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岚小说选集《疼痛》序

发布时间:2016-07-11     浏览:2468次

 

                  

                 姚岚小说选集《疼痛》序

                            涵涵

     来英国求学已有半年有余,生活在这个平静的异域小城市里,过去的经历都渐渐淡化,但惟有与家人朝夕相伴的日子好像仍发生在昨天。妈妈,在我的记忆里,是严厉的,忙碌的,是我七到十三岁书房里亮到深夜的孤灯,是我十四到十六岁时创办杂志、趾高气昂、令人羡慕的那个“作家妈妈”。再后来,由于工作关系,她加入了每星期开车往返城市和县城的大军。作为一个对工作对家庭都有责任感的女人,这其中的辛苦,大概只有她自己能体会到了。

妈妈这一代的文化人,经历了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历史阶段。生于大饥荒之后,虽未经历大饥荒,但节俭、朴实、具有乡土气息是那个年代在他们的身上留下的烙印;受教育于改革开放初期,赶上了思想开放的第一次浪潮;后又有“科教兴国”的国策、恰逢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踏上了信息技术革命的车轮。因此,既有中国人传统的勤奋、踏实,对新事物又有一定的接触和开放态度,承上启下,是他们给我的印象。

妈妈是这一代文化人里较典型的一位。她早年学习中文,做过人民教师,后因喜爱创作改行采编。敬业是妈妈留给我特别深的印象。尤记小学时期,她是一份报纸的主要编辑之一,加班是她的常态,平时没有太多时间做饭、洗衣,于是我是邻居奶奶、阿姨家蹭饭的常客。不仅如此,一九九八年九九年长江连续大洪水,妈妈更是和武警战士一起在前线的“战地记者”;年三十出去采访仍在辛勤工作的急救120,写出长篇报道热情地赞美医生和护士,似乎就忽视了她是比他们更辛苦的记者。高中时,我学习成绩不错,妈妈的朋友们问我,你学习好的原因是不是你妈妈把你管得很严?那时我还很幼稚,认为妈妈在学习上对我并没有过多的要求。现今想来,妈妈的善良、较真、敬业的态度,却是深深地影响了我。

善待一切,是妈妈给我最深的印象。不仅善待她见到过采访过的弱势群体,帮穷困孩子联系免费学校,联系资助资金,为励志残疾人讴歌、奔走。在我印象中,只要有亲朋甚至是很多年不联系不来往的学生或陌生的贫困生来信来电求助,她就急得睡不好觉,然后就想方设法去帮助。有时,甚至引起我的嫉妒。我觉得在妈妈的心中,我还不如一个陌生的孩子。妈妈有时温和地跟我解释一番,有时也不免严厉地批评,说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别的留守儿童多可怜。或许是从穷困中走出来的记者、作家,妈妈的大多数作品,我觉得都饱含着一个“善”字,那是人世间的“大善”,有着菩萨般的心肠。人文关怀、人性悲悯,一直都贯穿在她的创作中。

曾经看过龙应台的《目送》,她写道: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一种孤独的学者心态。但我并非这么认为,现代社会医疗技术进步,人的寿命可以很长。经历了婴幼儿时期的嗷嗷待哺,少年时期的懵懂无知和青春期的叛逆之后,还有漫漫长的人生。成年后,母亲对于我,并非如上所说的“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是一种陪伴。我认为,父母子女一场,在于一起经历体会这场“人世游”,是一种现实或者精神上的陪伴。别人可能会因为你品格坏、能力低而看低你、离开你,母亲是唯一一个不管你是什么样都会爱你的人,是那个自始至终不会放弃你的人,是和你吵完架还能和你散步、做饭给你吃的人。

苏格兰的此刻已是2015210日的凌晨2点(北京时间上午10点),我是在两个小时前接到妈妈来电,说她的小说集最迟下午就要签字付印的,还缺篇序,请别人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我愿意写就随便写几句话作为序。妈妈是几乎不向我提她个人要求的,我本不想答应她,而且我也没作过序。但我想,写写妈妈给我的印象还是可以的。她的这本小说集里的单篇《疼痛》我曾经读过,是很催人泪下的。我无法拒绝远隔万里的母亲的要求,便匆匆写了这些文字。

在这里,趁此机会,感谢妈妈不仅赐给我生命,在我未成年时谆谆教导,又在我人生之路上不断陪伴我前行。惟愿,当我垂垂老矣,还能牵着妈妈的手。 

是为序。

                                                                                              2015210于苏格兰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