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路宜生先生的山水画

发布时间:2019-05-17     浏览:22886次

山高水远 诗意悠长

——简评路宜生先生的山水画

中国的山水画源远流长,留下了伟大的传统艺术,为一代代画家们确立了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更是人文情怀和对美丽山河的热爱。一幅优秀的山水画,除了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画出画家自己眼睛中看到的,进而变成自己心中思想的,再进而升华为自己灵魂幻化的“景致”。这个从物质到精神的全过程。

   路宜生先生在山水画里浸润了几十年,曾师从著名画家韦远柏学习中国画,临习历代名画,并随著名油画家韩伯尧、杜仲学习素描、油画。知青下放大别山期间,走进自然,画了大量写生稿,八十年代即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画展。参加工作后长年在文化单位担任美术老师及美术创研工作。多年来在坚持汲取传统文化营养的同时,不断融合中国画新程序、新理念,体现笔墨时代精神面貌,追求多元审美视角,彰显个性元素丰富的情感世界。探索具有感人的意境、鲜明的个性,古拙淳朴的笔墨,独特的个人风格的中国山水画新境界,具有了审美艺术的感染力。这不仅体现出他的笔力,更是对山水艺术生命力的追求,体现出山水精神,传达出内心的情感。

路宜生的山水画,取法古人,关注当代,深入生活,注重写生,浓彩水墨,相得益彰,力求高华与豪放完美的统一,自然注入真、纯、厚、朴、静,追求一种祥和、浑茫、厚重的大美气息,强调笔墨意趣去表现自然的本质,追求艺术真善美。他笔下的一山一水,无不浸润着他对大自然独到的理解和体会。他的绘画富有着个性的光芒,笔法的锐气,内在的修炼,作品中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内外和谐。表现自己对“山之水”的独特感悟,他画水,千变万化,他画山,千姿百态。其共同特点是,断面性的章法,特写式的谋篇,水之主题鲜明,山之精神显出。

他以写意为原则,不拘形似,而求神似与韵致,在简约中,以寥寥数笔去表现江天的渺远与苍茫,去表现山川的郁勃与生机;笔下的山水往往在主观与客观之中显现为一种若即若离、有意无意的特点,在氤氲朦胧之中展示为一种运动感和浑厚状态;他注重水墨材质的发挥,尤以用水、用墨见长,他的作品中,常常是水破墨、墨破水、水墨冲撞、混融,在一派迷蒙之中造就天地混沌、水天一色、苍郁浑然的山水景色。即使是用笔、用墨,也是笔墨齐下,使点、线、墨、色在互动之中实现互补,以达到整体的完美。

布局、章法与画面的空间构成关系,是路宜生十分重视的作品要素。在他的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他对“三远法”的理解与实践,作品不论横幅、竖幅,都在“三远法”的变化与演绎中,获得层次感;在基本以“平远法”为主的情况下,辅助以“高远” “深远”,使画面力避了呆板、僵化,在虚实之间产生“气” 的流动与贯通,使画面生成郁勃之气,韵致自然在其中荡漾。笔墨之间、意向之间因此流动着一股清新之气,给人以心胸开放、审美愉悦之感,这正是杨一家山水画的特点。

不难看出,路宜生的“写意”,是以简淡的笔墨去表现人生的感悟和审美追求,他在笔墨轻盈与简淡之中,蕴涵的是如梦的隽永,这样在画面中的山水意象便升华为一种精神境界,去直抵历史的深处、文化的深处、心灵的深处。

老子有云,“见素抱朴”,所谓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就是这个道理,好的艺术是不要多费笔墨的,重要的是自然与生命的元气在流动中产生的生动性得到体现,如此,纸上的山川,则必然是画家胸中丘壑,是审美的山林,在虚空中传递着丰盈,在氤氲中表达着不尽的风流,在空灵中荡漾着生命之气息。

在谈到今后的绘画努力方向时,路宜生先生说道:今天,我们正处于艺术的转型期,要求当代画家以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姿态去重构新的艺术文本与新的审美空间。作为当代画家,必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定位了自己的艺术,在继承和创新中,在创新中继承,在承前启后中,建立了自己的艺术目标和追求方向,努力在作品中表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着当代人对自然之美的渴望与要求,力争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