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传统绘画精华,丰富创新自己画风
发布时间:2017-01-09 浏览:3647次
汲取传统绘画精华,丰富创新自己画风
――访山水画家关牧先生
笔者采访关牧时,感觉他为人谦逊、低调,不善言谈,一旦谈到绘画,他脸上才露出兴奋而生动的表情,准确而深入的与笔者交谈这个问题。
一
关牧,本名光国庆,祖籍桐城,安徽省美协会员,安庆市美协理事,于1964年出生于安庆,小学就读于安庆太平寺小学,初中毕业于安庆第十二中学。1980年参加工作,就职于安庆纺织机械厂,通过技工考核,这一干就是20年。认真踏实的工作习惯使其在单位小有名气,曾获本系统技术比赛第一名,代表系统参加市区八县比赛。2000年以后主动要求下岗,因妻子得了重病,需要人照顾。妻子卧床一年多,昂贵的医疗费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生机陷入了困顿,他说这是人生中最艰难最低谷的阶段。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那是一段灰暗的日子,阳光下也感受不到温暖。一年之后妻子离开了他和年幼可爱的儿子,花季的年龄走得那样匆忙,对他的感情打击很大,几年后都没能从悲痛中缓过神来。就在笔者采访他的时候,近20年过去了,还是一个人生活。他说,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很重感情,很多事难以忘怀。唯独画画能忘记一切,这是一种寄托,一种疗伤,总之注入了太多的情感,以后关牧开始带学生,在老年大学教学,身不由己走上了职业绘画之路。由于他一贯认真的态度,教学质量高,学生日渐增多起来。他告诉笔者他绘画是出于对绘画艺术的热爱,是自小心中对绘画的神奇有一种理解的渴望与敬畏。并非为了市场,更没想为了经济利益画画,画好画自有它的艺术价值。
二
关牧从小就喜欢画画,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上小学时经常跑到路边小人书摊看小人书,看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里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令人难忘。他想自己如果能画出这些多好。于是心里就萌发出画画的愿望。到了中学他就自觉的看起了一些绘画理论书籍,渐渐的带着自觉性绘画了。中学老师曾表扬他的画画得很好,这也增添了他的信心。他在绘画中没有专门拜过老师,都是以自学为主,但也经常请教过一些老师。八十年代在四方城他认识了就住在附近的书画前辈唐大力老师,经常向他请教绘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1996年又认识书家前辈胡寄樵老师,常将画好的画带到他家请教。胡老师博学于胸,对绘画有很高的鉴赏力,对他的绘画提出一些中肯而有见地的意见,使他获益匪浅,从另一个侧面学习到绘画上的一些知识。
关牧的绘画更多的是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营养,并从传统入手,扎实的学习,一路走来。他欣慰的告诉笔者,从现在看来,当初学习传统绘画这条路没有走错。因为自己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才紧靠着古代一些名家学习借鉴。他坚信,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从历史中传承下来的绘画一定有其丰富的价值。历代画家,风格各异,姿态万千,最初学习的过程,他寻找自己喜欢的,也可以说是擅长的,与自己相近的古人绘画风格学习。有的他很喜欢,极为欣赏,但画风不同,不一定要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去。在关牧学习历代名画家过程中,曾受过“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屡)“金陵八大家”之一的龚贤。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宋代画家范宽、巨然,以及近现代画家黄宾虹、黄秋园等借鉴和影响,从他们的绘画中吸收了丰富的绘画元素与精深的绘画理论,很多年一直沉迷于中国历代画家的审美意识里,在他们的艺术氛围里流连忘返。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绘画界受到西方的绘画和先锋理论的冲击,致使有些画家放弃自己原有的绘画风格跟着潮流跑,迷失了方向,走了一些弯路,耽搁了一些时间,对画家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损失,但关牧一直不为所动。他告诉笔者:由于自己对中国的传统绘画陷入得太深,一直坚持自己的绘画方向,保持自己的绘画风格,并守住自己的热爱和追求的绘画艺术,这就注定自己不能成为一个“先锋画家”或“前卫画家”。在坚守自己的同时,关牧也不拒绝西方的绘画风格,为此他还订了一本《西方绘画》杂志,但这只是出于对一些不同画风的欣赏,寻找一些可以借鉴吸收的元素,丰富自己的艺术领域,但并没有想到将他们的风格照搬到自己的绘画里。
