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历史、记忆、梦幻

发布时间:2017-01-09     浏览:4799次

 

绘画中的历史、记忆、梦幻

访安庆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凌晓星

 

2015年的最后一天,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记者采访了现任教于安庆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系副教授、中国美协会员、安徽工笔重彩画学会理事、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硕士、合肥书画院、江苏国画院特聘画家凌晓星先生。走进他的画室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房间的书和绘画作品。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位严谨、沉静的人。言语不多,喜欢静思默想。但一旦打开绘画艺术的话题,他就与记者快乐的聊起来,颇有独到的艺术见解。

1972年12月凌晓星出生于徽州歙县乡村,初中毕业后到屯溪学习砚雕技艺,学了三年。1990年就读于深渡职业高中,学习美术装璜。毕业后经历了两年的刻苦自学终于考取了安庆师范学院美术专科(美术专业教育)。两年毕业后分配到歙县潭渡中学任美术教师。这一干就是七年,其间在有两年时间在安徽省教育学院进修本科(美术)2003年他到安庆师范学院任老师。其间2007年至2010年在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2014年被聘为安庆大学美术系副教授。

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他很早就迷上了画画,小时候经常拿红粉石在地上乱画,脑海里充满了战争幻想。直到上小学初中,课本练习本的空隙依然画满了宝刀利剑,战马枪矢。英雄侠客们在课本上纵横驰骋,威风凛凛。它们被夸张成种种破碎的历史影像,丰富着他的想像空间。他读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部――《红楼梦》。受其影响,他对历史有些偏爱,其实他喜欢的是揉入个人想像的感性历史,而不是真正的历史。真正的历史太冷酷,它往往会磨损一个人对人生、对社会的良好愿望。“历史是无情的”,他喜欢有情义的历史。   初中毕业后他去屯溪学雕砚台,雕了三年砚台,跑了不少地方,最远去过江西乡下,他回忆说,那个叫镇头的村子种满了梨树。当时正值春天,花开如雪,皓莹如海,实在是美极了。在雕砚的三年里,找不到活干只好呆在家里务农。那时他体质也还好,曾经挑着八十斤的玉米爬二十里山路。冬天里挑担过河也不脱鞋,也不挽裤脚,挑着东西就往河里冲,当然河水极浅,尚不没膝。细想往事,他觉得少年时的他有一股冲劲,也有韧性,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极重要的作用。

读书其间因为画画,他租了房子。又因为经济紧张,第三学期他与同学一起合租了间房。路程较远,在安庆东面郊区的村庄里,距校大约十八里路。他不会骑车,每天坐公交更是伤钱,于是发扬“革命传统”的精神,每天走路来回。走路有时是种享受,随着脚步的迈动,心灵也在无拘无束地漫游。他的毕业创作就是在每天在行走中孕育出来的。他一直觉得画画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认识上的提高才是最主要的。他承认自己是个忧患意识很重的人,这注定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尴尬。也许他把艺术与现实粘得太紧了,对生活缺少一种悠闲的心态,有时他感觉自己是个资质平平的人,不做出努力将会一无所得。

凌晓星是个喜欢静思的人,也是一个爱幻想的人,而这幻想中又含着梦境、诗意,这丰富了他画中的意境,使他的绘画产生了梦幻、历史与诗意的色彩,形成了他的艺术风格。他告诉记者,一个画家的风格过早的形成不是一件好事,容易使人落入惯性思维里,从而出现“审美惰性”,这对画家来说是件不幸得事。以前他接受西方的绘画观念较多,一直在探索着“先锋性”或“前卫性”的绘画风格,也许走得太远了。目前他正在考虑回归,回到中国传统中绘画中去,以传统的眼光重新审视现代绘画语境下的绘画表达,同时又兼以现代人的目光去重新审视传统的绘画,将传统绘画艺术与当代性相融合,追求一种传统绘画的当代性表述,不断追求丰富的元素和深刻的绘画语言。

