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
发布时间:2022-07-29 浏览:1888次
安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山川雄奇、河泽灵秀,在这片灵山秀水间,孕育出众多的杰出文化人物。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光辉印记,书写了安庆的根和魂,让安庆这座古老城市的底蕴显得更为厚重,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黄梅戏妇孺皆知,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科学家邓稼先、慈云桂,艺术家程长庚、严凤英,作家张恨水等等,无一不是安庆的骄傲。
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为此,市文联策划推出了安庆历史文化名人系列推文,让大家深入了解安庆这座城市的根和魂,从安庆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的赶考路上,守正创新,勇毅前行,奋力建设“五大宜城”、挺进“百强城市”,加快推进安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特约编辑:徐蔚)
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庐江郡舒州(今桐城)人。神宗熙宁三年进士,历任泗州录事参军,中书门下后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好古博学,长于诗,精鉴别古器物。尤以画著名,凡人物、驿道、鞍马、山水、花鸟,无所不精,时推为宋画中第一人。晚年因风痹致仕,归居龙眠山庄,自作《山庄图》,为世所宝。传世作品有《五马图》等。
宋画第一人李公麟
白梦
龙眠三李
“大小二龙山,连延入桐城。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昔年李参军,爱比山水清。投簪赋归去,筑室当林垌。兴来索束绢,握笔濡丹青。写就《山庄图》,墨妙如天成。我来觅陈迹,满壑烟霞生。凝神致遐想,恍若图中行。”这是明人许浩的诗篇《游龙眠山》。诗中人物“李参军”即是大画家李公麟。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北宋舒州(今桐城)人,生于皇祐元年(1049),卒于崇宁五年(1106)。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中书省官员等。元符三年(1100)以病致仕。因爱桐城山水,筑龙眠山庄,与弟公权、公寅一同归隐龙眠山中,公麟自号“龙眠居士”,时人并称兄弟三人为“龙眠三杰”。
北宋时期,桐城人文尚未显发。与明清两代“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的盛况相比,元代以前,桐城的仕宦文化乏善可陈。据史料考证,自唐代至元代,桐城总共才有进士10人,其中两宋时期共6人,而李家三兄弟同为熙、元年间进士出身,这成绩何其荣耀,这身份何其显贵。三人归隐龙眠之后,筑“龙眠山庄”,诗画自娱。
三人的名气实在太大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他们的归隐,连带着让龙眠山也出名了。龙眠山庄规模相当可观,占地4000平方米,选址也很讲究,在两条溪水交汇的山中腹地,地名称双溪。
李公麟是爱极了龙眠山水,作《龙眠山庄图》长卷,选取的是龙眠山及其山庄中20处景点,一一用他的丹青妙笔加以描绘。这20处景点分别是:建德馆、墨禅堂、华严堂、云芗阁、登真坞、芗茅馆、璎珞岩、栖云室、秘金庵、延华洞、澄元谷、雨花岩、冷冷谷、玉龙峡、观音岩、垂云泮、胜金岩、宝华岩、陈彭漈、鹊源。
《宋史》称该图为“世所宝传”,此画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不仅因公麟画技而传世,更因为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北宋三大名士都为此图留下了墨宝:苏轼为之题跋,苏辙为图中景点各题一诗《龙眠山二十韵为李伯时赋》,黄庭坚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作《龙眠山》“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
