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一线见闻之五:辽阔的宿松洲区(下)
发布时间:2016-08-02 浏览:1874次
抗洪一线见闻之五:辽阔的宿松洲区(下)
编者按:
2016年夏天的安庆,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连续三轮强降雨,汛情全线告急,灾情全省最重。军民齐上阵,干群共抗灾。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安庆市文联积极行动起来,发动全市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安庆市作家协会和各县作协先后组织了十几批次50余位作家深入灾区采访。记录下这一历史事件,讴歌无数军民、干群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本网在此推出部分作家作品,用以见证和弘扬――

7月24日清晨,我再次踏上了去复兴洲区的路。这次陪同我前往的是宿松一个文学志愿者胡桂菊,她为了去灾区感受一下,特意请了一天假。
今天的采访,我事先没有跟当地宣传部门联系。我觉得随机性的采访往往更具备真实性。作为一个作家,我希望看到的是真实的东西。
今日最高气温达37度。前些天经过的宿复线乌池段,又围了许多人,大多是军人。沙土、石子、木桩等抢险物资占了一半的道路,交警在指挥过往的车辆。
有军人的场所,只要看旗帜,就大体知道其番号。插在路边的红旗上白色的大字十分醒目:“周丽平生前所在部队――二营炮兵连”。这段公路属于华阳河农场四场三队区域,公路闸口发生管涌。从昨晚就开始抢险,打围堰。今早五点,75名官兵就上来了,挖土、加高……
我在此只看了看,拍了几张照片,就直奔华阳河农场。在安庆防指时就听说,华阳河农场也是这次抗洪救灾的重点单位。
华阳河农场位于宿松县复兴镇境内,土地总面积15万亩,耕地10万亩,是安徽农垦规模最大的农场。常住人口1.4万余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沿湖围垦建场,前江后湖的特殊地理位置造成防汛抗洪任务十分繁重,全场四个分场湖堤总长度123公里,同时承担着5公里同马大堤的防汛任务。历史上多次出现圩堤溃破,洪涝灾害频发,1998、1999年发生特大汛情,其中1999年在后湖水位16.3米前整个湖堤全面溃破,农场全军覆没。后期后湖水位达17.36米,为历史最高水位。
今年汛情之早、之急、之猛,超乎想象。至7月18日8点,后湖水位达17.07米,超过1999年同期水位近80余公分。前期虽倾尽全场之力,严防死守,拼力死保,但前期二级堤防多个圩口出现漫堤进水、决口,造成8万亩土地绝收,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674万元,湖堤、道路、沟渠、闸站毁坏,居民房屋受淹3689间,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无法估量,受灾人口10716人。
华阳河农场跟复兴镇几乎是夹杂着居住的。总场部和复兴镇政府只隔着几条街。北边是湖,南边是江。靠湖的一边都是农场的田地,也就是说,农场的防线是第一道防线。
我们等了大约半个多小时,总场办公室的程来宝主任脖子上挂着相机匆匆走了进来,抱歉地说:陪人去圩上了。我说明了来意,他就说,走,先带你去一分场圩上看看吧。
车子行驶了好一会儿,都是村村通的窄水泥路。10:30分,我们到了东方红灌渠边上的黄湖圩堤。圩堤上红旗招展。这里属于华阳湖地域,是这次安庆市部署十天完成的“两湖”大会战的主战场之一。
华阳河农场防汛圩长总计123公里,人少,战线长,险情多,任务重。圩上几根柱子搭建的临时棚子下,坐着几个休息的守圩民工。天,实在太热了。在另一处圩堤上,我们下车不到几分钟,便汗如雨下。老天似乎专门跟人作对,头顶上是毒辣的太阳,脚边却是居高不下的水位。三台大型挖掘机正在作业,新加高的堤坝,大片的取土区域,湿润的土色,新鲜的泥土的气味钻进鼻孔。
几个守圩查险的人戴着草帽,从远处走回来,又一批人起身准备往远处走去。一位须发皆白的长者,皮肤黑黑的,肩膀上搭条汗巾,一打听,他已经70岁了。他笑呵呵地说:保卫家园,义不容辞。有的是从外地打工请假回来防汛的,有几个人胸前还戴着党徽。程主任说,党员干部全在前线。每公里10个人巡查,两班倒,24小时不间断,人手不够,当然要召回外出务工人员。年纪大身体还好的,自觉自愿上堤。我看到路边竖立着“党员责任堤段”“防汛责任牌”几块彩印的牌子,上面标明了堤段名称,责任长度,行政责任人,现场责任人,以及手机号码。这一切,无不反映出防汛工作的实实在在。
旁边有座年代久远的青砖大房子,山头墙上有三行红色大字,中间还有个大大的红五星:华阳河农场,第一分场抽水站,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建。
最有意思的是,房子下部的水泥外墙上,用石灰粉刷的毛主席语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屈指数来,至今六十年了。一个甲子过去了,我们还在被“水”困扰。
屋边的地里,风吹动着茂密的玉米,长长的绿叶在无忧无虑地摇曳。
一路上,我望着无边无际旷远的绿色,脑海中盘桓着一个问题:无忧无虑生长着的庄稼啊,你们是不是清楚,是谁在顶着烈日冒着风雨,日夜睁大双眼守卫着你们的这份安然和美丽?
