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一线见闻之七:洪水冲刷出的坚强
发布时间:2016-08-05 浏览:1810次
抗洪一线见闻之七:洪水冲刷出的坚强
编者按:
2016年夏天的安庆,注定是要载入史册的。连续三轮强降雨,汛情全线告急,灾情全省最重。军民齐上阵,干群共抗灾。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安庆市文联积极行动起来,发动全市文艺工作者深入一线采访,安庆市作家协会和各县作协先后组织了十几批次50余位作家深入灾区采访。记录下这一历史事件,讴歌无数军民、干群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本网在此推出部分作家作品,用以见证和弘扬――
潜山县抗洪救灾纪实(上)
雨,暴雨,似瓢泼,如盆倾,铺天盖地,无休无止。
水,洪水,似海潮,如猛兽,汹涌而至,势不可挡。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灾难面前,党成为抗御灾难的中流砥柱;这是一场其势难挡的浩劫,浩劫来临,政府成为稳定一方的定海神针;这是一首雄浑磅礴的交响,党政军民齐上阵,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勇搏洪魔的铿锵壮歌!……
――题记
地处大别山东南麓的潜山,有山名曰天柱,观之,瞳眸熠熠有色;有水名曰皖水,听之,心弦??含韵,这本是色韵汇集的历史名城。而2016年6月30日以来,这方1686平方公里的土地,连遭特大暴雨袭击, 14个乡镇累计降雨量超过500mm,其中4个乡镇累计降雨量超过650mm,源潭双峰698.3mm,位居全省第一。顷刻间,往日温柔的皖河与潜水,变得狂躁暴虐、桀骜不驯,洪水滔天,江河弥漫,凶猛的洪水吞噬了低洼处的城镇、村庄,淹没了稻田、工厂、商店和家园……75座水库相继发生溢洪。大沙河告急、潜水告急、长河告急,皖水破堤……
洪水比猛兽更任性
我无比怀念年少时无数个啃着西瓜、吹着空调的七月,安定而惬意,窗外鸣蝉的吵闹是夏日里唯一枯燥的烦恼。但2016年的夏天,注定留给我的是永不磨灭的不平凡。而大自然对“不平凡”的注解既无情、又残酷。是的,猛兽带给人的,除了切肤之痛,就是惊悚恐惧。可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避免,可以远离。唯独这场洪水对潜山县带来的创伤,早已远远超过了猛兽所能造成的伤害。
洪水过去好些天了,潜山县县委、政府大楼里依旧忙碌。洪水留下的伤痕需要抚平,许多的数据信息需要搜集整理,大楼里的每个人都不顾抗洪的疲劳,默默工作着……在县委办公室,县委书记张劲松面对着桌上一份份各乡镇、社区送来的灾情报告,心情异常沉重。这是一片他所熟悉和热爱的土地,这是他正在为之呕心沥血努力建设的文化名城。然而这片原本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土地此时却正承受着洪魔带来的巨大伤痛,看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场景,想到饱受洪灾施虐的乡民,他的心隐隐地刺痛……
镜头回放一:鱼米之乡的伤痕
潜山县油坝乡,一个民风淳朴历史悠久的古老小镇。这里位于潜山县城的西南边陲,潜水、幸福河与牌楼河汇集于此,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然而也正因为三河汇聚,每逢洪水,油坝乡总是首当其冲。
6月30日,上游地区普降暴雨,幸福河水位明显上升。根据天气预报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信息,为防患于未然,油坝乡就提前做出了防洪救灾预测性安排,成立了抗洪救灾指挥部。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这次的洪水来得如此迅猛,7月1日凌晨,雨越下越大,水借雨势猛涨,直逼水位警戒线。管涌渗漏、蚁穴塌陷、大水漫堤各种险情突至而来。该乡桑树村被困,村部街面上的门市、民居全部浸泡在水里,满街漂浮着花花绿绿的杂物垃圾,打着赤膊的人们在齐腰深的洪水中只得仓皇带着随身物品转移,而皖河河坝堤段的一些大树只剩下树梢的几片叶子飘零于水面上,许多楼房只看得见屋顶的瓦檐了。村子与村子完全阻隔,昔日热闹非凡的油坝变成了一叶在风雨中飘摇的孤舟……
