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家桢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9-01-02 浏览:4392次
作者简介:毕家祯,男,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庆市作协副主席。长期在行政部门担任领导工作。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硕果累累。对文学和人生有着独到见解,秉持“以诚待文,以真达情,知行合一”的理念。其作品散见于省内外多家媒体,并著有《心灵的痕迹》《心灵的韵律》《心灵的感悟》《三心斋杂谈》《三心斋夜话》等文学著作,拟将出版新著《三心斋絮语》。
春到江南
春到江南,大自然又把风光旖旎的画卷——江南,推向极致。
走在“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江南,到处都漾散着一股一股鲜嫩的草木气息,花木的新绿、春光的交织、叶片的摇曳、含苞的蓓蕾,让人感到,哪怕你不经意之间,随便洒一粒种子,要不了几天,它就会还你一点新绿,甚至你丢一根枯枝,它也会报以一个生命的微笑,让你感到清明时节的江南,大自然造化的神奇!
行走在小桥流水的江南古镇,最富有诗情画意的是,在起伏绵延的青山和白墙黑瓦的古村落的陪衬下,浣衣的村姑,或一袭雨衣,或撑一把花伞,立于溪水之中,那玉腿粉手,清流涟漪,以及耕牛在不远处的田畈上行走,还有那茅屋上漂浮的缕缕炊烟和一阵一阵的犬吠之声。这些画面让人感到时空是一片宁静,岁月就像一条河流,河水清澈,微波轻漾。让走在青石板小路上,一茬又一茬的游人,带着清净、带着悠闲、带着柔情,离开江南。江南也从容地接受了南来北往游客的不同情怀和惊羡的目光。
我从“百草园”走到“三味书屋”,走在静静地阳光里,脑海里总是闪现着鲁迅笔下的闰土、祥林嫂、阿Q的形象;从西递到宏村,那斑驳的粉墙、清净的石板小路,走着走着,仿佛走进了“外婆的澎湖湾”;在乌镇,有清澈的溪水为我洗尘、有百年的樟树为我遮凉。然后浸润着水乡的风韵去品味乌镇的千年沧桑;在华山石窟,迷离的洞穴蛊惑着我的情感,尽管我过去游览过“龙宫洞”而华山石窟却叫人难解其迷,激发你有无限遐想;还有那见证历史的棠樾牌坊,它们凝聚了多少艰辛,蕴含着多少故事,珍藏着多少梦想。今天我们驻足片刻,回首却是往事越千年。
在周庄,如果你偷得浮生半日闲,邀两三知己,在茶楼从午后坐到黄昏,看用毛石磊成的河堤内,艄公撑着长篙、船娘说着吴侬软语或唱着小调,荡着乌篷船向清漪涟涟的远方摇撸而去。会让人想起,“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的诗句,而岸上撑着太阳伞靓妹的倩影,则让人想起窄窄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和戴望舒一见钟情而结着愁肠,消失在颓圮的篱墙。
此情此景,温润着我的记忆,让我想到在杭州西湖边出生的林徽因,她将初恋与喜悦、叹息与幽怨、爱慕与情感,全都酿成“人间的四月天”供人们品赏。自己却化身为燕,去寻觅水乡旧巢,然后在樑间呢喃,在呢喃中萦绕心头的情思
喷涌而出:“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于是,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在游人心里荡漾,直到永远。
回眸历史,面对风情万种的江南,康熙帝也不顾国事繁忙,在百忙之中六下江南有四次在春天。而敏感的诗人则捕捉江南“一笑一颦”把它转化为优美的文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使江南水乡最为寻常的风景,成为定格在时空中的经典,让人们每每诵读,都沉浸在清纯、温润、芬芳的意境。
诉不尽千古风韵,看不赢杏花春雨莺飞草长。多少年来,游人流转,时空变迁,江南依旧。无论是谁,行走在江南的土地上,都会感到江南在古旧的气息中透出一片生机勃勃。让人难以忘怀,西湖的水光潋滟、秦淮河的声色姣媚、扬州风月无边的浪漫情调。
江南,有多少摄影师在你身旁流连忘返;有多少文人骚客因你而灵感勃发;有多少艺术家因你而一展风采······是因为你把许许多多的水乡古镇、小桥流水人家都浓缩成经典,揽入怀中,展示了一幅幅清新靓丽的风景。任凭光阴流逝,你依旧诗情画意的裸露着自己的万古风彩!