有人说他的作品像年画,民间美术的一位很浓;有的人说他的画看不懂,又有的人说他的画风传统,那么,究竟如何给自己的作品定位?他回答说:我的作品像年画,是因为我作品中吸收了民间木刻年画的元素,在色彩处理上也有所借鉴,说我的画风传统,可能是在一些作品中,有很多传统山水画的影子,而认为我的作品看不懂,正是因为我的画面内容具有“隐喻性”,不能一目了然。其实我认为绘画是注重精神性的,这种精神性,表现在线条的书写性、造型的意趣性、构图的解构性,以及通过画面情节的设计、气氛的营造、人物的矛盾与呼应,以达到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表述”。我个人认为,这种表述会为我们的创作提供更宽广更丰富的绘画空间,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状态。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在于个人对事物的感受,追求新颖、独到,区别于他人,倾力达到独树一帜。目前他正在尝试把他喜欢的视觉图式、艺术手法以及生活中的物象转换成创作元素,包括汉代画像石、敦煌壁画、宋人绘画、民间美术,戏曲脸谱(小时戏曲人物的印象)、甚至少儿美术等等,再加上平面化的具有装饰效果的艺术处理、雅致的色彩搭配和古今人物聚集在同一画面,达到一种时空的转换,制造一种解构、反讽、调侃、暗喻的荒诞感。他希望自己的绘画语言具有多元性,同时它的内涵也具有模糊性和延展性。在记者提出关于中国传统绘画“意境”问题后,他说:中国画重“意”,“意境”是中国画审美的主要特征,但什么是“意”?其实很难说清楚,你可以把意境理解成“想象中的境界”,既然是想象中的,又有什么不能表达?中国古代的美学评论太玄虚了,很难有确定的标准,这一方面让我们陷入审美的混乱中去,同时又拓展了我们绘画的表述空间。在古代,无论是美学评论,还是艺术作品,其语言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在这个前提下,其实不用在“意”上多下功夫,想多了就成了“刻意”,刻意表达的作品会是好作品吗?“画为心声”,画自己想画的,心随自然,万事随缘。记者问起他在绘画题材上是如何选择的?他说:我的绘画题材从总的方向来看,是:历史――记忆――梦幻,这其实也是自我思考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血气方刚,有浓重的历史情怀,喜欢悲壮、苍凉的境界,在那个时期,创作了两幅大画,《湮灭》与《尘封的舞台》;后来,受文学诗歌的影响,开始尝试个人记忆与时代记忆的表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力图表现一种深沉而略带忧郁的情绪,如《忧郁的灯盏系列》、《门-系列》、《山谣》、《姐姐》等等;到最近几年,则尝试绘画本体的探索,融入民间美术、戏曲脸谱等元素,希望在画面构成上有所突破。这种风格的题材很难定位,主要是受了梦境的影响,所以它的内容、造型、色彩都有梦一样的不确定感,我希望它给观众的感受也是不确定的,当大家对一件作品众口一词的时候,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一件失败的作品。

凌晓星不仅是个喜欢思考的人,更是一个勤奋的人,勤奋加思考,使在绘画领域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2001年6月,中国画《湮灭》获“新时代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2001年9月,中国画《秋暝》获“2001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              

2001年11月,中国画《骑射图》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             

2002年5月,中国画《野柿》获“纪念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安徽展区银奖。                                               

2003年12月,中国画《如诉》获“2003全国中国画展”银奖。               

2005年9月,中国画《那年花开》入选“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展 . 美术特展”.

2005年10月,中国画《公孙大娘舞剑图》入选“第六届全国体育美展”.      

2005年11月,作品《秋之舞》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协会员精品展’。          

2005年12月,作品《山语》入选‘2005全国中国画展’。                    

2006年6月,作品《唐人诗意》入选‘2006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2006年6月作品《如戏》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展’。                    

2007年8月作品《徽山秋》入选“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                                                              

2007年9月作品《惊蛰》获湘潭文化艺术节“齐白石奖”全国中国画展银奖。   

2007年9月作品《五月花》入选“纪念叶浅予诞辰100周年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2007年11月作品《晚歌》获“第四届中国美协会员展”优秀作品奖(唯一奖项)。

2008年11月作品《尚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9年9月作品《中华武艺之一》入选“第七届全国体育美展”

2009年10月作品《十月乡事》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09年11月作品《落花》入选“第五届中国美协会员展”

2010年11月作品《中华武艺》获“激情盛会翰墨流芳 迎亚运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唯一奖项)

采访结束了,当记者问起他在今后绘画创作中有什么打算时,凌晓星说:“未来几年的创作计划是《徽州组画》系列,努力在艺术语言,绘画图式上再做一些尝试,希望能成为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作品。

                                                                                                                            (特邀采写)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