镜头回放二:老街的默默无言
7月2日上午9点,洪水以铺天盖地之势袭击了潜山县王河镇,迅猛贯穿了几条主要街道,沿街的超市和店铺以及镇上居民更是首当其冲。
在洪水退后的王河街头,曾经喧闹的场镇残破衰退,千疮百孔,其情形用“一场浩劫”来形容绝不为过。镇上的居民大都还在清淤和清洗被洪水淹渍过的家具,他们神情凝重,相默无语,被洪水呛过的神经似乎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偶有几个过路的行人,裤角上也满是泥浆。
王河老街是被洪水袭击最惨重的街道之一,站在它的中间,你会感叹,它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蹂躏,才被生生剥去了美丽的过往?这条热闹非凡的老街,习惯了车水马龙,习惯了人声鼎沸。而如今,一个孩子正站在一家店铺前,如果不是之前知道那是一家店铺,你一定会认为那只是一座废弃多年的房子,一对夫妻在留有洪水印痕的屋子里,凝重地用铁揪向外铲着污泥,只有孩子站在屋檐下自顾自玩着,衣服上已被时不时飞溅过来的泥水沾满。斑驳的墙面,在铁揪铲泥此起彼伏的声音中,默默细数着疲劳的呼吸。
徐义全是王河镇的种植大户,他承包经营的4300亩田地在地势低洼的洋荡圩,现在这里已是一片汪洋。浅处水有1米多深,三夏种植的水稻浸泡在水里有一个周了。他心酸地告诉我们:“加上60亩大棚,损失有900多万元。”
受灾的当然不仅仅是上述两个地方,还有黄泥镇、黄柏镇……据初步统计,截至7月7日17时,潜山县受灾人口385000人,转移人口57179人,直接损失132624万元。7月2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潜山受灾情况,7月3日,中国网以安徽潜山特大暴雨受灾现场为题,发布了潜山县洪灾航拍图片一组……
洪水退去后,我们乘车由潜山城前往油坝桑树村采访,车窗外掠过的都是洪魔肆虐后留下的伤痕。坍塌的河坝,冲毁的农田,成堆的瓦砾,烂了叶子的稻秧……尽管大水已退去好几天了,现状仍然令人心悸!面对满目疮痍,67岁的徐李松老人用苍老而低沉的声音喃喃着:“活一大把年纪从来都没见过这么大的水!”而我们只能默然无语,洪水的咆哮似乎还在耳边萦绕……
擎天的主心骨
洪水无情,但洪水带来的不是只有灾难,只有悲痛。浩浩天柱,微微云志。洪水中还可以涌动着可歌可泣,还可以翻滚出慷慨激昂!在这场不啻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临危不惧,沉着冷静指挥与洪水搏斗的便是坚守于岗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共产党员!
“市民朋友,由于潜山皖河上游各地以及我县普降暴雨、大暴雨,部分地区达到特大暴雨,请各单位及广大居民及早做好防洪避险工作。”7月1日,该县将应急响应提高到二级响应。“广泛动员,全力以赴,奋力夺取防汛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县委书记张劲松掷地有声,“把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尖,全力做好人员转移安置工作。”县长梅耐雪郑重强调。面对特大洪灾,潜山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紧急召开抗洪救灾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抗洪抢险救灾工作。潜阳大地,一副众志成城气势磅礴的抗洪图迅猛展开,全县人民用坚强的意志筑起了一道不溃的大堤!