三
在谈到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与理解时,关牧说道:一是中国山水画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不求形似而注重神似,苏轼说过“论画以形似,见如儿童邻”。重意境,寻求画外的东西,它能表现人与自然朝夕厮守中,那些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清寂、虚静、深邃、旷远,对人的心灵有某种暗示和象征,以“心象”表现的“澄怀味象”,目的是为了“畅神”;二是从写生的角度看,注重惯常事物内在特征,不求表面的“象”,不机械的照搬自然山水,而是“以心移情”画出景物的感觉和生命以及艺术特征;三是画中讲求平正、含蓄的境界,平中见奇,藏而不露,追求“内美”。注重“真、朴、简”,力戒“浮、滑、巧”,这与做人的道理一样。四是画家经过多年笔墨锤炼之后,要善于应用丰富的绘画语言,不仅准确生动,更要善于创造独到的意境,给人一种不同的感受;五是要善于捕捉自然界一种人们不易发现的景物特征,寻求不同的角度给予呈现。六是作为中国画的一些特征都是在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中形成的,就我而言必须以中国的绘画语言来探索、开拓中国山水画的内涵和意蕴,并关注其发展和演变。虽然也可以融入西方绘画的一些元素,但最终还必须以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来揭示和表达。七是“笔精墨妙、笔沉墨实”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法则。“骨法用笔”,笔是中国画的筋骨,墨是中国画的血肉。论气韵先看用笔。黄宾虹说“中国画舍笔墨无其他”。古代画论中用笔的“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黄宾虹提出的“平、圆、留、重、变”都是揭示中国画笔墨的形式规律。“笔墨”二字已成为中国画的代名词。在中国画数千年的发展史上,笔墨负载着历史沉淀下的深厚文化内涵,已成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形式,成为中国画的特性。听了关牧先生对中国画的见解,笔者不禁感受到他对于绘画理解的深刻,并由此对他产生了钦佩之意。同是对关牧先生几十年来在中国山水画领域里勤奋耕耘,在吸收传统绘画中又敢于突破创新之勇气也感到由衷的敬意。
四
关牧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体会、认识和理解过程中,创造性性的融合了一些新的绘画元素,从而形成自己的绘画个性和特征的绘画语言。一是他的绘画中弥漫出浓郁的“古意”,从形式到内容,都浸透着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精髓的吸收和感悟。也是一种自我内心的投射,体现出他对自然山水精神皈依,他笔下的山川、沟壑、流水、树木等都显示出诗意般的幽静,温润而悠长。尤其珍贵的是绘画中的“古意”和“诗意”浑然一体,不露痕迹;二是从他山水画的静穆中,能让人感受到“内在”的运动,感受到某种艺术的回声,体现出其笔墨语言的生命力;三是他的山水画“以形含意,以意现形”,旨在对自我精神的呈现,从而让人感受到画外的某种韵律和节奏;四是他的山水画层次感分明,时空融合巧妙,细节和整体浑然天成,墨色与线条变化丰富,有一种行云流水的物质运动,使绘画艺术上升到承载着历史沉淀下的深厚文化内涵与现代人的精神认知。他告诉笔者:他还在追求和探索中,还没有固定自己的绘画艺术风格。对于中年画家的关牧,他还有很长的绘画时间,还有更多的求索和发展空间。但有一条原则他是不变的,那就是永远忠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听从内心的召唤,倾注对山水的感情,赋予山水艺术生命。
经过几十年对自身绘画艺术的追求和坚守,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关牧在绘画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4年作品《家身瘦秋图》参加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2004年作品《梦回苍古》获首届新世纪安徽省美术作品大展优秀奖;2008年作品《山村云水间》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山水画艺术双年奖;2009年作品《紫气祥云图参加第三届安徽省美术作品展,同年作品《家山红树林》参加中国美协主办的全国中国画展;2000年作品《天柱雄姿》参加水墨安徽中国画作品展。
采访结束了,当笔者问起他在今后的绘画上有什么打算时,他说:坚守,意味着一切。更好的画,永远是下一张。
( 特邀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