春到江南,山青了、水绿了、人醉了。山散发着春的芬芳,水荡漾着春的笑靥,人一下子年轻了许多。雨过天晴,起伏的山影,横卧在村外,远远看去,“横看成岭侧成峰”“两岸青山相对迎”。我站在山前水边,山嵯峨,水碧绿,人怡然。入夜,古村落一片寂静,月亮微微的探出头来,羞涩的从山顶的那边偷偷的俯视着村庄,村头的那些古樟树,仰望着月亮。月光的清波里流淌着草木气息。村口那流经山脚、被藤蔓缠绕的沟渠,潺潺的水声,犹如动听的小夜曲,渲染着山区的寂静。
风姿绰约的江南,让我们看到岁月把它滋润得风韵永存。于是那些千百年来妇孺皆知的诗句与江南迷人的风韵一样,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脑海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每一位走进江南的人都深深的感悟到,江南,是一个安歇疲惫心灵的温馨港湾。
朋友,“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观海
我们是清晨上一号公路的。夜梦仍旧在浩淼的大海上徘徊,熹微的晨光踏着波涛向我们走来。频临太平洋的美国一号公路,依偎在连绵起伏的高山脚下,像是一条飘逸的缎带,缘着海岸逶迤地伸向远方。当我们站在太平洋岸边时,我的心神完全被大海气势磅礴、坦荡如砥、壮阔无边的气魄所振摄。
我本以为可以看到海上捕鱼,渔帆点点那如诗如画的景色。可是,浩瀚的大海上,根本看不到一艘船舶的影子,哪里又会有渔船。海面上翻动着白色的浪花和黑色的波谷,极目远眺是一脉黑森森的令人望不到尽头的海天衔接处。目所能及的地方,就是水天相接的地方吧,那里有一堆堆云团在升腾,仿佛是聚集着无数匹白马、黑马、灰马。只要天公一声令下,就会形成万马奔腾之势,向我们眼前的海面铺天盖地的奔来,给人荡气回肠、惊魂动魄的感觉。
海浪一浪高一浪,带着巨大的冲击力,所向披靡,意志弥坚。碰到礁石,毫不犹豫的扑向前去,虽一瞬间粉身碎骨,却绽放出无数朵雪白的浪花,这浪花虽然短暂,但在阳光的照射下,却很煦丽。一瞬间这一片海面,闪光一样的晃动起来。
太阳忽现忽隐,因此,海面上一抹绿、一抹蓝、一抹银辉、一抹金黄。随着云层的变化,海面的色彩也在不断变化,就像有一位大师酣畅淋漓地在挥动着画笔,在辽阔的海面上尽情地挥洒自己的艺术构思。等到太阳正式登场后,天空、海域豁然开朗。海天相接的地方则是一片金光闪烁,阳光像大鹏展翅掠过海面,海面一下子变得波光粼粼,大海上的云气、水气、雾气一瞬间无影无踪,就在我尽情地眺望时,一群美国人大声嚷嚷,女儿也几乎在同时向我们叫起来“海市蜃楼,海市蜃楼!”
所有的人被海中央的海市蜃楼所吸引,一座状如城市一角的立体画面浮现在海上,楼房、街市都是朦朦胧胧的,只有那一棵棵行道树,仿佛是从海底长出来,栩栩如生。确切的说,海市蜃楼有点像舞台上的布景,那淡蓝色的海面,状如舞台上铺的青绒色的地毯。云蒸霞蔚中的海市蜃楼,给我有一种“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感觉。如果不是现代科学告诉了我们海市蜃楼形成的原理,我还真以为是古代“神笔马良”再现呢!