毒辣的太阳炙烤着脚下的大地。
穿过一脚踝深的水,我们到食堂吃了简单的自助餐后,又匆匆赶往位于江堤下的长江河道管理局,这里现在驻扎着宿松洲区防汛指挥部。
6月18日开始至7月初的三轮强降雨,一轮比一轮猛烈。宿松县的山区、丘陵区、洲区三种不同区域,先后打响了抗洪救灾战役。刚开始,县委县政府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山区的灾民安置及抢险救灾上。7月3日后,部分小圩接连溃破,洲区水位迅猛上涨,直接威胁到整个洲区及所有沿湖一带的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正在兴建的宿松临江产业园也不可避免陷入险境。紧急关头,宿松县及时调整抗洪救灾重点,指挥中心果断前移至洲区,主要领导力量分别进驻长江河道管理局和临江产业园。书记县长等7个县委常委全部到洲区一线驻扎下来,靠前指挥。
但是,我未事先联系,扑了个空。总指挥、县长王赵春和办公室主任陆克武上午都去九城劳改农场抗洪一线了,还没有回来。电话联系后,说县委书记王华在临江产业园。我在办公室收集到一些资料便赶赴十几里外的临江产业园。
临江产业园厂房林立,宽阔的水泥路四通八达,高高的灯杆矗立在路边……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正以其崭新的面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问了多次路,找了很久,尽管车里开了冷气,但我仍是弄得一身汗,直到15:20分才找到已经搬迁的管委会办公地点。这时,发现我的车子破胎了。
因为没有事先联系,到达管委会时,一打听,见县委书记王华不在这里,打他的电话,不巧,他又离开了。我急于结束宿松的采访,还有许多事等着我呢。我自言自语这可怎么办,王华书记说,你去长江河道管理局,王赵春县长和聂立新副县长都在那里。
室外的太阳白花花的,我如果走到太阳底下,只要一会儿,光着头脸和胳膊,很快就会晒脱一层皮。我有些焦躁,采访不顺利,车子还破胎了。我有些气馁。
没想到,许晓华书记说,让管委会的司机去街上补胎,县纪委的车子送你去河道管理局,车补好后直接开到河道管理局,这样就不会耽误时间。我松了口气,庆幸自己碰上的都是些热心人。
我请沈金明谈谈临江产业园的防汛工作。终于明白了他们还能如此优雅地坐在办公室里的原因了――这就是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7月初,暴雨一天紧似一天,水位呈迅猛上涨之势。守卫在临江产业园里的沈金明分外心焦,根据他所了解的华阳河农场圩口、人口及历史防汛情况,他十分担心农场一分厂二分厂守护的圩堤安全。不管是一分场还是二分场,只要溃破,临江产业园刚刚建成的美丽雏形将面临灭顶之灾。沈金明深思熟虑,便向县防指建议:1、园区投产单位全部停止生产2、在园区外新打一条18米高、2-2.5米面宽的圩,构筑第二道防线。
重新打一条这样的圩,需要投入20万资金,占用60亩土地。保护复兴镇3个村5.08万亩良田和近2万人口。如果第一道防线没问题,那这个20万就是浪费。但是,如果不早做准备,一旦溃破,损失就大了。孰轻孰重,权衡再三,县委书记王华终于擂下了拳头:干!
