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京剧史料纠错的人

发布时间:2017-01-09     浏览:2940次

 

为京剧史料纠错的人

安 宜

中国京剧历史二百年,有关京剧的各种史料浩瀚如海。能在史料中发现错误,并且是颠覆性的错误,实属不易。我市就有这么一位京剧票友,发现京剧史料上的一个重大错误后,进行认真研究,并积极给予纠正,迄今整整二十年。其纠错文章发表于国家、省、市报刊上,得到权威专家的首肯和行家、票友们的称赞,被誉为我国京剧史料纠错的人,他就是八十一岁高龄的黄云鹤先生。

一、       玩票六十年

黄云鹤先生1935年生,安徽无为县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安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老年书画联谊会理事,安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等。从小受家庭熏陶,八岁看戏,迷上了京剧,至今有七十多年了。 1949年学京胡,崇梅、马、裘派艺术。1989年与同仁组建“安庆市职工京剧爱好者联谊会”,任理事,受聘于市“夕阳红”歌舞团音乐指导。1996年在莲湖公园创办“京剧清唱”三年,同年为市委、市府举行纪念程长庚诞辰185周年暨铜像揭幕仪式,他成功地举办“安庆市京剧票友演唱会”。在玩票中,培养了不少京剧票友,有的成为名票、名琴票。他的传略载入《中国当代京剧票友大典》。20121月《安庆晚报》刊登了该报记者撰写的《黄云鹤:“玩票”63年的京剧票友》一文。

二、       纠错过程中的史料行踪

1996年,黄云鹤偶然得到一份安徽《京剧之友》报,该报刊登了安徽省京剧团领衔主演、梨园世家、著名余派老生表演艺术家、戏曲理论家、京剧学者、国家一级演员薛浩伟先生的文章《徽班,不是徽州班》,该文章指出,1951年出版的《京戏发展略史》一书,把安庆的“徽调(即徽戏)”曲解为“徽剧”。一字之差,谬误千里。薛先生的这篇论文是全国唯一敢于建言的好文章。引起了“玩票”四十多年的老票友黄云鹤的兴趣,他阅览此文后认为,京剧作为国粹,其来龙去脉的史实理应让更多人知道,由此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京剧史料的研究与纠错。黄老说,要想纠错,必先找错。为此,他广搜有关史料,到新华书店和书摊上购书,关注有关京剧的电视节目和报刊,去图书馆摘抄和在电脑上下载相关资料等达30万字,且分类成册。还征订了《中国京剧》、《中国戏剧》、《京剧票界》全国性的报刊,尤其对2013年央视播映的《京剧》八集电视纪录片极为重视,由于黄老近视千度,就叫次子、孙女利用暑假的八天时间在电脑前反复将该片解说词摘抄十几遍,记下约7000字的“以正视听”的依据。

徽调,又称徽戏,唱的是二黄调(即西皮二黄,合称二黄,京剧的前身)。它源于安庆、九江,盛行于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是安庆艺人唱出名的。(高朗亭被誉为“二黄之耆宿”)。清道光年间,艺术大师余三胜坐科安庆学戏,与程长庚所唱的是同一个戏种,只因省界而分为“徽、汉”二调。因此,京剧史上的“徽班”是安庆班;唱的是“徽调”,如《京剧知识手册》称:“徽”指徽调或徽戏,“徽班”指演徽调的戏班。《辞海》、京剧二百年之历史等权威典籍的有关内容如前相同。

安庆是徽班、徽调发祥地,如三庆徽班历届著名艺人:徽班进京领军高朗亭、京剧鼻祖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夏奎章、王鸿寿、叶中定、杨隆寿等均为安庆地区人。《长安看花记》谓“嘉庆以还,梨园子弟多皖人。”据《安庆文史》载,仅嘉、道年间,京中梨园知名的安庆艺人,多达二百之众。这在戏剧史料中,却找不到徽州班,亦找不出一名徽州籍的皮黄艺人。2005年《中国京剧》杂志评选出古今《中国京剧百美图》100名著名京剧演员,其中安庆七名,徽州仍空无一人。嘉庆八年(1803)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的四大徽班形成,由于徽调和汉调两个戏种的血缘关系,长期同台演出,彼此融会吸取,逐渐使徽、汉两班合作,徽、汉两调合流,又从昆曲、京腔、弋腔、秦腔等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在道光二十年(1840)形成一个新的剧种――京剧诞生。是“徽调与汉调”孕育诞生了京剧。可是竟有人涂改历史称:徽剧四百年孕育诞生了京剧。非也:

