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奖获得者杨庆祥接收家乡媒体专访
发布时间:2022-08-30 浏览:1107次
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宿松籍作家杨庆祥的作品《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荣获文学理论评论奖。日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接受了宿松县融媒体中心在线专访。
专访实录
问:欣悉您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这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是极高的行业认可;这不仅仅是您个人的荣誉,也是宿松文学的殊荣,家乡为之骄傲,请问您有怎样的心情?
杨庆祥:获奖是一次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文学写作是一种高级心智活动,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会继续认真思考、认真学习,创造出无愧于汉语的作品。
问:文学批评是个体的活计,寂寞的事业。从事文学批评,需要“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初心,更需要远离热闹、甘于寂寞的耐心。本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获得者中,您位列第一,那么您是怎么看待您所从事的文学批评?
杨庆祥:文学批评是文学写作的一个类型,它和其他所有的创造性写作一样,需要知识的积累、经验的锤炼、对语言和形式的把握,同时文学批评还具有公共性,它不仅仅面向作者,同时也面向读者,它源于文学,但又指向广阔的社会。我认为,好的文学批评,是时代精神的探测器和指示灯。
问:通常作家的写作资源有两个,一个是童年,一个是故乡,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合的。您的故乡在宿松,这里有一湖碧水,流淌着一代一代乡亲的乡土记忆。您怎么看待宿松与您的创作之间的联系?
杨庆祥:故乡是所有作家写作的起源。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都有童年经验,罗曼罗兰说永远不能忘记的是童年时候透过玻璃窗看到的庭院一角。对我来说,故乡和童年构成了我诗歌写作的一种潜背景,它有时候并不直接出现,但却是“原点式”的存在,它犹如我的另一只眼睛,我以此能够观察到更丰富的世界。
问:无论是生活现实,还是创作状态,在本质上您还是一位诗人,而宿松是中国诗歌之乡。请谈谈您对诗歌之乡建设和对家乡诗人有着怎样的期望?
杨庆祥:宿松人文荟萃、文脉悠久,在历史上就一直是文化的盛地。目前,宿松也有一批勤勉写作的诗人、作家,写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祝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杨庆祥简介
杨庆祥,1980年生。原籍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现居北京。诗人、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有批评集《80后,怎么办》《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诗集《我选择哭泣和爱你》《世界等于零》,英文诗集I choose cry and love you等。主编有大型青年作家研究丛书“新坐标书系”、科幻小说丛书“青科幻系列”、英文版80后短篇小说集The Sound of Salt Forming。
曾担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首批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协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及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委员和平遥国际电影展“迁徙计划”评委会委员。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四届冯牧文学奖、第三届茅盾文学新人奖等。
杨庆祥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