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一线见闻之三:辽阔的宿松洲区(上)
发布时间:2016-08-02 浏览:1433次
抗洪一线见闻之三:辽阔的宿松洲区(上)
编者按:
2016年夏天的安庆,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连续三轮强降雨,汛情全线告急,灾情全省最重。军民齐上阵,干群共抗灾。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安庆市文联积极行动起来,发动全市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安庆市作家协会和各县作协先后组织了十几批次50余位作家深入灾区采访。记录下这一历史事件,讴歌无数军民、干群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本网在此推出部分作家作品,用以见证和弘扬――
泥土、沙包,被肆虐的湖水浸泡了许多时日,它们也像守护在大圩上的军民一样,疲惫不堪。洪水总在想方设法钻它松懈的空子,试图从哪里渗泄进圩内。暴雨张牙舞爪在长江沿线发泄一段时间后,见到这里的人们并没有被它的狂暴吓倒,而是没日没夜拿着铁锹、手电筒,巡堤、查险、排险、加固……准备着一场持久战,便悻悻然往淮河以北转移。
很快,长江流域就进入伏天。这片土地上格外湿热起来。
高温警报:安庆今夜到明天晴转多云,偏南风3到4级,水面上阵风6级左右,28-37度。
一连几天,手机上接到的天气预报都是如此。高温――在圩堤上,是比暴雨更叫人难熬的。
7月21日下午2点多,我带着宿松的女词人何其三,一起赶赴洲区。车子沿着宿复线过了竹墩桥进入乌池后,远望去,汪洋一片,浊浪滔滔。路边堆放了不少石头、沙土包、条纹布、木桩。过了26号碑,见一群穿着军装的人正在路边忙碌着。停车,仔细一看,原来是武警8690部队100人前来执行下水铺设防浪布的任务。这个部队7月8日来到宿松抗洪救灾一线,已经坚持了13天。宿松县公路局的党组书记刘丽萍、副局长石前带着七八个人正在这里做技术指导并疏通交通。
十几名被挑选出来的战士和着衣裤和大头鞋跳进浪涛中,他们用铁丝将石包紧紧系在防浪布上,压在公路边的水底……塑料布瞬间变成了路基的盔甲,站成一排,也如战士们一样,顽强地抵抗着狂暴冲刷的浪头。
刘丽萍说,宿复线是宿松县后方到灾区一线的生命线,公路部门必须确保这条生命通道的畅通,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
下午4点多,我赶到了南口圩。白鸡湖水肆意地冲撞着圩埂。防浪桩与圩埂间,已经被冲刷出很大的缺口了。防浪桩是昨天打的。昨天的风是7级,东南风。
南口圩尽管不大,只有5000多亩。但它是宿复线的外围防线,一旦溃破,将直接威胁这条生命通道。
武警、民工、指挥所的全体人员、镇村干部,都在忙碌着……三辆最老式的手扶拖拉机一刻不停地拉石包,从千岭、程岭赶来支援的民工们装包,武警战士在圩上最险要的地方加固。
7月8日,洲头乡教师突击队成立。由洲头乡中心小学、洲头中学、坝头中学的35位教师组成,中小校长李水罗担任队长。他们像武警战士一样,24小时待命。先后参加了永天圩、团塌圩、南口圩的抢险。30多个人,一天驮600多石包。中午只吃点馒头喝些矿泉水。7月20日,风急浪高,他们一直冲在前面,中午只吃了三块饼干。洲头乡组织委员曹说:这支突击队,哪里有险情就冲向哪里。7月16日强降雨,雷电交加,许多人不由自主地去躲雨,圩上非常危险,但教师突击队执意留在圩上抢险。浪头哗的一下冲过来,比人都高。如果不是他们的坚持,南口圩早就溃破了。
我面前的教师突击队的成员们依然在扛石包,放到一条小船上,由船运往远处的圩埂。他们一身泥一身汗,口袋里或者肩膀上搭条毛巾,不时扯下来擦一把遮住眼睛的汗水。他们有的戴着近视眼镜,平时捏惯了粉笔的手,现在又黑又粗糙。远望去,胸前有一枚红徽章的,你就知道,他一定是个共产党员。
