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出艺术,细微处见功夫
发布时间:2017-01-09 浏览:2592次
指尖上出艺术,细微处见功夫
――记雕刻艺术家芦忠士先生
雕刻艺术在中国有了几千年历史,大型陵墓石刻肇始于汉代墓前的石人、石兽。存世的古代陵墓石刻主要为南朝宋、齐、梁、陈及唐、北宋、明、清各代帝陵和大臣贵戚墓的遗存。其发展的高峰是秦汉、南北朝、隋唐时期。随着一代代人的传承、开拓、发展,中国的雕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我市就有一位传承者,倾心于雕刻艺术,默默耕耘了十几年。他就是安徽省工艺美术学协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芦忠士先生。
一
芦忠士先生1964年出生于安庆,小学就读于集贤路小学,中学毕业于安庆第七中学。1980年到安庆市食品总厂工作。干过操作工、维修工等,有时也帮帮厂工会出黑板报、宣传栏等,主要是绘画。从中学时代他就开始喜欢绘画,尤其喜欢上美术课。在老师的辅导下,他经常出外画风景画、素描,人物肖像等。工作其间曾向《徽州报》、《安庆报》投稿刊头画,基本都被采用,这为他以后的雕刻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1年他在单位办理了停薪留职手续,开始单干,创办起“芦忠士装潢部”,主要是刻字、灯箱广告、制作招牌,手工雕刻即时贴等,这些都离不开“雕刻”的活儿。也许是他缺乏敏锐捕捉商机的能力,也许是他萌发出对雕刻艺术的追求,总之他的生意没有做起来,后来全部盘给了别人,自己闲了起来。从2005年到2010年这五年是他的空白期,也是说他没有什么事可干。这期间他索性把自己关在家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一意的干起了雕刻。虽说这对他的物质生活构成了负担,但在雕刻艺术上却是他的一个转折点。他不断的学习和借鉴中国历史以来的雕刻艺术和世界不同雕刻家的风格,丰富自己的雕刻文化视野,大胆的创新、开拓、发展,尝试着根据不同的制材形态、质地以及天然性,雕刻出不同的艺术作品,即保持了作品自然的品质,又渗透进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在各自载体上发挥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使他的雕刻艺术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为了生计,2012年他又开起了一个餐馆,笔者采访他的时候,感觉不到这就是餐馆,地点偏僻,没有广告牌,乍眼一看就是一个住房。笔者问他的生意怎样,他笑笑说,有时一天没一桌。说是饭店,前台上却摆满了他的雕刻作品及获奖证书。他告诉笔者,饭店主要是他妻子打理,自己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雕刻上,好在妻子对自己的事业很支持,才有了充裕的时间从事于雕刻艺术。
二
从2005年至今,芦忠士先生经过不懈努力,勤奋刻苦,雕刻出许多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尤其在蛋雕、影雕、刻瓷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椰果、大理石、长江石、木头等雕刻方面也取得了不菲的效果。他创作出令人震惊的作品有蛋雕《八骏图》、《马恩列斯毛》、《十大元帅》、《忆江南》《五牛图》《梅兰竹菊》《十二生肖》等。刻瓷有《齐白石》、《爱因斯坦》、《莫言》、《马到成功》、《玛丽莲梦露》、《虾》等。其艺术美感落实在细微之处,一刀一笔都显示出他独有的功力。
1、蛋雕:即在禽类蛋壳上通过精雕细琢后形成的画作,它融雕刻与绘画于一体,运用微雕、浮雕或镂空雕等雕刻工艺来展现艺术效果,蛋雕作品一般不点染任何颜料,而是完全依赖蛋壳本色来体现。这是一门神奇而特殊的艺术,融雕刻与绘画于一体,运用诸多复杂多变的雕刻技法如阴刻、阳刻、线刻、浮雕、影雕、拼雕、套雕、衬雕、镂空、镶嵌等,体现出绘画效果。雕刻时力度的掌握,握蛋的手法均需讲究,不然透视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一件成功的蛋雕艺术作品是对作者的艺术修养和雕刻技艺的挑战。不仅可以把世间万物浓缩于方寸之间,更是一件具有收藏价值和欣赏价值的精美艺术品。其艺术品有多种,从雕刻的手法区分主要为两类,其一是在颜色较深的蛋壳表面用雕刀刻画,表现出如国画、油画、剪纸、版画等效果,靠用刀力度的把握来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颜色,从而使作品富有强烈的立体感。其二是以浅浮雕或镂空的手法进行雕刻,这类蛋雕的层次感、光透性较强,通常选用质地较厚的鹅蛋、鸵鸟蛋等作为材料,正常的情况下,蛋壳艺术品可以保存百年左右。近年来我国蛋雕艺术逐渐回归,明显具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2、影雕:始于清代石雕圣手李周独创的“针黑白”工艺,并把这一工艺定名为“影雕”。20世纪70年代至今,影雕艺术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其制作采用黑色等纯色石材,经过水磨抛光后,在磨光面上把要雕琢的图像轮廓描绘出来,根据黑白明暗成像原理,用特制的针一样细小合金钢头工具,通过运用腕力调节针点疏密与粗细、深浅和虚线变化及不同的微点而表现图像。影雕的雕制过程中不允许出错,首重“腕力”,对“眼力”之要求更为严苛。一件影雕作品,约凿刻百万个点,一般情况下全手工雕刻时间约20余天方能完工。影雕既有摄影光学同等艺术效果,又能体现绘画笔触技法,独具艺术神韵。影雕艺术品曾被国家外交部选为贵重的外交礼品,并多次参加日本、新加坡、加拿大、西德等地的展览,被誉为“不朽的艺术”,堪称“中华一绝”。