7月1日凌晨,在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开完会的张劲松,闻听到洪水来势凶猛,油坝告急时,他当即决定,连夜亲自赶往油坝等地查看水情,指挥督战!而此时,风更骤,雨更大,江水更加湍急,一路上暴雨如注,雨刮器开到最快,前方的路也几乎看不清,面对随时都有可能会出现的车毁人亡,司机好心提醒:“是不是等雨小一些再走?”,“等不得,汛情不等人啊”。到达乡镇后,张劲松没有丝毫停歇,立即与当地干部一同研究灾情,部署行动。一夜的不眠不休后,他又?水赶往出现四处管涌的唐埠村。他的表情那么严峻,又是那么从容。让急急跟上的随行人员,也都油然而生一种坚定的信心……
县长梅耐雪不顾疲劳,马不停蹄,奔赴各重灾区查看水势,了解灾情,指挥抗洪抢险。白天,他深入一线指导;晚上,就在指挥部分析水情,部署下阶段的抗洪抢险工作;渴了喝几口纯净水,饿了啃几口面包……
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所有领导干部分片包干,现场指挥。县气象部门第一时间发布红色预警;防汛办通过短信平台,滚动发布预警信息和紧急工作通知;16个乡镇全体干部连夜驻乡进村,紧急转移群众;国土、水利、县人武部、消防队、武警中队、交通、供电……整装紧急救援。在大灾面前,他们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定海神针、中流砥柱。
镜头回放三:一位军人的艰难抉择
7月1日晚上12点,其实应该来说是7月2日凌晨,这样说是因为人武部的部长侯力带着他的战友已经从1日的下午就开始转移群众。从源潭到龙潭,他们已经没有时间概念了。在龙潭湖田村转移群众返程时,一段悬空“路”拦住了行军路。说是“路”其实叫“桥”更准确。
由于连日暴雨造成路上方的五个山塘破坝,山洪暴发,路基被冲空,整个路下方基石、泥土残存无几,纵深有八九米,泥土还在不停地滑落,悬空的路面足有十米长。从残存的薄薄的路壳切面看不到钢筋或铁丝,这样的“桥”能过吗?或许战士可以勉强趟过去,但带着冲锋舟等救援装备军车怎么办?这条“路”是源潭通往龙潭的咽喉要道,如果绕行,那到达龙潭要到第二天早上。水位不断上涨,要求增援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这可难坏了指挥长侯力。
路的这头是战友性命,路的那头是群众生命,冲还是不冲?在充分察看和分析了路面承重能力后,侯力决定卸下装备,减轻车负后冒险冲关。职工驾驶员老陈是个有着30多年驾龄的老司机,面对这样的“路”他心里直打鼓。想起出发时女儿说“爸爸,再见!” “女儿,我这一脚油门下去,我们还能不能见?”心里这样想,脚却在加重油门,军人的责任和使命让陈师傅毫不犹豫地挂档,加油。很幸运,汽车疾驰而过,平稳地过了这“生命之桥”。
这一次艰难的抉择,尽管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可是当初,做出这个抉择的侯力,心灵经历过怎样的艰难挣扎。当湖田村最后一个被困在楼顶的老人被成功救出后,侯部长才想起他和他的战友们已是13小时未进食了。就在大家准备就地喝口热水,吃口热饭时,他的手机再一次地响起。油坝告急,黄泥告急,王河告急……
镜头回放四:单亲妈妈的堤坝坚守
7月3日下午3点,已经几天没回家的黄泥镇副镇长张云凤正坐在办公室里吃着方便面,身上的手机突然急促地响起。原来由于水势太急,黄泥镇龙坦村的一些群众被困,无法脱身。张云凤扔下面盒,立即召集乡干部,组织用皮划艇和冲锋舟舟前往营救。刚准备出发,可就此时,她的手机又响起了:“妈妈,你现在在干嘛?安全吗”“孩子,妈妈很安全!你要听话,自己照顾好自己……” “6月28日强降雨以来,我只回家两次,每次都是晚上12点以后。”神情疲惫的张云凤告诉记者。她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含着泪,这是对孩子愧疚的眼泪……张云凤是位单亲妈妈,有个儿子正在上大学。因为抗洪工作需要,她没有时间照顾儿子,便将放暑假回家的儿子又赶回了学校。“两头都需要我,我只能舍弃儿子。毕竟这是我的职责所在。”
一说到儿子,张云凤的泪水就下来了。她翻看着手机里儿子发来的短信,倍感愧疚。远在学校的儿子也牵挂着在防汛前线的妈妈,昨晚11点多,儿子发来消息“妈,睡觉了吗?”张云凤其实并没有睡觉,为了不让他担心,回复“昨晚休息了,儿子不用担心”。儿子紧接着回道“恩,注意安全”。
家里的70岁老母亲每天都给张云凤打电话,而她每次跟老人说的都是“没事,我很安全,放心”。受降雨的影响,她家的柴房倒了。她却不知道,还是他弟弟告诉她的。
连日来为了给不愿转移的老人做思想工作,张云凤的嗓子都沙哑了。她却一再表示,这些都是她应该做的,“像我这样的人很多”。
是的,这样的人很多,也正是因为他们,老百姓在危急时刻擦干了泪水,安定了情绪,因为这就是他们头顶上的那片天,他们就是中流砥柱!