不一会,海市蜃楼消失了。游人们刚才那种兴奋的情绪,也随之平静下来。此时的大海风平浪静,给人的感觉有一种譎幻,它是那样的温顺、那样的坦荡、那样的安详。含情脉脉的阳光,让大海铺上了一层碎金细银,海水又像是风情万种的少妇在恣情地卖弄它的玄秘和诡譎,善良的人如果投入它的怀抱,犹如羊爱上了狼。不是吗?生活中,有时候柔媚的背后就是陷阱。
我们站在海岸边,看见有许多被浪花冲刷的洞穴和被浪花撕磨狂吻的光滑滑的鹅卵石,它们昭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海水粗犷的原始性生命的张力。那波涛汹涌、浪花相击的咆哮,仿佛是在和天宇倾心的交谈,它在喋喋不休的说着什么,只有天知道。海水哗哗地冲刷着山岬,沙滩在海水退回时才显露出来。眼前的这片山岬,在涨潮时,全部被海水淹没。大海潮汐的规律,让人感慨大海的神奇,深邃和永恒。而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一代又一代的老去、消失,大海却永远年轻。海洋潮汐变化的原理告诉我们,万事万物总是有进有退,有荣有枯,在荣枯之间,总是亘古相循。沧海桑田,也许是千万年之后,也许就在明天。
我向往大海、我赞美大海,我敬畏大海,本想到海边捡几个海螺、贝壳、珊瑚留作纪念。可是,足下是悬崖绝壁,让人无法走近海边,我们只能望洋兴叹。任温柔的海风携带着海水的凉气,轻轻地掠过面颊。海边清新的空气软腻地漾着海藻的气味,让人的呼吸渗透着爽洁的感觉。
站在海边,我想我是多么的渺小啊,可是,有的人却和大海一样的伟大。周恩来——这位逝世后,联合国为他下半旗致哀的中国总理,他的人品、人格、才华、魅力,每一位了解他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朋友还是敌人,都会肃然起敬,因为他把自己化成了大海。面对广褒的大海,我的心里充满着一种宁静、肃穆、仰慕。我想,正因为大海有着包容一切、净化一切的博大情怀,所以人世间的任何事物,任何妄说都丝毫无损于它的伟大。
我们在一号公路的沿途,看了十几处海景,在返回的路上,女儿颇有感叹的说:“古人讲‘书海无涯勤作舟’,试想,古人把汗牛充栋的书籍比作大海是多么的确切,多么的形象、 多么的耐人寻味。我们平时看的书籍,充其量只能算大海中的一朵浪花啊!”
女儿的话,让我产生了一种深深地遗憾和惋惜的心情,难怪古人说“寸金难买寸光阴”。女儿带我们观海,是不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让我们在欣赏大海的同时,感悟光阴有限,书海无涯的真谛呢?