山因人传,自李公麟归隐龙眠山并自号龙眠居士之后,龙眠山的名声传播天下,甚至成为桐城的代称,如桐城某某也可称为龙眠某某。龙眠山成了桐城的风景名胜,而每一个来此游览的人几乎都要追忆李公麟,寻访龙眠山庄旧迹遗存,写下了数不胜数的诗篇。
明清之后,桐城人文蔚起,“学而优则仕”,达官贵族渐渐多了起来,而这些人无论在外做多大的官,在家乡总要置产置业,许多人都仿李公麟在龙眠山建起了山庄别业。桐城几大家族方、张、姚、马、左,无一不在龙眠山中建有庄园别墅,如方家的“碾玉山房”、张家的“双溪草堂”、姚家的“瑞隐堂”、马家的“玉屏山庄”、左家的“三都馆”等等。不仅建山庄别业,修身养性,死后也选此吉壤,作为自己的归葬之所。龙眠山中,安葬了张英、张廷玉、姚文燮、姚莹等诸多名人,这些墓葬如今都是文物保护单位,供人瞻仰凭吊。
龙眠山风光秀美,人文荟萃,是李公麟发现了它的美,描画了它的美,也是李公麟开启了它的人文渊薮。如今的龙眠山,仍是桐城人最爱去的地方,一年四季,游人不绝。不仅桐城人,许多外地来客,也常常去此山游览,拜谒先贤,发思古之幽情,赏满目之美景。
文人相亲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气息极为深厚的朝代,李公麟所处的年代更是中国文化史上群星璀灿的大好时光。王安石、黄庭坚、苏轼、苏辙,这些文化大家同处一个时代,交相辉映,幸焉祸焉?自古文人相轻,在李公麟身上表现的却是“文人相亲”。
苏轼兄弟和黄庭坚都是不世之才,却宦海沉浮,屡遭贬谪,苏轼在“乌台诗案”中甚至差点儿掉了脑袋,这些官场游戏看似是政治原因,其中却也不乏“文人相轻相害”的因素。
李公麟的为官之路很平顺,这或许也因为他专注于学术画艺,而在为官之道上少有钻营。他在政治上似乎没什么建树,在朝中也是个没派别的人。在他做官的时候,正是苏东坡和王安石闹新旧党争的时候,但他既非新党又非旧党,他和苏、王等都是朋友。
当然朋友也是有亲疏的,他最要好的朋友还是苏轼兄弟和黄庭坚。元祐年间,他们同在京城为官,诗画往还,相互唱和极多。《苏轼诗选》里面有《戏书李伯时画御马好头赤》和《次韵黄鲁直画马试院中作》,这“戏书”和“画马试院”就可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已经超出一般的官场交往,而是至交了。前者写的是李公麟画《五马图》的故事;后者则是写某次朝廷科考,三个同为考官,被困在试院中,数月不得出,便找乐子,在主持科举考试的间隙,李公麟画马,苏、黄二人题诗其上,岂不是忙里偷闲,情趣盎然。
苏轼遭贬之后,李氏三兄弟仍与他保持着亲密的友情,据《东坡尺牍》记载,元符三年(1100)苏东坡从海南诏还,授舒州团练副使,曾经致信公麟之弟公权,托其在舒州买地,准备在此安家,终老于此。公权为其觅得官庄之地,官庄在桐城西边,离城不足十里,位于桐城通往潜山的官道西大路边上,官庄依山带水,风光秀美,交通便利,从这里往舒州任上仅五十里地,苏轼已经决定在官庄安家了,可惜多年的流放伤害了东坡居士的身体,第二年,在返回的路上,苏轼未及赴任,便死于途中。元符三年,李公麟正好因病乞休,回到龙眠山中。官庄与龙眠山在同一条山脉上,相距仅七里地。若非苏轼客死异乡,而是当真来到官庄居住,可以想像,东坡居士与龙眠居士将在桐城这片热土上掀起怎样的文化巨浪。
苏轼苏辙兄弟来没来过桐城,不好定论,他们写下的关于龙眠山的诗句,可能是因图而题。黄庭坚是的的确确到过桐城的,不仅到过,还在桐城居留多时,他当年的读书亭遗址尚在。黄庭坚与李氏三兄弟的友情也是可以让龙眠山作证的,除那首著名的《龙眠山》外,黄庭坚还曾写有《龙眠操三章赠李元中》,以乐府形式歌兮咏兮,描绘自己与李元中在龙眠山水之中徜徉,并耕耘其间的情景。
还有一件宋代文化史上的盛事不能不提,从中也可看出当时“文人相亲”的生动场面。那就是“西园雅集”。元祐年间,驸马王诜经常在自己的园子里办沙龙开RARTY,大家在一起吟诗作画,斗酒品茗,来的都是当时的名流雅士。这一天,一群人又聚集在王诜的园子里,李公麟看着高兴,拿起画笔,画了一幅写实图。这就是著名的《西园雅集图》。图中几乎囊括了当时诗画界的所有名流高手,他们是李公麟、米芾、苏轼、苏辙、黄庭坚、秦少游、张耒、晁补之、王诜等十六人,图中人物闲雅有致,风情各异:有人在对弈、有人在弹琴、有人在吟诗、有人在作画、有人在忙碌、有人在旁观……此画之妙已不仅仅是画技之妙,单就是这十六人的雅集事件本身,就已经妙不可言。这十六人,随便哪一位都是声名显赫,雅集在一起,该是如何的高朋满座呀。应该感谢李公麟,写就了这一幅生动的北宋文人生相图。