救援刻不容缓,无序状态急需扭转,许多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出现……在洪灾中,我们听到,也看到了太多领导干部不顾安危亲临一线指挥战斗的故事。他们的处变不惊沉着应战,各乡镇领导身先士卒亲历亲为,无不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鼓舞。他,他们镇定自若,在风雨中立起“顶梁柱”,在危急时撑起“主心骨”,成为凝心聚力的“带头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众志成城,什么叫为人民服务!
洪水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严重灾难中,闪光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各级领导,还有那些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村干部和老百姓。他们面对洪水,与洪魔进行殊死搏斗;他们互帮互助,在洪水中唱响一首首动人的大爱之歌。
镜头回放五:生命跃出的高度
暴雨肆虐,水位暴涨,皖河全线告急,油坝乡唐埠村皖河大堤险情不断。 7月2日凌晨2点,油坝乡唐埠村支书李志强和村民们刚刚处置完背水坡内圩蚁洞管涌。还来不及喘息,就听到有人大喊“郭南林家屋后面有塌陷,快来人呀,快来人”。300米开外迎水坡突发险情,蚁洞塌陷形成直径一米多的漩涡,飞快的洗涮堤坝,来不及运送堵洞材料,先锋组村民葛南林立马从不远的家中搬来十来床棉被,李志强抱起棉被就跳进塌陷漩涡处堵住漏洞,跟随他身后的党员李志斌、汪祖平也毫不犹豫的先后跳入洪水中一起用身躯堵住肆虐的水流,减缓洪水流速防止蚁洞周围不断塌陷。站在齐腰的洪水中,李志强再次冒着生命危险用双手固定树桩,挖土机打压树桩的泥泞和雨水模糊了他的面庞,风声雨声轰鸣声,李志强眯着双眼,坚持,坚持,直到30根树桩打完。
在他的带领下,全体党员群众纷纷被感染带动,装沙袋、背石子、扛棉被,大家齐心协力在奋战约一个小时后,终于成功堵上塌陷蚁洞并加固周围堤坝,再一次排除了破坝险情。 “大坝时刻都可能被漩涡撕裂,我当时什么也没想,就想下去堵住,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堵住了就保住了。”是的,李志强也许想到如果这一跃没堵住就会破坝,自己也会被洪水卷走,也许没有时间去想这类问题,可也就是这一跃,跃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度,党员,就要冲在第一线,而且是危险时刻的第一线。
潜山县抗洪救灾纪实(下)
镜头回放六:奋力推开老人的80后
连日来暴雨的冲刷,山路变得松软坑洼。一个人空手行走都比较吃力,更何况还要背着一位老人。在灾害面前,源潭镇杨泗村“80后”村委会主任刘春也豁出命似得保护群众安全。7月2日,在紧急转移一名五保户老人时,因山路老人行动不便,刘春只能将老人背驮下山。山路蜿蜒曲折,刘春弓起并不宽厚的背膀,双手背向紧紧地抱住老人,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往山下走,雨水下个不停。
可就是这样,走着走着,路经一条河道,刘春还是一脚踩空。在这千钧一刻,他本能地将背上老人推向岸边,老人安然无恙。他自己却跌入河中,幸亏被同行的村干部及时跳入河中救起,刘春方得救。
后来同事提起此事,他只是浅浅的一笑,“作为一个山区贫困村的村主任,这是我应该做得,理应不怕苦不怕累,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刘春回答道。
哲学家萨德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种是高悬于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辰,一种是每个人心里深藏的伟大信仰。”这一推,推出的是用生命诠释的崇高信仰与使命担当。
