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深思求书艺 笔墨深处见精神

发布时间:2017-01-09     浏览:2953次

 

                          好学深思求书艺   笔墨深处见精神

――记安徽省书协会员、安庆市书协副主席王和祥

 

429,一个春光明媚的下,记者采访了书法家、安徽省书协会员、安庆书法协会副主席王和祥先生。给记者的感觉他是一个温文尔雅,好学深思的人,凡事追本求源,弄通弄明。一谈到书法艺术,他就娓娓道来,情趣盎然,其中不乏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三十多年来他对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坚持不懈,涉猎不同的书体,探索独到的运笔,书艺精进,渐入佳境,获得了一些同行的认可。他告诉记着:人生有限,书海无涯,以有限的人生,渡无涯的书海,我无怨无悔。

王和祥于19594月出生于安庆。小学就读于大观亭小学,高中毕业于安庆第五中学,1978年在安庆市被单厂工作,1989年考取了天津纺织职工大学,学染织美术专业。从1976年起他就喜欢上了写字画画,是一种天性的爱好。他在读高一的时候就拜韦远柏为师,那时先生正在五中任美术老师,也成为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启老师。当时他受到老师的言传身教,艺术指导,热衷于绘画。那时画的是一些具体的物品等。1980年他被调到厂设计室,从事于专业工艺绘画。他还有另一位老师。名叫毛羽,教会他素描、水粉油画等。基础美术得力于毛羽,国画得力于韦远柏。他开始勤练于中画、西画,开始走上了工艺美术之路。

1983年王和祥开始练习书法,当时的想法是为画画题款,题款是绘画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好的题款会增加绘画的艺术感染力,这样他才想到了要练习书法。当年他就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慕名寻访到著名书法家冯仲华先生。冯仲华是大书法家林散之的入室弟子,其精湛的书艺已经远近闻名。王和祥登门毛遂自荐,拿出自己的书法作品请冯老师指教。冯老一边看一边翻,不一会冯老的一双眼睛落在一幅小楷上久久的凝视,仔细的审看,然后微笑的点点头说出了三个字:可以写。当时王和祥十分高兴,不仅是因为得到老师的肯定,更重要的是他将能成为冯老的入室弟子,开始了拜师学艺。可以说这“三个字”奠定了王和祥人生中漫长的书艺之路。当时他还没有一个主功目标,绘画、写字齐头并进,其过程中书法发展的快些,进步也大些。在以后的一年里,他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书法。因为生计,也因为繁忙的工作,他没有大块的时间来从事于绘画艺术。而学习书法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那么是在出差的火车上,轮船里都能带着笔和字帖,晚上就可以在旅馆里读帖习字。当时他的工作是工艺美术,是立身之本,而书法是他的爱好,是修身之本。但艺术都是相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绘画给他的书法带来了启示,带来了熟练的运笔,带来了美感,带来看意境,也带来了提升的基础。

王和祥在天津读书的几年里,为在学业之余潜心书艺,曾求教于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天津大学艺术系教授,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先生。之后又拜识并受业于著名老书家龚望先生。当时他每周课余用一两个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带着习作到先生寓所聆听教诲。可他的住地距先生寓所有一个半小时之多的路程。为了节省时间,他花三十多块钱在街头上买了一辆几乎只有两个轮子能用的破旧自行车,修好后骑着它来来回回的奔波,既可以为赴先生寓求教减少路途时间,又能方便去展览馆看看展览,到书店去买买书等。先生对这位远来的弟子如此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褒赞有加,以至后来在师生书信往来的王和祥习作上,先生批曰:“百忙中能习书,坚持数年,必有成功。”隔数月又书语:“极有帖气,可见好学深思,可喜之至。”随着王和祥的书艺日益见长,龚旺老师的评价越高。隔数年对其书法给予较高的评价:“笔墨极佳,笔下极有含蓄,气亦沉稳”。“龚望先生学识渊博,于经史、金石、诗词、训诂学皆有所研究,并嗜文物,精鉴赏,擅长书法,尤精隶书”,实为津门近代大家。王和祥有幸拜于先生门下,得到先生的赏器,是他与先生的缘分,也是他的福分,更是他人生中在他乡度过的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

王和祥自跟随冯仲华老师学习书艺几十年来,得其言传身教,获益匪浅,对老师的谆谆教导他牢记于心。老师说:书品即人品,修为修心,锻造品行。不急于求成,不贪虚名,踏踏实实,勤练苦学,方有长进。为此他每天都要抽一些时间练习书法,即使工作再忙,再累,一旦有空他就抓紧时间写几张,长此以往,积累深厚,厚积薄发。

