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一线见闻之六: 为了我们的父老乡亲

发布时间:2016-08-02     浏览:1880次

抗洪一线见闻之六: 为了我们的父老乡亲

2016年08月01日 15:38  来源:中安在线

  编者按:

  2016年夏天的安庆,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连续三轮强降雨,汛情全线告急,灾情全省最重。军民齐上阵,干群共抗灾。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安庆市文联积极行动起来,发动全市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安庆市作家协会和各县作协先后组织了十几批次50余位作家深入灾区采访。记录下这一历史事件,讴歌无数军民、干群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本网在此推出部分作家作品,用以见证和弘扬――

  1998、1999年的抗洪防汛,我在江堤和内湖圩上奔波,亲眼目睹了军民战天斗地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一晃十七、八年过去了,时代的高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

  而今年,连续一个多星期在灾区的所见所闻,我对这种精神有了新的认识,感触最深的就是基层干部和党员能吃苦、敢担当、无私无畏的崭新风貌。

  多年来的经济腾飞,使得我们许多人在家有空调,出门有小车。连农民都在闲侃着南海局势,议论着京城的拥堵,朝鲜的核试验……我们这个时代,似乎离“疮痍”“废墟”这样的词汇已经很遥远很遥远了。

  可是,大自然同人类并不完全合拍。常常以地震、海啸、龙卷风、洪灾、旱灾等来考验我们人类的智慧和品德。

  令我难以忘记的是,那一幕幕灾后的场景――

  ▲桐城:不平凡的建党节

  7月16日上午。桐城市孔城镇。

  我们眼前的姜团圩,一望无际,汪洋一片。偶尔望得见水面上几间屋顶,露出一小半的电线杆。头一天还是暴雨。今日阳光高照,湖水平静如镜。路面比屋基高一点点,泥泞的路边,二层的楼房还浸泡在水里,几个村民在门口议论着,楼顶上有长者弯着腰在忙活。70多岁的陈桂英大娘站在门口的路上说:看天晴了,我和老头从安置点请假回来晒一晒被子……

  孔城老街,绝大部分还浸泡在浊水之中。店面的墙上,留下了洪水肆虐后黄色的印记。熟悉情况的吴春富指着一户说,那后面的平房当时还住着老两口,黑漆漆的夜里,如果不是镇上的干部赶来把他们拉出来,后果难以预料。

  在孔城镇的中学安置点里,安庆市作家采访团十余人见到了许多受灾百姓,他们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住在学生宿舍里,清闲无事,有的躺在床上休息,有的围在一起打掼蛋,还有个老奶奶和她的孙子在折纸(女词人何其三根据这个场景还写了首词,这是后话)。有些老人在院内闲逛,碰到我们,一个劲用方言说政府好,有吃的有住的,还不用自己动手。在心理咨询室,有个正在上大三的志愿者,他带着六七个小孩做游戏,看书。

  6月29日9:10分,人民网、中安在线等多家媒体同时报道:安徽桐城遭遇强降雨,17小时总降雨量超过110毫米。突如其来的强降水,在桐城,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

  这个建党节,对桐城所有的党员来说,是极不平凡的。

  我们该用重笔书写两个人的姓名:李成舟,男,82岁,中共党员,在7月1日建党节当天,为帮助村民组清理排水沟被山洪冲走牺牲。章季兵,男,38岁,同样在7月1日为抢救落水少年英勇牺牲。

  黄甲镇多处引发山洪、泥石流和塌方等重大灾情,致使房屋倒塌、墙垣断裂、地基下沉,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性破坏。当天上午,新建组老党员李成舟参加完全村党员大会暨“两学一做”专题党课后,见雨势越来越大,就立即赶回村民组,巡查居民房屋,动员本村民组灾害点附近村民转移。他还主动要求在自己家里安置了10多名群众。眼见群众转移结束,李成舟发现村民组很多排水沟被堵塞,他不顾年事已高,不顾家人的反对,穿上雨衣、扛起锄头又走进暴雨中。没想到,却再也没有走着回来……

  当天,范岗镇的棋盘岭村农机手章季兵骑车去接怀孕的妻子,路过吴屋村民组干渠边的岔路口时,听见不远处传来的呼救声,急忙掉转车头。摩托车的强烈灯光穿过黑沉沉的雨幕,照在洪水中挣扎的少年身上,他来不及脱掉身上的渔裤,飞身跃入水中……少年得救了,但章季兵却没有上来……

  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的事迹吧。一个普通的老党员,一个普通的农机工!