镜头回放七:“血染的风采”
7月1日晚上8点,黄柏镇陆河村操湾组胡金根家房屋坍塌,小孙女被埋在废墟之下,只有头部露在外面。得到消息后,顾不上自家即将被冲毁的鱼塘,汪德中一路跑着就过来了。为避免孩子不受到二次伤害,不能使用工具,怕伤及小孩的身体,汪德中带头徒手刨挖,他的双手被碎玻璃、铁钉、碎木屑划得鲜血淋淋。经过在场村干和群众2个多小时的共同努力,孩子终于得救了。
回到家中,汪德中才发现,自己年初花了2万多元购买的鱼苗,已经被冲的不见了踪影……汪德中默默承受下了这份心疼。 7月2日,汪德中又开始挨家挨户动员村民组内五保户、危房户积极转移,对于没办法投亲靠友的十几名群众,汪德中就把他们接到家里做了自己“亲戚”。而其实,汪德中也是受灾的一员啊。
……
也许有些无奈,也许没有掌声,但这就是朴实的党员。哪里最关键,他们就出现在那里;哪里险情大,他们就奋战在那里。洪灾期间,他们用身影指挥,用汗水指引,用行动说话,在惊涛骇浪的考验和磨练中,他们始终与受灾群众站在一起,坚持在灾情一线“摸爬滚打”,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压力面前不弯腰。此刻的他们,是如此的可爱而可敬。
请原谅我们的镜头,她太小,记不下所有的感动,但我一直想说:潜山有你们,真好。
镜头回放 八:闪耀的军徽
7月4日遭遇连日暴雨后,皖水下游油坝乡堤坝出现管涌、公路多处塌方,东店村被洪水隔绝形成孤岛,唐埠村已经是一片汪洋。东店村,有68名群众被水围困,急需解救;唐埠村有80多名群众被困家中,无法出行。
15时12分,正在安徽霍山、南宁和望江三个方向负担抢险任务的武警交通第八支队接到紧急救援的任务后,指挥部张金美总工程师迅速抽调400名官兵,携带皮划艇、冲锋舟等抢险工具,紧急奔赴来到了油坝。
“第一小组给皮划艇充气”“第二小组组装冲锋舟”15点30分,第一架冲锋舟冒雨下水冲进了孤岛。水,不知其深;杂草,东漂西荡;电线杆,横七竖八。雨,越下越大,天,也越来越黑。为了使被困群众尽快解救,又要确保他们的安全,最终采取用竹篙探水的深度,划定出安全的路线,这招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做法大大提升了救援的进度。截止19点25分,68名被困群众救出了63名。
就在大家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东店村董主任焦急的说“红旗组87岁高龄的方老太太,说啥也不转移。”张金美挑选了四名骨干,打着电筒坐着冲锋舟箭一般冲进孤岛找寻。20分钟的找寻后,搜救官兵耐心做着老太太的工作,老太太终于同意和官兵们一起离开家。
“如果没有他们武警兄弟,我家的老吴不知道怎么出来,说不定就只能呆在家里了。”油坝乡双河村的吴传节因为中风瘫痪在床已经有12年,7月6日上午,他家的家门口都被水包围了,“乡里领导通知我们转移。”妻子李一华边收拾衣物,边和他说道。“你走吧,我不走。行动不便,哪走得了。我还是就在家里呆着,估计不会淹到家里的”。“大家都走了,我怎么可能让你一个人在家。”正在发愁的时候,武警交通中队第八支队的士兵们走进了他家背他出门。
通往双河村公路的大路已经被水淹没,为了让吴传节舒服一点,武警战士把他放在轮椅上一并抬着。一个人加上一个轮椅,有200来斤。这群战士分两人抬前轮,两人抬后背。狭窄的羊肠小道,滂沱的大雨,增加了此刻的难度。搬动200来斤重量全部的压力转移在手上,脚下是又滑又粘的泥地,武警战士们十步一小歇,二十步一大歇,休息的时候换一下方向。这段400米的路程,花了平时两倍的时间。把吴传节和他的轮椅一同抬上皮划艇后,这群战士合力又把他们划到了河岸边再抬到高处,‘从早上8点到中午10点40分,转移基本结束,我们此地的任务已经完成,现在集合队伍,向黄泥出发’。