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记忆
发布时间:2019-02-20 浏览:5356次
明亮的记忆
——简评毕家桢的散文
沙马
毕家桢先生已渐渐进入晚年,却笔耕不辍。几十年来,他通过文字在现实里,在记忆里默默耕耘,勤奋劳作,守着自己的一份精神家园,他以这份宁静的家园,平衡着这个喧哗与躁动的时代,从而收获了写作的果实。他十分珍爱这果实,并与朋友们分享他的果实。他感觉这就是他快乐的人生。
毕家桢先生有着太多的经历,浸润着他的人生感悟。在漫漫人生征途上,他有过艰辛,有过快乐,有过悲伤,有过幸福,有过生死离别,有过久别知己的相逢,可以说阅尽了人间沧桑。不管这人间沧桑是怎样的色调,但在他的记忆里都是明亮的。他带着这明亮的光芒进入记忆的深处,用心灵,用语言,用乐观主义精神触摸他文章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从而使人与事物在明亮的记忆里,闪烁出透明的光芒。折射出时代的缩影。即使在他的黑白时代,他奉献给读者的,也是一张张灿烂的彩照。
从他的散文里可以看出,他珍爱他身边的人,珍爱他看到过的山水,珍爱他见识过的事物,并深藏在岁月的记忆里,深藏在自己的内心里,用优美而准确的言辞呈现它们,揭示它们,通过艺术化的再现,给读者带来了审美享受。
毕家桢先生是一个见识多广的人,他不仅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也踏过外国的名胜景点,每到一处他都用心观察,仔细体会,感知每一朵花,每一个小镇,每一片绿叶,每一段历史人文,甚至每一个传说,从而不断的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使自己的人生阅历日益饱满。这饱满的人生就有着太多的记忆,他善于从记忆里拿出美好的事物,款待读者,一起分享他的阅历。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情怀。
我以为,唯一能够挽留岁月的流逝,就是记住生活。毕家桢先生是一个能够记住生活的人,通过思考,体会,再用文字展现出来,从而抵抗匆匆流逝的岁月。这不仅是为文的艺术,也是为人的艺术。值得称道的是他不仅将这些艺术定格在记忆里,也定格在文字里,让他的朋友和亲人们进入文字,分享他人生中走过的每一个足迹,每一个历程,每一个驿站,并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快乐。
毕家桢先的散文有人文的,有历史的,有自然的,有现实的,有感悟的,有哲理的,有儿女情长的,也有时代风云的,不管是什么样的题材,他都会用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渗透到其中的文字里,呈现给读者。让读者从他明亮的记忆里感受到事物的存在。他说:我的写作不仅是对流逝事物的缅怀,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在几十年的写作中,毕家桢先生已经出版了七本书,这算是高产的。他的散文大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如果没有丰富的阅历,铭心的记忆,这是难以想象的。不是说他的记忆有多好,而是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天,留心他所经历的每一个事物,积少成多,最后汇聚成一条宽广的岁月河流,河流映照着阳光,反射出明亮的光芒,而光芒中事物总是清晰的,灿烂的,鲜活的。
记得有一天,毕家桢先生请客,喊些文友相聚,相聚中他拿出刚出版的,还散发出墨香的书《三心斋夜话》,(著名书法家冯仲华先生题写书名),他在书的扉页上工工整整签上自己的名字,双手奉送给在座的每一位朋友。这个情景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并为之感动。在这个“物化”的经济时代,他给人们所带来的精神礼物尤为可贵,值得珍惜。
如果问,什么是写作精神,这就是写作精神,不求名,不为利,只为自己的内心而写作,只为建设自己的一份美好精神家园而耕耘。写作,并快乐着,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精神境界。他用明亮的记忆,照亮了生活,也照亮了文字。
在这里,祝愿毕家桢先生宝刀不老,写作生命长青,继续写出好的作品,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