▲ 7月23日,宿松县北浴乡。

  宿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自磊在电话中告诉我,尽管过去20多天了,但如果你不去一趟山区,你就无法体会到这次抗洪救灾的惨烈。

  我确实没有想到。天晴了,雨住了,在山区,所见之场景还是令人惊讶不已。

  这段时间去北浴乡,没有一定的车技,没有一定的勇气是断然不敢的。出发前,我一再问陪同我前往的安徽省作协会员胡锋车技如何。他本身工作十分忙,却爽快地答应了一同去山里的要求。过了陈汉乡,往上的公路几乎隔几步就插上了指示牌,上书“危险地段车辆缓行”。有宿松公路局做的标记,也有防汛指挥部的标记,还有国土部门做的标记。应急通道单行,让车和会车都很困难。隐患还未根除。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峭壁,滑坡和泥石流,令人胆战心惊。

  北浴河混浊的河水缩在河底,一改前些日子的暴戾,潺潺向东南流去。站在河边,眼光越过一间倒塌了一角的房子,乡党委书记李方中指着宽阔的河床说,你能看出这里曾有两座桥吗?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俯瞰着那空旷的沙滩,遍布大大小小石块的河床,还有浅浅的浊水,哪里能见到桥的影子?如果不是他的指证,我们一行人谁也不会相信,洪水肆虐前,有两座石桥横跨在这里,每天为当地百姓提供着方便。

  乡政府所在的街道上,临河的店面,水泥地上还是湿漉漉的,店主们依然在忙着整理被水浸泡过的货物,有的说,当时太急了,根本来不及关门,光顾着人自己跑,货物都被水冲光了。我们看到桥头一户人家,一个中年妇女还在从一层的房子里往外挑泥土,门口的河道里堆起了一座大土堆。她笑着解释:挑了这么多天,还没挑完,淤泥比饭桌还高呢,屋子里都堆满了。李书记说,淤泥少的人家,只有一尺多深;这家地势低,淤泥有一米多高。你看这间屋子,窗子没有了,门板没有了,全给大水冲走了。当时他家老爷子还住在里面,一时没跑出来,儿子从楼上下来拉老爷子,还没来得及,只听一声巨响,大水把上游一棵大树猛地冲到门边,把门撞得关了起来,父子俩这才趁机逃上二楼,捡回一条命。不然那老爷子肯定被洪水卷走了。这房子建得不科学,紧挨着桥头,一楼比路面低许多。李方中说,这次洪灾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农村也该以长远的眼光,科学规划水利设施、道路桥梁、集镇建设和村民居住场所。

  据了解,这次山洪暴发,北浴乡如果不是早做准备,转移及时,后果真的不可预料。6月19日凌晨2点,乡里接到县防指命令,说晚上有暴雨,必须连夜把地质灾害点和沿河居民转移到安全地带。深夜,不少村民并不清楚自己的险境,赖在屋子里不愿冒雨转移,拉都拉不走,真是犟驴一样。有的乡村干部就差给他们跪下了。7月2日晚上,廖河村的廖友明老俩口从安置点跑回家住,村干发现后追到他家去喊,他们把灯熄了门关了,就是不搭理。村干部请示了李方中书记后,强行把门砸开,把老两口架出来,十几分钟后,房子轰然倒塌。老两口惊得合不拢嘴,一个劲感谢村干的救命之恩。

  北浴乡靠近湖北省蕲春县,山高岭峻,矿产丰富。宿松县全县地质灾害77处,北浴乡就占24处。境内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公路和河道塌方、桥梁冲毁、房屋倒塌、居民住房和商铺被雨水浸泡、农作物受损,全乡6个村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1.33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561人,因灾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7亿元。

  在北浴乡,我遇见了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石彩红。如此高温,她居然应邀去北浴乡马厂村给党员作报告。一路的险阻和颠簸并未在她脸上留下什么疲惫。她说她这是第三次上山里来,前两次是送物资来慰问。这位35岁个头不高的共产党员,是安徽省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多年来,做好事不计其数,先后当选为千岭乡党代表、安庆市党代表,获得“安徽好人”、“安徽最美家庭”、2016年获评“全国最美家庭”。

  当山洪暴发,桥梁被毁,道路塌方,全乡水电一度中断,人们无水可喝,无米可炊之时,正是像石彩红一样的许多志愿者们,及时送来了各种食品和矿泉水,解了灾民的燃眉之急。

▲ 7月23日下午,宿松县陈汉乡。

  更触目惊心的是宿松县陈汉乡朱湾村。水泥路基整个被掏空,巨大的水泥路面悬空翘起,广福河两边原本相挨着的居民楼房,根基不稳,悬空吊着,让人看着都心惊胆颤。昔日的邻居而今只能隔河相望,原本有桥的地方,一夜间桥梁无影无踪,空荡荡的只有被洪水冲刷后留下的更深的沟壑……此情此景,让每一个亲临现场的人都不得不惊讶于这洪水的魔力!