响亮的哨声响起,没有休息的战士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转移与抢救。泪水,从我的眼里泛滥。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 ” 这首送给1998年特大洪水中抗洪勇士们的歌曲,在此刻不断在我耳畔回响。“烈火炼真金,危难见真情”,抗洪抢险的日子里,我们的摄像机和照相机承载着太多感人至深的官兵救灾画面:一名饭还没吃完就靠墙睡着了的抗洪战士;一双因长时间在洪水中浸泡早已失去肉色、褶皱纵横的脚板……这样“最美的睡姿”、“最心痛的双脚”,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为之流泪。
让我们再将镜头回放,你会发现,闪耀在洪水中,不仅仅是我们的武警,还有我们的消防官兵、公安战士,还有我们的民兵……
众志成城,重建家园
有一个力量叫“众志成城”,还有一个精神叫“自强不息”。洪水可以在我们的肌肤上留下痛苦的伤疤,却冲不垮我们不屈的脊梁,带不走我们坚定的信念。
洪灾发生后,党和政府的牵挂和关心迅速送达灾区:
国家民政部检查组救灾专员来了,
省委书记王学军来了,
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陈树隆来了,
安庆市委书记魏晓明到了,
安庆市长陈冰冰来了,
……
他们亲临抗洪第一线,视察灾情并作出各项重要指示,他们与潜山县人民一起共同奋战,带来了党对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鼓舞着全县人民抗洪抢险的士气!
潜山县委书记张劲松、县长梅耐雪,连日来不顾舟车劳顿,深入到油坝桑树、王河、龙潭等受灾严重的乡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解决群众困难,因地制宜开展生活、生产自救,尽全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还有县人大、县政协、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乡镇的干部们更是一刻不停地忙碌着,安置灾民,灾后清淤,组织群众重建家园、生产自救,工作是难以想象的繁重,他们几天几夜都没有睡上一个安稳觉,渴了喝一口纯净水,饿了泡一袋方便面,走路脚杆都在打闪闪。
一切灾后工作都在紧张有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电力、通讯、水利等部门,迅速派出抢修队伍,日夜不停地抢修毁坏的各种设施。医疗卫生部门也组织了医疗小组和防疫小组,在街头巷尾,在旮旯死角,在洪水留下的一座座废墟上,随处可见穿着白大褂,正在进行消毒防疫的医务工作人员。
当然,最辛苦的还是那些受灾的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颓废沮丧。洪水刚刚开始退却,他们便从安置点撤离,开始了重建家园的步伐。采访车行驶在洪水退后的大街小巷和田野村庄,看着在遍地的狼藉和在狼藉中忙碌不停的身影,看到烈日下脸朝黄土背朝天正在补种稻秧的农民,我心中难免会涌起一番心悸与感伤。但更多的时刻,我却是感动,却是欣慰,因为从那一张张流着汗水的脸上,我看得见的是执着与坚毅,而不是悲戚和哀伤。“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默念着。
镜头回放九:八方支援,大爱无边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灾大难中的感动随处可见。那些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涓涓细流,拳拳爱心,鼓舞着尚未从悲伤里缓过神的人们,这一刻诠释的是血脉相连,是社会主义大家庭的主旋律!