徽剧,创建于1956年,源于徽州(现黄山市),以徽州话为主体,是地道的地方小戏。剧中虽有部分皮黄剧目,那是在“徽班进京”八年(1798)后才由安庆石牌艺人传授的。因班中都是徽州籍的童龄乃“百越”语系,晦涩难懂(如京剧《文昭关》之“一轮明月照窗前”句,若用徽州口音说,听起来是“野骡抹扭掘草气” ),与远隔千里的安庆“湖北语系”的湖广调相悖,台上的声腔、道白逐渐变为当地乡音,所以形成了徽州地方化的皮黄――徽州戏,当地人称“土京戏”,与京剧风马牛不相及。

黄云鹤先生查阅了京剧史料中“徽”字的含义,各类词典早有明确注释:“徽”形容美,善也,如:《金台残泪记》道光八年(1828)所谓“徽班”则指美好的戏班……那就是:四喜、三庆、春台、和春。《侧帽余谈》和《清稗类钞》均谓程长庚唱时“纯用徽音”,“徽音”则是美好的共鸣声音(今谓之:美声唱法)。可见,若对“徽”字理解有差,便会丢掉了历史真实,讹传误人,对京剧历史不了解的人,会把“徽”字误为依地域取名而错把安庆当徽州。前些年,曾有人说:“徽剧是京剧之母,京剧根在徽州。”还有人讲,歙县(旧时徽州府)才是徽班故里等等。黄老说:这是因为由于没有依据京剧史料去实地调查研究而讹误了一些人,甚至有关专家、学者,把“徽调、徽戏”曲解为“徽剧”长达半个多世纪,是中国京剧史上的一大憾事,值得深思。

黄老先生还发现19893月第一版《汉语大词典・第三卷》(1108页)称,徽调:徽剧的旧称;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605页)亦称,徽:(徽调),徽剧所用的腔调……以上词典把徽调徽戏与徽剧两个互不相同的剧种混淆成一个。这种乱象在戏曲展览馆、报刊杂志、无名网站和相关领导的讲话中频频出现。这就是《京戏发展略史》仅一字之差却“错误”了六十年,给京剧事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极大,误导全国,而这负面影响到目前为止尚不为众人所知。整整十五年,他在京剧史料里找错,年龄从花甲之年跨到七十有五。这其中所耗费的心血和财力等只有他自己清楚……

三、       以严谨详实的史料匡正讹误

徽调、徽剧,以讹传讹。如何纠错?黄先生写纠错文章要告知更多人。首先让管文化的领导知晓,并得到权威专家的认可。为此他花四个月的时间写就《回顾京剧发展的历程》一文(1.7万字)。接着他将“徽调非徽剧”为论点直接寄给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主要领导,由该部艺术处联系到已退休的徽剧专家,原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之前徽剧演员、院长)李泰山先生。黄云鹤于201110月在电话里向其请教,李所长回答说:徽调与徽剧是两个不同的剧种,徽调,也叫徽戏,是安庆地方戏;徽剧是1956年命名的,乃原徽州地方戏,叫徽州戏。徽班是安庆三庆徽班进京的,唱的是徽戏或徽调。徽州也有戏班,叫徽州班,唱的是徽州戏。京剧的起始应该在安庆,因为徽调与汉调合流,融合昆曲、弋阳腔、京腔等经过徽京嬗变逐步发展而形成新的剧种――京剧……20131月徽剧名家王丹红先生也撰文称:徽剧和京剧并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戏曲种类……

近日,笔者看到安庆市京剧票友王德清先生于今年5月发给黄老信息云:……昨晚看了“安徽省徽京剧院”改编演出《程长庚》很多解说词是对的,再没出现京剧来源于徽剧,终于还京剧历史之清白,甚是欣慰。谢谢您老人家20年的付出,为京剧做了一大好事!