宋画第一
李公麟出身世家,其父嗜藏古物名画,所以他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艺术熏陶,他博学多才,《宋史》说他:“好古博学,长于诗,多识奇字……”据说有一次,朝廷得了一枚玉玺,对于这玉玺的来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是李公麟一锤定音,说这是秦王之玺,并考证出是秦相李斯亲手刻制的。
黄庭坚这样评价他:“风流不减古人,然以画为累,故世但以艺传。”
确实,如今人们提起李公麟,基本上只说他的画艺了。他被冠以“独步中国画坛”、“宋画中第一人”的美誉。他的画技集顾恺之、吴道子、王维等前世名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格。笔法行云流水,善用线描,是“白描”画法的首创者。
在欣赏画作之余,人们津津乐道的也是关于他绘画的故事。
《五马图》是李公麟的代表作之一,画中的五匹骏马是西域进贡给北宋皇上的名马,分别叫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和满川花。据说这五匹马养在御苑中,李公麟天天去看马,对着马揣摸画画,等到《五马图》中最后一匹满川花画完后,那马竟死去了。人们都说是李公麟把马的魂魄画去了,御苑中的看马人害怕了,求他别再对着马画画了,怕再画死了御马,在皇上面前无法交待。苏东坡有诗赞曰:“龙眠胸中有千驷,不唯画肉兼画骨。”岂止画肉画骨,还画出了灵和魂哩。
李公麟画马画出了名声,连皇帝也知道了,命他临摹唐人韦偃的《放牧图》。李公麟果然不负君望,《临韦偃放牧图》气势恢宏,一望无际的原野上,1286匹骏马,134名牧马人,或骤或散,或疏或密,或远或近,或大或小,整个画面安排巧妙,布局合理,场面浩大,令人震撼,引人遐想。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看到此图后,便联想到自己战争的胜利,得益于战马的功劳,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但仍要求大家居安思危,多多养马,放牧于郊,既有经济收益,又可防备边患。《临韦偃放牧图》虽是临摹唐人作品,但却自有其个性特色,丝毫不输原作者。
除了画马之外,佛像是李公麟又一大创作题材。他的《维摩演教图》、《十六应真图》都是传世之作。北宋时期,桐城佛教兴盛,尤其是禅宗一脉。桐城的投子山因唐代大同禅师驻锡于此而声名远播,成为禅宗祖庭之一,北宋义青禅师再振投子家风,使祖庭香火绵延不绝。义青禅师俗家姓李,与公麟似是本家。投子与龙眠两峰相连,亦称东龙眠,李家三兄弟与义青禅师往来频繁,义青禅师的禅语机峰《投子义青语录》即是李元中(公权)作序。如此机缘,公麟喜欢以佛教题材作画便不难理解了。
李公麟画佛像也有故事。话说有一次,公麟屏退众人,独自关在画室画《十八罗汉图》,一连数日,足不出户,家人知道他的习惯,亦不打扰。谁知这一日,已经画好了十七个罗汉,第十八个正画到一半时,一位来山庄求画者不明就里,趁人不备,硬是破门而入。公麟的画思被打断,兴味索然,那半个罗汉再怎么也画不出来了。家人们却说,公麟画罗汉时,那十八罗汉是来了山庄的,就嘻嘻哈哈地呆在画室里给公麟当模特,闯了人来,罗汉们忽一下都隐去了,所以再画不出那最后半个。也幸好那半个没画出,若十八个画齐了,肯定就会活过来,跟着那罗汉真身一齐飞走了哩。
晚年的李公麟画画已入化境,不再拘泥于画马画佛,而是亭台楼阁、山水木石、花鸟虫鱼,信手拈来,皆是精品。那年月,龙眠山里野兽极多,老虎是常见的,李公麟也喜欢画老虎,而他画虎,是从来不画尾巴的。为何?据说一画上尾巴,那虎就会活。猛虎伤人,当然不能让它活过来了。所以,公麟的老虎,都是秃尾巴虎。
以上关于李公麟作画的传说故事,无非是强调他的画技高超,状物写景,皆活灵活现。
“宋画第一人”李公麟,其传世画作仍有不少收藏于两岸故宫博物院。龙眠山庄虽已不存,但遗址仍可指认。《龙眠山庄图》中所绘20景,除了山庄内景点随建筑物毁坏之外,仍有十几处山岩景点至今存在。李公麟当年研墨作画并洗笔所用的泉水“媚笔泉”也仍然水流汩汩,姚鼐曾作《游媚笔泉记》,是为桐城派古文名篇。
山因人传,人与山寿。龙眠居士李公麟,开启了龙眠山的人文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