  梅河上,一座临时搭起的钢架桥,把我们往更高更远的大明村引去。窄窄的村村通水泥路,塌方和滑坡之处,砂石泥土被临时团放在路边,挖机在道路边不停地忙活。“危险路段车辆缓行”的牌子时刻让我的心揪紧。大明村位于宿松太湖两县交界的大别山里,这次暴雨,受灾面积大。我们看到一个蘑菇种植基地里,大面积的钢架棚几乎全部被毁,正在发芽的蘑菇遭遇一场灭顶之灾。玉屏村,到现在已经过去20多天了,还一直无法进入,成了孤岛。陈汉乡党委书记朱建刚说,这次洪涝灾害全乡毁坏大桥18座。山体塌方500多处,损毁路基20多公里,倒塌房屋1400多间,但无一人伤亡。有二、三十户村民是在转移不到半小时,房屋就倒塌了。真是万幸啊!

  灾前灾后安置3200多人。在整个转移安置中,陈汉乡像其它许多受灾地区一样,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迹。尤其是基层干部,党员村民组长的作用十分明显。7月2日那天的紧急转移,20多个党员全部佩戴党徽,亮明身份做出承诺,四个小时转移1380多人,其中还有两个晚期癌症患者,3个临盆孕妇。山路不方便,就只得背着他们下山。其中一个孕妇居然在安置点生下了儿子,给大家增添了不少喜悦和希望。人们欣喜地给新生儿取名“夏雨”。

  这一天依然奇热无比。安徽省扶贫办主任刘永春在安庆市副市长张小青的陪同下,不畏险阻,也到了朱湾村大明村查看灾情。像普通百姓一样,戴着草帽,在烈日下挥汗如雨。

  ▲趾凤乡:恐怖的“6.18”之夜

  宿松全县降雨量最大的是趾凤乡。

  趾凤乡位于宿松的最北部,与太湖县接壤。6月18日至7月18日,累计降雨量达1073.2毫米,创历史新高。其中6月18日22时至23时,降雨量达102毫米,为同时段全国之最,导致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公路和河道塌方、桥梁毁损、房屋倒塌、农作物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亿元。面对灾情,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果敢决策、靠前指挥,乡村干部忠于职守、勇于担当,广大党员率先垂范、众志成城,全乡无一伤亡。

  “下暴雨了,赶快到村部集合……”6月18日晚11时许,九重城村党总支书记李德刚紧急下发通知。不到6分钟,5名村干全部到岗。“水库有危险,卫东你去看看,其他人全部入户转移住在危房的群众,坚决做到一户不落,”李德刚简单安排后,所有村干立即走进暴雨如注的夜色中。山路陡峭、河水湍急,但他们顾不上个人安危,衣服淋湿了拧干、跌倒了爬起来、老人走不动背着走……李德刚因脑后长了个大瘤子,于一个星期前请假住院,联系好医生准备做切除手术,但18日晚接到乡政府紧急通知,便迅速办理离院手续,回村组织抢险。用他的话说:这个时候别说是瘤子,就是缺胳膊少腿也要上。

  这天晚上,暴雨扯天扯地,趾凤乡全乡上下,没有谁睡得着觉。

  大面积山体滑坡、道路塌方,致使部分行政村道路被封堵,村民无法转移。乡计生服务站站长洪小惠接到紧急通知后要立即赶往办公室。丈夫吴小江不放心,要送她,把两岁的孩子仍在家里,夫妻二人急速赶到乡里。前往南冲、吴河、老岗、龙溪四个村的交通要道断腰山处塌方,救援人员无法进入,百姓等待转移,情势十分危急,吴小江立即联系挖机,连夜前往事发地抢险。暴雨无休无止,再次塌方的情况随时发生。但洪小惠、吴小江夫妻二人,二话不说,冒雨作业,及时疏通了道路,乡里应急抢险队员迅速前往四个村进行救援。紧接着,洪小惠和丈夫又将挖机开往龙溪村。遭遇山体大面积塌方,挖机被困多天无法出来。吴小江不顾损失,又联系一台挖机紧急疏通凉趾公路的塌方。抢险20来天,夫妻二人共疏通滑坡、塌方道路和河道十多处。

