石碑,上书“桐乡书院记碑”。碑是断碑,碑文是阴刻的,可见碑是实实在在的文物,也侧面印证了桐乡书院是实实在在的文物。这块碑是清翰林罗淳衍记刻的,记碑时间为道光三十年(亦即1850年),书院创建10年后。罗淳衍位居高位,能为孔镇上的桐乡书院作记碑,这实在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一定是桐乡书院的创办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桐乡书院四议》(即择山长、祀乡贤、课经、藏书),清廷曾谕令全国效法,并载入《皇朝正典类纂》。”讲究师资质量、学生品德、成绩等,戴均衡的这些办学理念在当时较为新潮与全面,即使在现今也有很好的借鉴价值,因而获得清廷肯定。
正是因为戴均衡的办学理念,书院开课后三年即声名远扬,显名全国。据载,当时的县试、府试,成绩最好的学生均来自桐乡书院。县试成绩最好的来自桐乡书院不易,府试来自桐乡书院就更不易了。由此看出,古代书院,近代学校,要想学生出类拔萃,办学理念与思想非常的重要。
历史总是在延续演化的。桐乡书院随着历史的发展,年代的更迭后来相继改名桐乡学堂与桐城县第三高等小学及后来的孔镇学校(1999年迁出),不管如何改名,它都在做着一件公德事,那就是育才,育了160年英才,而且办学精神与学风还在延续。据记述,革命家尹宽、美术家方东美都曾在这里就读。他们两个人在这里就读可信度还是很高的,因为尹宽家就在孔城,而方东美家在邻镇麒麟岱鳌山,据孔城老街只有区区二十里。
北宋的四大著名书院,唯岳麓书院尚存。孔城桐乡书院不幸,在太平天国遭受重大浩劫,上个世纪末又因为对文物的无知拆毁了除朝阳楼外的其它剩余建筑;桐乡书院又幸,创办较早的桐城东乡、西乡、南乡书院不见了踪影,然创办在后的桐乡书院毕竟还有一幢朝阳楼每天在迎接着初升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