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大型传统淮北梆子戏《穆桂英挂帅》
发布时间:2019-11-15 浏览:23111次
粗奔放与委婉相融入的戏曲艺术
——简评大型传统淮北梆子戏《穆桂英挂帅》
皖子
9月13日晚,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安庆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安徽省地方戏曲(戏曲声腔)汇演活动继续举行,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在黄梅戏艺术中心首次为安庆观众演出大型传统淮北梆子戏《穆桂英挂帅》。
淮北梆子戏:别名沙河调、沙河梆子。于清代康、嘉年间,形成于安徽阜阳一带,系河南梆子一支。主要流布区域为皖北20余市县。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淮北地区个性化比较强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形式。是皖北具有名片代表意义的地方戏。它的音乐风格朴实、粗犷、激昂,与淳厚的皖北民俗民风息息相关,是一种俗极而雅的艺术传奇,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淮北梆子戏有别于安庆戏迷熟悉的黄梅之音,在高亢激昂、粗犷奔放的唱腔中,佘太君将故事背景娓娓道来。西夏犯境北宋,辞朝隐居的佘太君心系国家安危,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进京探听。适时安王造反,宋王校场选帅,杨文广刀劈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宋王闻讯遂封穆桂英为帅出征。为了国家安危,五十三岁的穆桂英披上旧日的铠甲,满怀豪情,再次擂响了出征的战鼓。
梆子戏《穆桂英挂帅的剧情并不复杂,但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较为复杂,在复杂的人物性格中展开情节,在情节中揭示人物性格特征,体现出戏剧的艺术特征。尤其是第三场戏《探谷》的难度较大,人物情绪复杂,很考验演员功力。剧中的大段武戏呈现出淮北梆子戏特有的视听感受。在这一场戏中唱腔慷慨激昂、高亢雄健,又兼具委婉柔美,可谓是刚柔相济。表演时的动作粗犷,架式夸张,如:黑脸上场亮相时,双手举过头顶,五指分开;表示愤怒、急躁情绪时,有吹胡子、瞪眼睛、带活腮、晃膀等动作。在脸谱上则根据人物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表演上外野内秀,激情奔放。“在表演时,举手投足,都要透着一股子精气神,显示出梆子戏的艺术特点。剧情中的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再为它效力。佘太君劝她以抵御西夏侵扰为重,穆桂英乃挂帅出征。在穆桂英不想为朝廷效力到挂帅出征御敌,其过程中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唱腔中表现得细腻委婉,生动感人。其唱腔中的长音和短音相结合,表情和手势相呼应,对唱与独唱相一致。推动人物性格在情节中的发展,又在情节发展中突出人物性格,从而具有层次感和节奏感,整体效果向前推进,渲染出浓烈的艺术效果。
《穆桂英挂帅》在校场的武戏又有着另一番景象。表演动作相联系烘托表演动作,使它节奏感更加突出。如表现武将英姿的锣鼓点“起场”,表演动作配合着锣鼓点,突出身段动作的节奏感,渲染了雄壮威武的武将气势。其中半说半唱,先吐字后放腔,吐字清楚,声调昂扬。有的唱腔唱时多衬哪、呀、唧、嗷、吼、咿、呜等虚词,渲染出感人的戏剧艺术效果。 “探谷”一戏表演中有文武戏融于一体,既有粗犷和奔放的一面,又有委婉和细腻的一面。人物的唱腔、动作、表情和背景音乐、鼓声等起伏有度,和谐一致,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同时强化了剧情发展和进入高潮时的艺术情景,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拉辛说:戏剧中的人物性格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以及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杨文广、穆桂英、王强和他的儿子王伦等,在说唱和表演中都符合了各自的人物性格和身份。佘太君随已年逾古稀,但依然有着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壮举行为。其一言一语,一招一式都浸润着其热烈的爱国情怀。她不已朝廷为怀,而是以国家大义为重。杨文广年轻、勇敢,但缺乏谨慎。在校场上与王伦比武,刀劈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但这一行为受到其母亲穆桂英的严厉责罚。认为儿子不应该在比武中杀死人。这一段的人物对话,比武动作伴随着紧密的锣鼓声,达到扣人心弦的戏剧效果。而穆桂英责罚儿子杨文广的情节也催人泪下,感慨万千。在她的表演动作和唱腔中流露出一个母亲对儿子深厚感情,同时又以大义为重,责罚儿子不应该刀劈人命。这种矛盾的复杂心理活动在其眼神、动作、对话和舒缓的背景音乐中揭示得淋漓尽致。王强是一个奸臣,一心想着篡位,企图通过自己的儿子王伦在比武中取胜而多去兵权。这个白脸形象猥琐的表情,虚张的声势,故作姿态的动作和阴谋的内心活动在表演中充分的显示出来。不同的人物身份、社会地位和自身的动机推动了剧情的发展,增强了戏剧感染效果,让观众能够进入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得到观看中情趣与享受。在杨文广怒杀王伦的一瞬间,锣鼓的高潮声戛然而止,大家处在惊异之中,比武校场上出现了令人不安的宁静。王强虽然是个奸臣,但对死去的儿子失声痛哭,体现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这种永恒的人性,在父亲的动作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可以说这是这场戏中的一个亮点。
最后,五十三岁的穆桂英亲自披上旧日的铠甲,满怀豪情,再次擂响了出征的战鼓。这是整场戏的高潮。锣鼓、音乐、人物的表情都出现了兴奋。只有穆桂英深感责任重大,眉宇间有着某种凝重感。她间二十年没有出征杀敌了,这次出征能否凯旋而归是一个未知数。在她的自信中又流露出某种担忧,这种矛盾的心理这在她的唱词、表情和动作中得到生动的表现。不仅丰满了人物性格,也深化了英雄人物的形象。莎士比亚说:戏剧就是要让人在其中感受到人道的力量。而在《穆桂英挂帅》一剧中,将人道的力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一起,从而反射出更高意义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