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画外闪金光 说古说今意味长
发布时间:2019-09-11 浏览:22888次
画里画外闪金光 说古说今意味长
——摄影艺术家郑百年对《画说宿松》的倾心奉献
高嗣照
时光还原到一千二百多年前,唐玄宗天宝十四年,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诗仙李太白与宿松县令闾丘在南台山读书台,对酌放歌,弹琴赋诗:“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李太白半醉半醒对闾县令说:“夫子你主理宿松,连浮云都知道这美丽的古城。……”离开宿松时,李白感慨赠联:“自古有松皆鹤宿,由来无叶不花香”。
吴头楚尾的宿松, 西汉高后四年设松滋侯国,至今2200多年历史。北倚魏巍大别山,南临滚滚长江,山川秀美,风景如画。名胜古迹遍地,相传宿松十景有:海门天柱小孤山,五祖弘忍道场严恭石道,储宝仓凿山仙洞,鲤鱼跳龙门孚玉清峰,古松滋候国遗址仙田瑞谷,湖中小州龙湖浮笠,小秦淮河秀河烟柳,谪仙芳踪太白书台,世外桃源西源九井,千年古刹燃灯古寺等。
宿松人杰地灵,自古人才辈出,涌现出了无数文臣武将,社会名流。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有西汉松滋侯徐厉,东吴名将陈武,五代西平王周本,南宋大企业家汪革,明田园宰相武节将军石良,文武全才兵部右侍郎金忠士,桐城派皖江文化代表翰林编修朱书,一门双进士石葆元、石广均,壮节公又都御史罗遵殿,兄弟两大夫贺颀、贺欣,著名书画家王巩,黄梅戏先躯方玉珍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明。近年宿松又被国家授予“中国诗歌之乡”,“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的美誉。涌现出了像政治局委员刘奇葆,中央候补委员李金城;两位中科院院士李亚栋、陈军等,这样一大批才俊名仕。
诗人郁达夫曾经说:“江山亦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宿松这一片诗意山水,曾吸引了像陶渊明、李白、苏东坡、陆游、王安石一代又一代无数文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赋诗作文,传唱古今,宿松才得以闻名一方。
在当代,火热的宿松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出21世纪的时代风貌,更需要有一大批作家、诗人和艺术家去发现、去颂扬、去传承。使宿松人不管走遍神州天下,都以别人知道你是来自诗意山水、魅力宿松,而引以为荣。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而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位令我由衷敬佩的摄影艺术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我县摄影家协会主席郑百年先生,近年在宿松大地制造了一件令一般人无法理解,更是无法做到,但知道后又不得不从内心敬佩的大事件。
郑百年先生从小在父母的培养激励下,爱好摄影近四十年,几经磨砺,炼就了一身出手不凡的摄影艺术本领。近十年来,他的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等国家级摄影专业报刊上成批次发表。《晖沐古宅》、《烟罗皖山》等百余幅摄影作品,在全国、省、市专业擂台赛、摄影赛中荣获金奖、银奖、优秀奖。身为一名中国摄影艺术家,郑百年凭着自己一手过硬的摄影功夫,有感于家乡宿松这一片锦绣山河,诗意热土,作为宿松的一位热血男儿,他的心灵深处一天天在翻江倒海,他的灵魂无时不在敲问自己——生于兹、长于兹,应该为生我养我的父老乡亲做点什么?为这片热土地留下点什么?
2017年,一个秋天的早晨,郑百年先生经过深思熟慮,毅然决定:准备自编、自导、自拍一部用镜头记录反映宿松诗意山水、历史人文、时代风貌的记录片《画说宿松》,向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一个人拍一部记录片想起来容易,但真正要做起来,应该是难上加难。这应该是一家电影制片公司或地方人民政府才能去完成的一项大课题。而对郑百年来说,除了一颗挚诚的心,却是赤手空拳。没有启动经费,他贷款自筹资金100万元;没有摄影家队伍,他把自己的儿子及本县几位摄影爱好者拉在一起,一次去隘口深山拍摄古贤罗遵殿的墓地,在密林中儿子摔倒了,树桩划破了肚皮,鲜血如注;没有纪录片解说词,他翻阅了大量历史資料,走访当地群众,请教专家学者,搜集了长达20多万的初稿,三次去省城,找到宿松籍著名诗人,影视编导祝凤鸣先生求救,召開座談會,凤鸣先生硬是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欣然答应了他。没有演员,他把县黄梅戏剧团演员、地方百姓都请来了。因为要拍摄宿松春夏秋冬的地理风物全貌,从头到尾他用了近三年时间,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无时无刻,《话说宿松》不在折腾着郑百年。宿松大地70万亩山场,60万亩耕地,80万亩大湖,296个行政村,无处不留下郑百年永恒的镜头和深深的脚印,行程达两万五千里,这也应该是他人生一次难忘的长征。为了28分钟的影片,他带領一班人长年奔于崇山峻嶺或长江大湖,带上帐蓬和干粮餐風露宿,有时凌晨兩三点出发赶赴景点,每天晚上他回到工作室总要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在海水一样的影像资料里,选取了三万个镜头画面。这个故事说出来,一般人都认为他可痴、可笑,但也一定令人可亲可敬。有人说郑百年脑子一根筋,有人认为他有点疯、有点傻。百年先生认为:为了宣传宿松,疯点傻点值得!是啊,人没有一点傻劲,不可能办成大事。
百年先生拍摄《话说宿松》纪录片的事迹,县作协、诗词协会及民间许多人纷纷以诗词相赠,颂扬宿松风土人情及百年先生这一善举。郑百年先生出资将诗词编录成集,《“话说宿松”诗词联选》。
翻开书稿,选集中不乏一些名篇佳句,打动了我。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集子的结尾处,我读到了郑百年先生的先父郑济国老先生的一组诗,《咏长溪山水》:“长溪山水互蜿蜒/薄雾祥云绕涧边”。“龙池四境绿葱葱/画意诗情分外浓。”让我为之一震,拍手叫绝。诗歌格律严谨,选材亲切,意境开阔,意味深长。郑老先生身为人民教師,一辈子执教于山村,对家乡山川草木的挚爱之情,溢于言表,饱醮笔端。百年从幼跟隨着父親熟读诗书,父親的言传身教给予了他最大的营养和熏陶,这也是今天他为什么那样执着地倾心、傾力于《画说宿松》最好的诠释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