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明:《潜水河“绿梦”》
发布时间:2022-08-16 浏览:928次
潜水河“绿梦”
长江支流潜水河是潜山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安徽岳西与霍山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间,全长约116公里。春秋时,潜阳大地曾是“古皖国封地”。为铭记皖国大夫体恤民情、治国有方,天柱山和潜水河由此被称为皖山、皖水,安徽简称“皖”的源头便在于此。西汉的第七位皇帝刘彻青睐天柱山,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登礼潜之天柱山”并赐名“南岳”。
河水一泻百里,汛期咆哮奔腾,习以为常。流域上游有个地方叫“水吼”,想必就是因河水下泻急流吼叫而得名的。据史载,至清道光三年(1823年),河水开始肆虐,“五月大水,皖潜二水失其故道”,从此“河渐淤,舟渐废”,河床不断抬高,水上一座座木桥被洪水冲毁、被河沙埋没。东西两岸民众总是要交通往来的,建桥、制作家具对于树木都有很大需求,烧炭也要消耗大量栗树,加之雷电引起的天灾以及人为造成的战争,栋梁之材和杂树茅草的生长速度远远赶不上需求的增长。
树木少了,绿荫稀了,从山脉到平原,与树根生死相依的土壤日渐没了骨气,暴雨来时泥沙以及大小石头被无情裹挟到大河。据《潜山县志》,“1969年7月14日—17日,全县遭受特大洪水灾害”。我当时正在县城潜山中学初一读书,随父母住在河西罗汉公社卫生所,每天都要经过西河大桥。我曾亲眼看到突然水位奇高水流湍急,人们蹲在潜水大堤内侧或在桥上弯下腰便能掬水洗手。满河面漂浮着门窗、木床,还有大量成熟或未成熟的南瓜、被连根拔起的树木、单位的大门牌子,甚至还有死猪、耕牛……
那天,回家吃过中饭,和大人一起在桥上看泥沙翻滚的浑水,看无声无息的巨大漩涡。这时,桥东头人群骚动,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距大堤不到10米的一个桥孔被几根又粗又长的树料堵住了。人在桥上使了吃奶的力气、想尽了办法,就是挪不动横在桥孔中的树料。不到半个小时,树木便缠满了上游漂来的杂物。河道不畅,水位猛涨,水头借着风势已经打到了堤面上。千钧一发之际,一个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的中年人,从桥上往下看了片刻,迅速将粗绳子捆在身上,然后紧紧将绳头系在几根桥横栏杆上,喊几个小伙子将他慢慢放到水中。原来是全国劳模戴师傅。只见他站在堆积物上,先将杂物清掉,然后将横在桥孔中的树料一根根竖过来推到下游,高水位终于退了。上桥后,围观的群众纷纷拍手称赞。满头大汗的戴师傅手一挥:“没啥,防汛时经常能遇到这事儿。”
卫生所作为防汛急救站,接到命令紧急撤离,被安排在大桥对面的公社堤委会办公室。夜深了,孩子们躺下了,大人裹着被子互相倚靠着。半夜时,只听见屋外风声雨声嘶吼,几米外咆哮的河水令人胆战心惊。这时,屋内进来几个拎马灯的人。原来是县委副书记来了,他穿着军雨大衣,在检查防汛工作的间隙,和公社几位干部一起来慰问我们。记得他亲切地安慰大家:“大家不要怕,洪水会退的!都安心睡觉吧!”
下游堤坝破了,潜河水终于回归风平浪静。大水过后,县里组织成千上万名民工、单位职工和街道居民挖河道加高大堤,同时将弯曲的河道尽可能调直。
许多年后,2004年10月,野寨段河中央立起很大的帆船模型,沙滩上搭起了“T”型舞台,CCTV模特大奖赛华东赛区合肥分赛区就设在这里。天柱山下、潜水河畔,选手们走起路来,好像是裹着绿云春意;天柱山英姿飒爽,仿佛也在合着音乐节拍舞动。如今,天柱山是世界地质公园、中国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潜山梅城镇也被冠以“安徽历史文化名城”。与天柱山一样古老的潜水河,也开始“设计”自己的梦想。2016年12月,潜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获批成立。公园以河的干流为主体,总面积1450.06公顷。公园与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安徽沿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安庆江豚市级保护区形成有效的保护体系,共同呵护着长江中下游区域生态安全和水安全。
三祖寺对面的吴塘堰,横亘的大坝已采用现代化橡胶材料。橡胶坝,由人工控制放或合。合拢时,上游的河道形成一个湖,湖面碧波荡漾,天上有白鹭飞旋,水面上的野鸭、鸳鸯不时潜泳或浮游。昔日撑筏送人过河的摆渡人早已在家颐养天年,新一代年轻后生们全部公司化管理,佩戴统一标识,有序排放漂流筏,筏上装有遮阳棚、放有小竹椅,游客们在筏上或坐或站,惬意地听着年轻的“船老大”亮嗓唱起黄梅戏,或讲述《孔雀东南飞》故里的民间习俗……
如今,当地高铁、高速、国道交汇,交通方便快捷,潜水已无需再复古形成航道。我漫步于大堤,两岸满目都是绿树翠竹、鸟语花香,树荫中青碧的河水正无拘无束流淌,仿佛置身于一个悠然的夏日绿梦。天尚未黑,堤上的路灯已全部亮起来。我还没走到桥头,远远就听到周围居民自发组织“歌舞会”的欢快音乐声……
以上刊载于《安徽日报》2022年6月24日
作者简介
霍建明,男,祖籍河南永城、出生地合肥,侨属。高教自考安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学会、安徽省作家及摄影家协会会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夏散文》《中国摄影报》《南方周末》《安徽文学》及台港澳等媒体发表数百篇(幅)作品,2020年9月出版散文随笔集《忘归集》(中文版·新西兰码克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