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尽安庆版画60年

发布时间:2019-09-06     浏览:2282次

     201995日下午,由中共安庆市委宣传部、安庆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中国版画博物馆)、安庆市文联主办,安庆市美术馆、安庆市书画院协办的《安庆版画60年作品展》在中国版画博物馆2号展厅正式开幕。出席本次开幕式的不仅有来自安庆市和深圳市的领导和艺术家们,还有来自观澜版画基地的艺术家以及媒体朋友们。

     安徽自古以来是版画的重镇,明万历年间,随着书籍出版业的发展,古徽派版画达到了全盛期。从北宋画家李公麟首创"白描",名垂丹青之史;到新文化运动先驱陈独秀力倡"美术革命",开创世纪新风,一代代宗师巨匠,滋养了安庆这块文化厚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安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处安徽西南,南临长江,体现出典型皖江文化(古皖文化)的温婉细腻、崇尚人文、聪颖灵慧、开拓创新的特性。安庆版画就是在这一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因而水文化的特质尤其显著。安庆版画创作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细腻、精致、唯美始终是贯穿其中一条的主线。这表现在老一辈版画家(如朱曙征)用色的精致,过渡自然、色阶变化微妙丰富上;中青年画家(如范竟达、陆平、秦文)木刻作品用线及刀法的精微上;水印与丝网的介入,更添加了作品的水文化情趣,水印和丝网的效果增添了画面的唯美气息。

    这批艺术家深受安徽南方皖江文化的滋润,作品总体上呈现出水文化的润泽、细腻、流转之美。

    也许我们并不能完全地以地域环境作为区分风格特色的唯一标准,但地域环境因素对绘画风格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伴随着城市的崛起与发展,新兴的地标型建筑相继出现:安庆长江大桥、赵朴初故居、独秀园等。安庆版画家们生于斯,长于斯,他们笔下或多或少都记录了安庆的这些名胜古迹与新兴地标建筑,这次展出的《雨后独秀山》、《第35座长江大桥》均属于此类作品。

安庆版画很多作品都涉及到儒家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年青一代新徽派版画家秦文的作品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个人风格。他画中蛋形脸、长鼻、樱头小口、温柔敦厚的女子是典型的传统安庆地区女子形象的写照。她们秉承着儒家传统道德观对女子的要求,贤良聪慧、勤劳朴实,相夫教子是她们的天职,仁爱宽厚是她们的美德。

    安庆版画自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展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先后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群。他们各个时期的作品,时代特色鲜明,又具有较强的整体感。

    上个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一批作品,更多的是关注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的新气象、新面貌。这一时期作品的主题大多表现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以及高昂的劳动热情,如工业炼钢、炼油、农民种植、捕鱼、收割等场景。这一时期的安庆版画作品还有另一类具有时代感的题材,对老一辈革命者、伟人的歌颂。这次展出的陆平的《郭老》、《我们的生命必须开花》就属于这种题材,画面以人物为主体,注重刀法与画面的凝重感、历史沧桑感,延续了新兴木刻运动的版画创作风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刻《郭老》参加第六届全国版画展,并发表于《解放日报》等报刊。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青年艺术家的加入为安庆版画带来了新鲜血液。安庆版画家们在这一时期孜孜以求,除黑白木刻、木刻套色之外,艺术家们不断尝试新的版种及表现方式,丝网版、木板水印、绝版等作品的出现,使这一时期安庆版画面貌一新。同时,在表现题材方面艺术家们的视野更为开阔,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以不同的版画语言、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大到对生命的思考、城市的发展与进步,小到身边的一花一草、一人一景,均可入画。这众多的作品由于入画的都是贴近画家日常生活的场景,因而安庆版画的地域特色在这一时期凸显出来。

    新世纪,安庆版画家队伍越来越壮大。年轻的七八十年代后新生代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加入,又为安庆版画增添了新生力量。安庆版画在新世纪展现出浓郁的现代气息与国际化视野。这一时期安庆版画家们的作品无论是主题上还是表现形式上,都与国际接轨,关注一些热点问题,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保等主题。现代城市的高楼、天际、各类指示牌成为画面常见内容。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