1996年国家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很多中小型企业不景气,为了生计,王和祥下海经商,做起了老总,也成为了高级创意策划师。在经商的二十年里,他对书法一直割舍不掉,情有独钟,在创业之余勤练书法,精学书艺,不敢懈怠。作为安庆市书协副主席,只要是与书法有关的活动,他都不惜倾其时间、精力、财力等经济参与组织策划等,为推动本市的书法事业尽职尽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谈起自己的习书的渊源,王和祥的内心有些兴奋,虽然他不是一个息怒于言表的人,但一旦谈到自己书法人生,还是止不住兴奋了起来。给记着的感觉是:他深入中国传统书法文化,兼收其他各类书体,加上自己的感悟与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风格。这期间有四个过程。一是他的习书始于楷,以颜正卿《多宝塔》、《勤礼碑》、《颜家庙碑》、《行书三稿》正手,为其力透纸背、丰腴劲健、端庄雄伟的风格所折服,吸收其大气磅礴,遒劲壮阔的特点;二是学习“汉隶”的《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石门颂》等,领会其风格秀逸多姿,结体匀整、苍茫浑厚、朴茂高古的风格;三是行书学习始于“二王”和苏轼的书法。探究王羲之用笔内掖,沉着、含蓄,感悟王献之用笔外拓,豪放、飘逸和苏轼的朴拙厚重,平和中正,端庄娟秀的书法品格。四是行草学习唐代孙过庭,体会其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丹崖绝壑,笔势坚劲书法意蕴。近年来王和祥研习草书,笃好孙过庭《书谱》,喜其敦厚浑熟,纵逸天趣之妙。他好学深思,但不沉迷于古代传统书法,而是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开拓,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书法风格。王和祥的书法作品具有浑厚朴拙、疏影如林、柔中带刚、清新超迈、自然流露、回味悠长的特色。其用笔线条自然、运笔流畅、上下兼顾、气韵流通、首尾一致。他不仅仅追求书艺的技巧,而是将自己的情感,精神气质和对事物的认识投注于笔端,外于形,内于神,流于情,浑然一体,不露痕迹。著名的书法家龚旺在评价王和祥的书法“笔力极佳,笔下极有含蓄,气亦沉稳。”书法家,原书法协会主席余龙生,对其书法评价道“我以为和祥之书线条流畅,结字抱团,章法疏朗,意境清和,可谓其人如名,其书如人。” 书法家,现任安庆书法家协会主席王泽辉对其书法评价道“其书法功力厚实,有自己的风格,只要孜孜以求,将大器晚成”。原作家协会主席金海涛评价到“碑帖相融,拙中见秀,颇得宋人意蕴。”王和祥的书法在注重技法的基础上,追求情趣的境界,体现出时代的风貌,不仅给人以视觉冲击力,更重要的是形成心灵的震撼,给人以较大的艺术享受。

王和祥在书法艺术的园地里上,努力耕耘,勤于思考,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在创作上不媚俗,不跟风,不浮躁,不受商业气息的干扰,而是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行进,获得了丰硕成果。其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省多项展览。曾赴日本、新加坡和台湾展出。1990年《中国书法报》对其书法艺术风格及成就做了专题介绍。《安徽科技报》也曾专题介绍其书法路程。1999年安庆电视台人物栏目以《四十不惑》。作品散见于《中国书画报》等各类专业报刊,入选于《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辞典》、《中国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名家楹联墨迹选》、《安徽文艺家名录》、《安庆新文化百年》等多部辞书。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重大书赛中获奖。2015年出版个人书法集《王和祥书法》、参加第十六回中日友好书法交流展、安徽省首届体育美术书法摄影展等。

采访结束了,王和祥兴犹未尽,似乎还沉浸在书法艺术海洋里。当记着问起其今后在书法创作上有什么打算时,他颇有激情地说:再搞几年公司后就全身而退,一心一意搞书法,只要身体健康,还能习书二三十年,这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只要心系书法,潜下心来,不断的努力,勤奋努力,相信自己在书法上将会有更大的突破与发展。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作为一个在商海里游动了二十年的公司老总,能够做到对书法艺术如此有热情,有追求,有理想,实属难道,令人敬佩。在这里,我们期待着王和祥在书法艺术里获得更大的收获。

                                                      201651

                                                                                                               特邀采写)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