 201111月,黄云鹤写出1000字的“徽调非徽剧”的纠错文章。据统计,五年来,他写稿15篇(3.5万字),分别登于《新安晚报》、《黄梅戏艺术》、《安庆晚报》等七家报刊。黄老还将发表的文章印成复印件自费赠给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京剧行家及爱好者。京、津、沪、合肥等全国18个省、市、区的有关同仁看到文章后,纷纷打电话、发信息,对其执着的精神赞不绝口。这期间,黄云鹤不知复印了多少报纸文章,不知花去多少邮寄费,不知写稿用掉多少复印纸,不知打了多少电话,不知跑了多少路,不知多少个起五更、熬深夜和夜不能寐。他全身心地投入,为让圈内外的人都了解到安庆的“徽调徽戏”不是徽州的徽剧,对研究纠错用的钱黄老在所不惜。他的千度近视加深了,阴天要开灯写字……

黄先生发表《徽调非徽剧》的文章,分别载于《京剧票界》等五家报刊,尤其于20123月荣登在被誉为“国刊”的《中国京剧》,这标志着他的观点得到最有权威的认可。他在文中明确辩正:“现在应当对长期流行的将‘徽’字说成‘徽剧’的说法予以纠正,以正确的史料传承给子孙后代。”由此,得到不少专家、读者,如邓小秋、史震己、史冬莲等先生分别在《中国京剧》上撰文表示认同。如陈昌友先生称:“众所周知,京剧是以‘徽班为基础,经徽调艺人和汉调艺人共同奋斗,逐步地方化而衍变形成的’……”(引自《中国近代戏曲史》)(载于2013年《中国京剧》第6期)。

20116月,黄老发现央视《快乐戏园》节目主持人误将“徽调”说成“徽剧”,就及时写信以史实向台长陈述,请予今后纠正;当年8月他又将《回顾京剧发展的历程》的文稿,寄给央视主要领导给予审阅;20125月他发现《中国电视报》2008年春节晚会,总导演也把“徽调”误说成“徽剧”,黄老函请该报编辑今后改正与把关。通过黄老的“两信一稿”,迎来了“天意”的巧合,20136月,央视向全国播放京剧《魅力记录》八集电视纪录片。著名京剧史学家、教育家钮骠教授在影片中讲道:嘉庆年“四大徽班”兴盛,徽调的二黄腔、北京高腔、罗罗腔、弋阳腔等受到人民的喜爱。又如该影片全文3.5万字却没有“徽剧”这一词。该片纠正了徽调即徽剧一说。这八集电视纪录片被誉为“当今京剧历史活教材”,影响深远。自此后,央视“戏曲频道”、“音配像”字幕和《京剧票界》等报刊上已见不到“徽剧”的出现。安庆黄梅戏博物馆“京剧”展厅里的文字也将“徽剧”改为“徽调或徽戏”。

四、       对京剧之父程长庚的身世纠错

黄老不仅对京剧史料纠错,还对京剧之父程长庚的身世做了仔细的三次考证与纠错,他在文章中指出:由于时代久远,历史资料等原因,程长庚的名字、生卒、籍贯等曾一度舛误。直至1988年,潜山县程家井发现了《程氏族谱》、《程氏汇谱》及《程氏支谱》,才为纠正程长庚的错讹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其载明的生辰及其父名、妻姓、后人等资料,迄今已27年。但是,在这以后,即使是权威性的书刊、典籍等,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黄老说,根据潜山县芮立祥先生撰写的“程长庚与我家的渊源”、《程氏三套家谱》(56代孙)的有关资料和《同光十三绝合传》的有关内容基本相同,终于将程长庚的身世讹误匡正:

程长庚,名闻檄,一名椿,字玉珊,一作玉山。生于嘉庆十六年(辛未)十月初七日18111122),卒于光绪五年(己卯)十二月十三日1880124日),享年六十九岁。其钦封为“五品”,是程氏五一代裔孙,系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今王河镇)程家井人(具体内容详见《程长庚名字、生卒等再考》一文,载于2015115日《安庆晚报》B10版)。20151122日是徽戏领袖程长庚诞辰204周年,终于将他的身世进行了匡正讹误,长庚若能知晓,定能含笑九泉。

笔者写到这里,对黄云鹤先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调研精神感到由衷的敬意。他对京剧史料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与纠错,得到了各级有关领导、权威刊物和数十位专家、学者、京剧行家及广大票友们的认同和赞扬,成为一位我国京剧史料纠错的人。

    黄老他酷爱京剧,也一生生活在安庆,为回报社会,晚年自己花钱为京剧正名,为徽调辩白,为程长庚的身世讹误匡正,对先人负责,以正确、真实的史料传承子孙后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这种“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应予颂扬!

                                           2016814

注:作者:安宜,本名刘伟。《为京剧史料纠错的人》这篇文章刊登在《中国京剧》2016年第11期上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