在洪水肆虐的日子里,面对严峻的灾情,潜山县广大非公经济人士积极参与到抗洪救灾行动中,踊跃为灾区捐款捐物,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据不完全统计,县工商联常执委企业卫康制药公司为王河、油坝、黄泥、源潭等重灾乡镇累计捐款25万元;华业香料公司在第一时间赶赴安置点,及时配送紧缺物资解燃眉之急,捐赠共计3万元;中桥集团捐款捐物20万元;……商会组织积极发挥号召力和凝聚力,组织会员捐款捐物,舒州商贸商会捐款捐物累计119970元,建材商会发动会员捐献物资及现金共21200元。截止7月7日,全县非公经济人士捐款捐物累计达110万元部分企业的第二批募捐行动正在持续进行。
潜山的灾情,牵动着游子的心。7月7日晚,由北京潜山同乡会等单位发起首个大型抗洪赈灾捐赠仪式――《坚强安庆・祈福潜山》,在七仙女大酒店举行。爱心企业家、社会精英、商会代表及爱心人士们纷纷捐款,现场许多观众也慷慨解囊,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活动共募得善款近40余万元。
洪灾发生后,远在北京的潜山县籍黄梅戏演员韩再芬时刻牵挂着家乡的灾情,每天都往家里打电话询问水情和乡亲们的生活情况。7月13日上午,韩再芬率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和安庆热线800爱心帮忙团等组成的爱心救灾捐赠团回乡捐赠救灾物资,支援家乡开展灾后重建工作。
7月11日,天津潜山商会代表带着一份牵挂、一片爱心回到家乡,为潜山县抗洪救灾捐赠资金近19万元。 7月16日上午,上海潜山经济文化促进会、上海市安庆商会潜山分会代表向潜山县捐赠救灾款1085545元。
……
许许多多普通群众走出来了,他们或挤出生活费,或出让生活物资,只愿自己的微薄之力能为受灾同胞们送去一份温暖。那些受灾轻或未受灾的人们,纷纷把被淹严重,生活暂时困难的亲戚或朋友接到自己家里,一个家庭顿时变成了多元家庭,有的是数家聚集,有的是十几家聚集,邻里友情在这一刻升华。哪里有安置点,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带着红色的绶带,有的自买救生工具参与抢险救灾,有的自掏腰包给被转移的群众买吃喝……“感谢你们,亲爱的志愿者,你们辛苦了。”当群众离开安置点时,在三中安置点黑板上留下的话语让人着实感动。是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如此简单,却又如此不易。
正是这种四面八方的关怀和支援,驱走了洪水带来的萧瑟;消弭了灾难造成的阵痛。洪水退去没多久,潜山这座小县城便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田野里随处可见荷锄的农民,许多洪水湮没过的农田已载上了新苗,那些低洼处的树,即便枝丫上还残留着泥印,却探出头,迎着阳光,泛出层层绿意……除了空气中隐约冒出的未来得及清除干净的淤泥散发出的水腥味,生活,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迁。洪水终究是褪去了,但事实已经一再证明:越是有困难,越能增强我们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有艰险,越能鼓起我们奋勇向前的精气神。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总能将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在“与天争斗”的日子里,我们逐渐从容,逐渐淡定。曾经,我们抱怨现代都市让默默温情不再;曾经,我们怀疑生活压力让人心灵麻木。但是,灾难却总能触及人们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也许是耳目触及的痛楚唤醒了未曾远去的悲悯之心,或许灾区群众顽强的意志力擦亮了人性的壮丽与辉煌。
洪水泛滥时的惊心苦痛,我们不会忘记;洪魔在我们身上留下的伤痕,我们不能忘记;但我们更应该铭记的,是洪水冲刷出的坚强、勇敢、忠诚与担当……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忘记,那一烈烈迎风飘扬的党旗,那坚定有力的一线指挥,那一幅幅英勇抗洪的画面,那一个个踊跃相助的神情,镌刻的是潜阳大地永久的记忆!(安庆市作家协会聂玲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