64岁的手扶拖拉机师傅田师傅,头发花白,一趟又一趟搬运石包。圩埂上有的地方被恶浪冲刷得很窄了,随时都有塌方的危险,泥泞中,车子每次还得倒回来,他已经这样干了四五天。
17:40分左右,武警8690部队某特勤连的全体战士拖着一身湿漉漉的衣鞋,提着铁锹,救生圈,列队,喊着口号返回驻地。
我想采访乡党委书记陈耀华,在人群中却一直没看见他。有人说他弄湿了一身,回去换衣服去了。18:01分,又见到他来查看圩埂。他说晚上到乡食堂吃饭,边吃边聊。但菜才端上桌,饭还没盛进碗里,陈耀华却接到一个电话,迅即跑了出去……
晚饭后,驱车赶往复兴镇。
大约20:00左右,我与镇党委书记郭斯文几乎同时到达复兴镇的后院内。这个在江南地区来说可算大个子的女书记,壮实的个子给人以踏实感,她剪着齐耳的头发,胳膊晒得黑黝黝的,隐隐看去,似乎脱了一层皮。喝着白开水,我们开始了一百分钟的漫谈。
话题自然围绕着“抗洪”。
她说,整个安庆市重点保的圩堤,复兴镇就占两个:一个同兴圩,一个明星圩。圩田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在抗洪救灾安置方案中,复兴镇需要转移的人口达3万多。任务非常重。
同兴圩里,有宿松县近几年兴建的临江产业园,22家企业已落户其中,林立的厂房,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一排排路灯将一个现代化的厂区雏形已然描画在人们眼前。
7月初,一连几天的特大暴雨,宿松山区山洪暴发,道路塌方,桥梁冲毁,房屋倒塌,将所有干群都吸引到山区去了。之后晴热了几天,谁也没有料到,就在大家盼望的大好晴天里,洲区的几个大湖水位迅猛上涨,很快就超过警戒水位。7月10日,天气晴热,上午10点多,华阳河农场二分场的外圩突然溃破。消息传来,人们一下子惊慌起来,热闹的复兴镇街市即将面临被大水淹没的威胁。复兴镇全线紧张,镇党委政府一面组织群众转移,一面组织人力筑二道防线。178旅159人在团长的带领下,跑步上阵,这个野战部队战斗力十分强,团长亲自赤膊上阵,和战士们一样,胳膊上晒脱了皮,官兵连日连夜苦战,终于赶在水到之时在镇外筑起一条二道防线。不少村干部和党员更是吃苦在前,王营村书记得了糖尿病,白天上圩,晚上打针。老岸社区主任的老娘90多岁,病危,家人电话通知说想见最后一面,但他硬是没时间回去。圩区的老百姓没有二话,全力以赴赶去修筑二道防线。高屯社区40多岁的妇女尹春风自家种的10来亩土地全被淹了,水已经到了屋基四周,她把两个儿女撂在家里,自己上了堤,大孩子才8岁。
夏夜,这栋大楼里静悄悄的,除了二楼我们交谈的这间屋子传出声音,还有一楼的办公室亮着灯光。郭书记说:镇机关的干部,除了留守在办公室里的几个人外,其余所有人,不论男女一律上了一线。镇长石桂华在最边远的一个指挥所,从去的那天到现在快20天了,就一直没有回来过。那里就是明星圩,是与九城劳改农场相连的一个圩堤。
农历十一的夜晚,月色朦胧。快近十点了。我感到十分疲惫,清早从安庆出发,自己开车走小路,一路采访,中午也未休息。郭书记接到一个回话,小镇上的宾馆也没有房间了。她抱歉地解释说:这个特殊时期,又是灾民安置,又是部队住宿,还有许多县直机关干部驻点……我很理解。原本想第二天采访一下宿松的县委书记王华,了解整个面上的情况。开始打听到他长驻复兴指挥所,但同王书记联系,他说明天不行,有省扶贫办的领导来查看灾情。我也只得改变日程。
独自开车从复兴镇出发,往县城赶。100里的路,路边常常堆满了石头、沙土、树桩等物资,沿湖的乌池段白天还有险情。我心里打鼓,一种从未有过的莫测掠过心头,但我仍然硬着头皮轻松地告别了郭斯文。我想,相比之于派驻一线防汛的机关干部,我这算什么?
果然。在乌池段的宿复线上,白天抢险的地方,远望去,停着一辆车,几个人影在电筒的光亮中晃来晃去。
行驶到旁边,发现是宿松县公路局的车子,七八个干群,还有白天见到的副局长石前。我一阵惊喜,赶紧停了车,掏出手机,拍了照片,发到微信上。问他们什么时候回去,但他们仍要留守查险。我继续向黑暗的远方驶去,但心里踏实了许多。这么晚,在这条危险的路上,其实,我并不孤单呢。(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