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的“生态美学”

发布时间:2019-05-20     浏览:23357次

智者的生态美学

——评《人人都爱在水边》

江飞

日复一日地一个人在湖湾的湿地边行走,在湖岸边想东想西想迷离,走着走着,想着想着,许辉便有了这本图文并茂的自然之书”——《人人都爱在水边》。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在水边是古人的首选,也是许辉的必然选择,因为在他看来,近水就是近柔,近柔就是即色,即色就是平衡,平衡就是心态,心态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天地,天地近在水边。一个人在水边行走,观看、冥想,或以我观物,或以物观物,或进到自然万物的生命根底,或沉入四季轮回的时间深处,不悲不喜,不忧不惧,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一切安然、淡然、自然而然。与其说许辉是位作家,不如说是一位乐水的智者,一位有情趣的生态美学家

这是一本小书,因为它不到10万字,每篇大都只有几百字;然而,这又是一本大书,因为它容纳了两个世界,蕴涵了一种美学

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常人司空见惯又习焉不察的自然界,蒲草、楮树、牛筋草、毛谷谷草、空心莲子草、打碗花、牵牛花、田旋花、鸡爪花、芦花、红蓼、荇菜、芡实等各种植物在这里生生不息,野水鸡、野斑鸠、牛背鹭、喜鹊、湖鸟、蜻蜓、黄鼠狼、鱼虾等诸多动物在这里繁衍不断,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只是些鸟兽草木之名罢了,而对于作者却是满脑子里最关心的事物。恰恰是这些在常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物、平淡无奇的自然,让不由得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心灵界。在行走中减负,在观照中去蔽,在坐忘中澄明,身体里负面的东西可能也都在行走、观察、用手机拍照、看水面、看天空、看树林的过程中释放掉了,因此觉得十分轻松、通畅。很显然,”“两个世界并非绝然对立、各行其道的,而是相互催动生发、彼此应和融合的,如刘勰所言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或如许辉所言,我能听见草毯山一起一伏的呼吸与我的呼吸同步,我能看见山川大地的脉动与我的脉动合拍。如此,便有了些天人合一的意味。这种天人合一亦即蕴藏其中的一种美学”——“生态美学的旨归所在,也就是说,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这对于充斥着市场拜物、工具理性泛滥、环境严重污染、心理疾患漫延等等问题的当下而言多么难得,又多么令人心驰神往!换言之,这是许辉一个人的美学实践,又何尝不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生活呢?

所以,许辉是智慧的。他既懂得植物自然有它们成长的禁忌、领域和规律,也懂得它们并非是为让我们意识到而存在在那里、而坚守在那里的,更懂得生命无论大小高矮,都是伟大的,了不起的,因而,他只是旁观这些生命的变化重生,尊重其天命,从不干扰它们的生命进程,并由是而反观自己的生命。对于许辉而言,观物观我近水近道,这主要指向道家之。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谈到儒道互补时曾说,千秋永在的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豪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秋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人世不及山水长久,人工不及自然天成,故道家之意在投入自然怀抱,寄情山水,归依天地,在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之外,建构起一种自然观照、物我合一的审美价值系统,从而摆脱美丑、善恶以及生死、是非等种种对立,享受与天地同一的超越之情。喜欢和巢湖、淮河单独在一起的许辉显然深谙此道,一方面通过对天地万物的无限可能性的描写与揭示,获得一种切实有效的生命感,并显出在无数个生命世界中仅是一个渺小存在;另一方面,在赞叹湖水之广阔、花香之无限时,把自己融入天地之大美之中,成为一个赤裸的我、本真的我、天地的我,一个忘却自我、抛弃现实功利、从天地之大美中获得真美纯美智者。这个过程,用冯友兰的话来说,就是从功利境界天地境界攀援,用李泽厚的话来说,就是从悦耳悦目走向悦心悦意”“悦神悦志

当然,许辉也是有仁者之心的。在他眼里,每一株植物都有它的进化节奏和独特性,那些打鱼的种菜的夫妇、那些不为人知的人生,同样是值得关注和尊敬的,更何况这种在山水自然间求安放的心境的获得,其实也是导源于其修养自我道德精神的儒家内功。

在读《人人都爱在水边》的时候,我不免习惯性地想到屠格涅夫、梭罗,想到沈从文说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较大的关系,想到朱光潜说站在后台看人生,诸如此类。转念一想,比较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每个作家就和每种人生一样,都是独特而惟一的,许辉的湖湾是独特惟一的,沈从文的湘西、梭罗的瓦尔登湖也是独特惟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家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独特惟一就是成功。然而,许辉又似乎并不看重这种成功。人有时间、有精力、有情绪、有心境,在水边走一走,自愿地晒晒太阳,只能说是人生的一种成功,而不能说是人生的一种失败。能够支配自己的人生,还不就是一种成功?毫无疑问,许辉更为看重并已然获得了这种支配自己人生的成功,这是智者的成功学,是人人慕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生态美学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