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文南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余杞敏

发布时间:2019-12-17     浏览:22442次

誓将古韵开新篇

——记文南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余杞敏

邓超

 

“为有效保护文南词艺术,希望新的一年能够成立文南词协会,通过不懈努力把文南词传统文化活动传承下去,让文南词艺术重放异彩,不断扩大对外影响,使之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岁末年初,余杞敏说起自己的良好愿望。

  岁末年初,笔者走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南词”的传承人余杞敏时,他这样道出了自己的愿望:“为有效保护文南词艺术,希望新的一年能够成立文南词协会,通过不懈努力把文南词传统文化活动传承下去,让文南词艺术重放异彩,不断扩大对外影响,使之走出安徽、走向全国。”

   19753月,余杞敏考入宿松县黄梅戏剧团。经过3年的强化基本功训练,她的演唱和表演技艺日趋成熟。1990年,她担任宿松县黄梅戏剧团新学员辅导员,传授文南词、黄梅戏唱腔和表演。先后担任过省、市、县戏剧家协会会员,2007年任国家二级演员。2008年任非遗“文南词”省级传承人。2012年,她成为我市唯一一名文南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余杞敏上中学时,成绩优异。师从陶演老师学习文南词后,开始接触并热爱上唱文南词。后来她考进宿松县黄梅戏剧团,进一步加深了与文南词的缘分,传承文南词的基础更加牢固。著名黄梅戏艺术家江丽娜老师对她厚爱有加,精心给她指点指教。加之余杞敏的天赋和用功,进步很快。“戏路宽,悟性好,多才多艺,对文南词一定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两位老师这样评价余杞敏。

   文南词原名文词腔、文曲戏,是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素有黄梅戏姐妹腔之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生成至今有300多年的传承历史。该剧种名称是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南词〕的首字组成,早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民间卖艺人传入安徽宿松,后发展为文南词。

   据余杞敏介绍,文南词最初是一人手持渔鼓,击节而歌的沿门卖唱形式,传入宿松后,先与灯会歌舞、民间音乐相结合,后由田头地角、街头巷尾的卖唱、坐唱形式发展为地方戏曲。作为植根民间音乐艺术的一枝奇葩,它吸收了长江沿岸的优秀民歌素材,洋溢着乡土气息,有着丰厚的底蕴和优美的旋律,数百年来深受群众喜爱。

   随着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变化,文南词移植和改编了许多受欢迎的剧目,创作素材取自民间,唱腔以小调为主,十分优美,伴奏音乐吸收了宿松的断丝弦锣鼓,表演方式也不断改进和提高,有很强的生命力。解放后,文南词才真正进入繁荣期。20世纪50年代初,一批戏曲工作者参与了文南词音乐和剧目的挖掘、搜集和整理工作,“文南词”正式成为一个地方剧种,在民间广泛流行,并且进入省市县会演舞台和广播电台。民间剧社除上演一些传统剧目外,还移植演出了现代戏。

   为了保护和传承文南词,余杞敏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个人得失,做红花也好,做绿叶也罢,都以饱满的热情认真演戏。她在以文南词曲调为基本唱腔的清装戏《布衣青天》中饰配角“卖唱女”,尽力演好、唱好,该剧目获得安徽省首届艺术节五项大奖,后又获田汉戏剧三等奖。1979年,她在陶演老师作曲的《渔网会母》中饰演主角“母亲”,克服困难,自我加压,严格排练,获得安庆地区青年演员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多年来,余杞敏不畏艰辛,不辞劳苦,挤出时间到学校义务教课,到社区宣传,到群众团体中编排节目,毫无怨言。“每当看到这些文南词爱好者表现出对文南词的热爱与追求,听到她们用文南词讴歌美好生活,讴歌和谐社会,这时候整个人仿佛沉浸在最美好的日子里,享受着丰收的喜悦,更激励着我把文南词传承下去的决心。”余杞敏说,文南词能够穿越几百年的时光存续,它的魅力主要表现在唱腔有特色和演出形式独特等两个方面,现存大小曲牌120余种,声腔完整,流传甚广。

传承之路艰辛,但余杞敏没有丧失信心。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她每年要参与民间团体演出百余场文南词,使文南词一步一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之中。她说,文南词的现实生存状况尽管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严峻形势,但是它渐渐走上了更大的舞台,从唱腔到表演不断成熟,艺术性也不断增强,已经推出了一大批经典剧目,充分展现了地方戏曲的风采。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