于是,复兴镇全面动员民工,这几个村,群众基础好,无论男女老幼,肩挑背扛,拖拉机挖机一齐上,最高时一天上了1000多民工,18台挖机。终于在7月9日完工。沈金明大大松了口气,产业园可以高枕无忧了。可就在7月10日,谁也没想到,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上午10点多,华阳河农场二分场的圩堤出乎意外地溃破,复兴镇又投入到新一轮的抢筑二道防线之中。
二道防线外,种满绿油油庄稼的洲地几天就被溃破后的湖水涌满。临江产业园却安然无恙。可以说,在这个决策中,管委会主任沈金明和县委书记王华功不可没。沈金明受到央视媒体记者采访,并上了新闻联播。
全市开展“两湖大会战”后,市里对这个新圩堤有了更高的要求,加高0.5米。县防指再次充实领导力量,对原有堤坝加宽加高加固,7月19日完工。
就在临江产业园不远处的下游,明星圩段。那里昨天正在举行一场特别的典礼:“武水堤”揭碑仪式。
这里就得重笔写一写“武水堤”。
7月23日,在安庆市宿松县复兴镇王营村境内的明星圩第二道防线竣工现场,一块底座为三级大理石台阶、高1.82米,镌刻着“武水堤”三个金色大字的石碑矗立在大堤旁。上午9点,参加筑堤的武警水电部队二支队100多名官兵、宿松县当地群众数百人,在刚刚构筑起的明星圩第二道防线上举行揭碑仪式。长约1.5公里、宽为3米、高达18.5米的明星圩二道防线被命名为“武水堤”,纪念在2016年抗洪抢险过程中,武警水电部队官兵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明星圩是紧临宿松县黄湖的一个大的圩口,面积8.42平方公里,并且与附近的九成监狱管理分局相连。根据安庆市防指的统一部署,从7月17日开始,武警水电部队调集150名官兵、大型机械设备24台套,紧急投入到抢筑明星圩第二道防线的战斗中。
碑文全文如下――
2016年7月17日,黄湖水位达17.07米并持续上涨。为确保明星圩及九成监狱分局安全,县委、县政府果断决定,抢筑明星圩二道防线,全长3.5公里。武警水电第二支队派150余名官兵,投入大型机械设备24台套,军地协作,奋战4天4夜,完成土方6万方。此堤筑成,保护我县及九成监狱分局10余万亩耕地,居民3.5万余人。
自古水火无情,今有军民同心。特将此堤命名武水堤,立碑记之,以启后人。
中共宿松县委
宿松县人民政府
2016年7月21日
谁的心里没有一杆秤?其实,农民是最淳朴最实在的。只要真心为百姓干了好事干了实事,老百姓自然会把这份情铭记在心里,表现在行为上。我在来路上,打听临江产业园管委会的地址,就有很深的感受。因为在午后,正是太阳毒辣的时刻,我跑错了一个路口,转了一圈,进了以前的院子,门卫往东边一指,说:搬走了。我以为就在附近,往东走,又转了一圈,还是没有,心里很焦躁。这里是洲区的村里,一天中最热的时刻,路上空荡荡的没有行人,也没有什么住户。在十字路口,终于看到一个骑着摩托过来的人,被我喊住,他停下车子说在哪里哪里,要不,我带你去吧?他还真打算把车子掉转头来。那个热心劲就好像那里是他的家。他大约60多岁,骑着摩托在火辣的太阳底下跑,一定是有事的,我赶紧谢绝了。行驶了十几分钟,一路上睁大眼睛,四周的房子还是不像,见到一个骑着电瓶车的人,我又喊住问,他走过去了又骑回头,凑近我的车子热情地指着方向说:往前过了桥,再往北边直走,不久就有标牌的。
后来一路上我一直在想,在宿松复兴,老百姓的心地是多么纯良。这也可见当地基层政府和管委会在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这里干群关系的良好状态。(安庆文联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