加州的夜晚
加州的夜晚是神奇的,说它神奇,是因为只要你站在稍微高一点点、空旷的地方,极目向远望去,就会觉得自己是站在地球的中心点,由近而远,地平线缓缓地自然地倾斜下去。
由于加州没有高层建筑物,地面所有的建筑物在广褒的夜空下,就像儿童搭的积木。在那目所能极的边缘地带,闪着浅蓝色的光,光的宽度很均匀,好像是镶在地球边缘的缎带。视角给我的感觉,那就是地球的边缘了。头顶上,天空象海水一样湛蓝湛蓝,又象撒开了一幅柔碧的纱幕笼罩着大地,让人感到地球是浮在大海里一样,那些忽远忽近、稀稀疏疏的微弱的灯火,就像大海上行驶的船舶上闪烁的灯火,给人一种漂浮不定的幻觉。
这种景观,在国内,我们只能在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时,看到以地球仪做背景的画面时才能出现。而在加州,只要你有兴趣,夜晚择一空旷地带,向四围眺望,此景便映入眼帘。加州很奇怪,夜晚街上空空如也,没有行人,坐在车上跑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你看到的只是昏暗的路灯映照着一栋栋的别墅和空荡荡的加油站。一辆一辆的小轿车在城市内的高速公路上急驶,下了高速后,便一瞬间消失在匝道旁边的树丛里。
有一个周末的晚上,我们去看电影,小车在城区跑了几十分钟没有看见一人影。沿途让我看到,所有的路灯都在打瞌睡,无论是路灯,还是商店、公司、电影院附近的照明灯,都打不起精神,但又切切实
实的起到了照明的作用。根本看不到国内常见的“灯火通明”“霓虹灯闪烁”“整个城市灯火辉煌”的景观。从这个层面上看,美国人太讲究实用了,国人也太讲面子了。
等到了电影院,才看见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影往里面走。电影院里倒是坐满了人,可是电影散场时,观众从几个门洞一分流,走到停车场也只有几个人影在夜幕中移动。随着“砰砰”的关门声,小车“嗤嗤”驶出了停车场,整个街衢一下子安静下来。
我们刚到加州时,女儿带我们去“渔人码头”,那天我们返回的时间较晚,几十平方公里的旅游景点,白天游人熙熙攘攘,吃过晚饭后,基本上没有人,只有海浪声一阵一阵地传来,湿润而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昏暗的路灯的灯光,显得那样的柔弱,几辆晚归的轿车,无声的行驶在海边,那微弱的车灯灯光好像是路灯的孪生兄弟。
码头不远处的岛屿在蓝盈盈的海水中犹如仙山琼阁,海鸥在寂静的夜幕中急促地飞归,它们发出的“欧欧”的叫声,划破了静谧的夜空。真可谓是“千里天水一色,看孤鸿明灭”。
离“渔人码头”不远的街区和别墅群都是静悄悄的。尤其是山坡上造型各异的别墅,掩映在花木丛中,微微的露出一点点光线,给人好温馨好温馨的感觉,让人感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是多么幸福啊!
我问女儿:“这么好的环境,为什么没有一个美国人散步呢?” 女儿说:“美国人晚上基本上不出门,这是习惯。连晚上上超市的美国人都很少。”
当小车经过旧金山市区时,还不到晚上九点钟,整个城区阒无一人,只有我们一辆小车在城区穿梭,等上了高速公路,才感到夜的脉搏在跳动,一辆一辆的小车风驰电掣。我想到李白写的“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句子,正是我们当时的心境写照。
有一天晚饭后,我对女儿说:“我们出去走走吧!”
女儿勉强同意了我的意见。
我们一家三口,顺着人行道上的绿化带踽踽而行。蓝色的太空,仿佛是海水浸润着的天宇,路旁的灌木丛飘出了一阵阵幽香。一栋栋的别墅沿街而建,家家户户的栅栏内,一般都停着两三辆小车,窗幔在晚风中飘动,柔和的灯光从窗口漫出,听不见人讲话的轻音和电视机的声音。更多人家的别墅是窗帘紧闭,别墅的花园和主人仿佛都沉入了梦乡,只有晚风掠过树叶发出簌簌的轻音。整个城市好像都睡着了。
在返回的路上,经过一加油站时,我才远远看到了一个人影,在空荡荡的加油站,猫着腰、拿着油枪在加油。不一会就听到了汽车发动的声音,然后一流烟的消失在夜幕里。于是街上又是空无一人,只有清新的夜风柔和的、不停的吹拂着我们。
我感到诧异的是,在加州这么多天,晚上竟然没有看见过月亮。湛蓝湛蓝的夜空只有几颗星星异常的明亮,愈发让人感到茫茫太空高深莫测。
我对女儿说:“我还是在游美国国家公园时,住在山区小镇时,那天晚上看到一弯月牙的。”女儿也有同感。
妻子说:“由此看来,中国人对月亮的虔诚、情怀、喜爱和歌咏,远远超过美国人。月亮还是中国的圆!夜晚还是中国的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