3、刻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装饰技法之一,是绘画艺术与陶瓷艺术的巧妙结合。系采用特制工具在陶瓷器皿上镌刻出山水、花鸟、动物、人物、书法等花纹再赋以墨彩,形成完整画面,达到预期的装饰效果。其创作精细,需要惊人的耐心。如芦忠士先生在完成《齐白石》刻瓷作品中,采用细碎的油画透视刀法,使人物肖像在瓷盘上表现出(黑白灰)立体感。整件作品费时半个月,落刀40余万次。刻瓷,既有洒脱的书法笔墨之韵,又有浓厚的金石篆刻之意,技法独特,风格立异,自成一家,极具魅力。刻瓷是集绘画、书法、刻镂于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的汉族传统艺术。
三
芦忠士的雕刻艺术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和审美意识,也体现出他对事物独到的理解和审视,在细微之处无不显示出深厚的功底。他的雕刻艺术特征不仅显示在不同的制材上因地制宜,浑然天成,更体现在他对事物内涵及精神高度的准确把握。其雕刻艺术的珍贵之处在于:一是精神形象对于肖像创作的渗透;对特定人物的灵魂特质的准确把握。抓住被刻画者的思想情操、精神风貌的个性,以及他们所处时代和地域的人们的共同艺术语言,注入到作品中。作者之思与表现对象之魂的天然融入铸成了肖像作品之魂,不但赋予作品以生命,而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使形式语言的建构和人物客观形态的取舍都有了一个明确的准则,作者对所表现人物的认识深度决定了其作品的深刻性,使内在的神韵表现出来,从而引起共鸣,而这正是肖像创作的要旨;二是形式语言的精确表达。形式语言是肖像作品的筋骨皮肉,所以他在充分把握精神形象的前提下,以最大的精力来建筑一个风格鲜明的有血有肉的形式架构来抒发对该人物的真挚感情。这形式架构决定着作品的档次,体现着作者的才华;三是“辩证统一与物化”。雕刻艺术的思维过程中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精神形象决定了形式语言的风格取向与构架,决定了客观形态的取舍与改造;四是形式语言使精神形象转化为可视形态。客观形态则是熔铸精神形象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又是形式语言的客观依据,旨在更好地服务于精神形象,通过塑造形象来传达作者对世界的认识。他说,艺术应该让观众吃惊,使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五是以内在的情感展示自然风光。花朵、树木、河流、山脉等,即刻画出“形似”,又表现出“神似”,给人以较大的艺术享受。
四
雕刻,是艺术种类的一个冷门,至今看不到市场的动态和商机前景,芦忠士却在自己艺术世界里执着地追求他艺术理想,体现出热情的艺术精神。在如今喧闹的市场经济时代,他耐得住寂寞,把所有的时间、精力、情怀和智慧全投入到雕刻艺术里,并不断的探索、追求新的艺术风格。无疑他是寂寞的,也是充实的,他是清贫的,也是富有的。在努力刻苦创作中,使他在雕刻艺术领域里硕果累累。2014年8月 蛋雕,《五牛图》5枚鸡蛋壳组雕,在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获优秀奖;2014年10月刻瓷,《 莫 言 》肖像,(12寸黑瓷盘),在安徽省首届民间工艺精品展。获入围奖;刻瓷,《齐白石》肖像,(12寸黑瓷盘),在省首届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大展中,获银奖;蛋雕,《思想的进程》,《5枚鸡蛋壳组雕》在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华工艺精品奖)获铜奖;《 八 骏 图 》,《8枚鸡蛋壳组》在第七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华工艺精品奖),获入围奖。2015年12月蛋雕,《思想的进程》在安庆市第二届文学艺术奖评选中,获艺术类雕刻二等奖。2016年3月鸵鸟蛋雕(拼接)《三羊开泰》在安徽省工艺美术精品展“最高学术奖”中获金奖。同时《安庆日报》、《安庆晚报》、《安庆天天直播》、《安庆新闻网》、《天天直播》《生活栏目》等媒体也给予了宣传与报道。
采访结束了,笔者问起芦忠士先生今后有什么打算时,他微笑着说:今后打算把主要精力放在创作系列作品上。诸如《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将、敦煌壁画等。另外还打算开一间“芦忠士雕刻艺术馆”,办一次个人雕刻艺术展等。在这里我们祝福他的雕刻艺术再创辉煌。
(特邀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