  6月19日夜,赴龙溪村采访的记者所乘坐的车辆发生侧翻进河里,当时漆黑一片,暴雨如注,河水湍急,河道深浅不知,河床状况不明,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乘坐在前一辆车上的张超顾不上许多,果断地跳下河实施救援。跳下去的一瞬间,他感觉到脚踝骨一阵刺痛,但他顾不上自己,迅速砸破玻璃、拉开车门、抬出伤员,在几个人的共同努力下,车上的五个人全部得救了。到上岸时,他才发现脚上满是鲜血。同事们劝他回去休息,经过简单包扎后,他又到联系村开展巡查值守。崴了的脚痛得钻心,但他仍是咬牙坚持,夜上南冲村杨河岭,路断了翻座山,硬是找到吴河一家三口,把人转移出来……

  7月4日下午五点,已经往返八个村和九个安置点的乡党委书记张小平,精疲力尽,回到乡政府自己的住所,本想把湿透的衣服换一下,却没想到手机又响了起来,月丹村联村科干吴平急切地说:余冲组山体出现严重裂缝,随时有大面积滑坡的危险。张小平掉头就往外跑,并立即电话通知其余七个村,紧急抽调干部,从不同的方向奔赴余冲组。与时间赛跑,决不能出现伤亡,不漏一户一人,必须做到万无一失,这是他们共同的信念。终于在短短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内,整个组所有群众全部转移至村小学集中安置。

“受如此大的灾害,外出人员不放心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为此,我们设置亲情连线,向他们提供电话、电脑,搭建沟通交流、互诉情感平台”,江校长说。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许多老师自发来到学校,与孩子们吃住在一起,进行作业辅导和情绪疏导。“我们每天消毒两次,对身体不适的人员及时进行体检,宣传预防疾病知识”,正在为老年人测量血压的乡卫生院唐院长说。为保障安置点群众身体健康,严防疫病发生,该乡在集中安置点设立医疗服务室,及时提供各种诊疗服务。

  7月19日晚七时许,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趾凤初中安置点的餐厅里就响起了悦耳的音乐声。刚吃完晚饭、放下碗筷的灾民们,兴味盎然地看起了节目。原来,这是趾凤舞蹈队专门来慰问住在安置点里的受灾群众。

  “说实话,确实很疲劳,已经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但不能有一丝的麻痹大意”南冲村书记贺民生每天早上清点安置点人数,下午巡查群众房屋受灾情况,晚上进一步排查隐患点,“每个村配两到三名乡干部,乡纪委每天晚上十一点之后开展监督巡查工作”。但大家心里都跟明镜似的,与其说是督查,不如说是给干部加油鼓劲,因为坚守岗位多一天,群众的安全就会多些保障。

  这次强降雨同样对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岳西县干群是个极大的考验。7月1日夜10时许,刚刚转移群众回到村部的岳西县五河镇茅山村委会主任王先海接到电话,说崔定世家屋后发生了山体滑坡,崔定世长期在外打工,只有妻子一人在家,亟待转移。劳累了近30个小时的村支两委的同志们都已经体力不支。有人提议骑摩托去接,王先海说自己驾龄长,大雨骑摩托车极不安全,还是由他开小汽车去转移。说完,便驾车冲入大雨中。

  连接茅山、思河、响山三个村的村级小路,狭窄且路况较差,天晴时就十分难走。密集的雨点遮盖着挡风玻璃,从山上滚落的小石子常常砸在车顶上,阵阵作响。王先海心理有些犯怵,但想到崔定世家随时有被滑坡掩埋的危险时,又加快了速度。就在此时,轰轰的巨响传来,是岩石互相撞击的声音,王先海透过雨幕,惊惧地发现前方山体的泥沙正裹挟着巨石滚落下来,他本能的打方向盘避险,但道路太狭窄,实在无处可避,泥石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他连人带车一起冲下了三十多米深的山谷……所幸的是,前来查看滑坡的村民立即发现了遇险的王先海,大家合力将他从泥石中刨了出来,送往镇卫生院。

  山体滑坡,桥毁路断,房屋倒塌,每一个地方都能看到乡村干部的身影。前期转移群众,抢修生命通道,运送救灾物资,后期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统计受灾情况,安抚群众情绪。“你们这些干部,一点都不比自己的儿女差啊!”宿松县趾凤乡南冲村贺文凯老人激动地说。“我们的辛苦是值得的,保护了百姓的安全,密切了干群关系,提升了党员干部形象,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吴河村书记贺爱民这样告诫他的抢险突击队员们。

  而他们,每次换衣服的时候,都不会忘记把一枚红色的党徽别在胸前。

  小小的红党徽,如一团火苗在胸前闪烁。

  我想,没有必要再一一列举了,在灾区,我所到之处,所见之景,无不印证了这一点。党员在前,干部在前。我们的基层干部,我们的党员,正在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中央号召的“两学一做”,在百姓的心里为党增光添彩。(安庆文联姚岚)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