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房秩五

发布时间:2017-01-11     浏览:1959次

 

著名教育家房秩五

张爱斌

房秩五(1877―1966),名宗岳,笔名饬武,以字行,晚号陟园老人。 枞阳县浮山附近(原桐城东乡)人。早年入安庆敬敷书院就读,清末秀才。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是皖省著名教育家之一。早在 1902 年就在安庆蔡家教书育人,1904 年主持芜湖安徽公学速成师范科,后又相继任桐 城中学学监、安徽省教育总会干事、安徽省提学使署学务公所文案。 1925 年至 1928 年在家乡创办浮山小学和浮山中学,公推为董事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市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66 年卒于安庆,终年 90 岁。遗有《教育心理学》、《浮渡山房诗存》四卷等著作。

结识陈独秀 ,共创《安徽俗话报》

 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末秀才房秩五在安庆蔡家教书时结识了陈独秀等进步人士。其时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不到一年,帝俄又与清政府订立密约,妄图独占我东北三 省。房秩五遂与陈独秀、葛温仲、潘?华等经常聚会,纵谈时政,疾首蹙额, 并参加了陈独秀在安庆创办的藏书楼讲演会和青年励志学社,后遭清廷通缉。光绪二十九年(1903)秋,吴汝纶在安庆创办桐城学堂自任堂长,邀房秩五为学长。由于房、陈二人为 1896 年同榜秀才(陈为院试魁首, 房为院试第三),现又为社友,因而友情很深。房秩五与陈独秀一度朝夕相处,共为反帝反清的爱国斗争奔走呼号。后因清廷镇压,陈独秀众社友逃避,房秩五与吴守一社友将该社名籍藏于大石臼下。继续发表演说,此次演说会,实为安庆革命第一声

1903 5 月,陈独秀又在安庆藏书楼举行安徽爱国会的拒俄演说会,房秩五等又踊跃参加并签名,成立安徽爱国会,拟设一安徽《爱国新报》,又拟与上海爱国学社通成一气,联络东南各省志士,创一国民同 盟会……”演说会唤起民众反帝爱国热情,吸引众多革命青年投身革命。 后清廷安庆当局查禁藏书楼演说,缉拿陈独秀等人而告终。房秩五等也逐渐成为革命鼓与吹的斗士,在皖江一带小有名气。

1904 年初春,陈独秀从上海潜 回安庆,几乎天天到桐城县学堂,与房秩五纵谈时事,极嘻笑怒骂之 ,执意革命。陈想起去年在藏书楼爱国会的演说和曾两次想办《爱国新报》未成,便决意要运广长舌,将众人脑筋中爱国机关拨动,号召民众 反帝爱国,陈独秀密约房秩五、吴守一两人一道创办《安徽俗话报》。该报由陈任主编,房负责教育方面栏目, 吴管小说栏。在众多爱国人士的捐助下,《安徽俗话报》于同年3 31 日在安庆创刊面世。通讯处先设在陈的好友汪孟邹开设的芜湖科学图书社,并由该社承担发行业务,印刷由陈在 上海已熟识的东大陆书局印刷。该报的流程是先由陈、房、吴三人撰稿、组稿。后由陈主编,从安庆寄上海,印好后再寄回芜湖,由科学图书社发行。 房秩五撰写的如:蒙学应用各书的 等介绍教科书和教材的科学分析。房在报上应用的笔名是饬武。房秩五除负责教育方面的撰稿、组稿外,对该报的分发、卷封、付邮等琐屑之事也积极参与。《安徽俗话报》的创办对房秩五来说,是其人生中对革命和社会所做的一件最有意义的大事,也是房与陈两人同志革命的最佳时期。该报的创办目的、作用和进步意义,世人有许多好评,并早已载入史册。

赴日留学,译书《教育心理学》

1904 年暑期,桐城县学堂由安 庆迁往桐城,房秩五准备东渡日本留学。同年7 月,房秩五赴日本学速成师范,途径芜湖,与陈独秀小聚几日,畅谈创办《安徽俗话报》的体会,咨询赴日本留学的情况。陈将好友潘?华在日本地址联系方式告诉房,并写信给潘,托其关照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房秩五。房到日本留学,因家贫而经费无措,仅靠桐城学堂津贴百元,杯水车薪。二个月后,经费告急。此时友人潘?华劝房译书以济。潘允代借印刷费用。于是房秩五白天攻读速成师范,晚上挑灯夜战,废寝忘食,拼命翻译数十万言的《教育心理学》,将中文版译成日文,虽有诸多困难,但房秩五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凭着一股干劲,忙碌数月后,终将该书译成。潘为之付印,先后三版近万册,全部所得除去印刷费用和出版税外,余款维持房秩五在日本完成学业。此间,巾帼英雄秋瑾女士亦在东京,为人仗义,性格开朗的房秩五与其相识并常来常往,畅谈国事,同志革命,友情日深。后秋瑾在浙江绍兴遇害,房有诗哀之。其《哀秋瑾女士诗》云:昔从风采三洲外,今痛霜寒六月初。巧姐岂甘埋聂政,女?宁忍詈三 闾。蛾眉谣诼千秋恨,碧血淋漓七字 书。江上潮音呜咽语,万千哀怨诉灵胥。诗中,房秩五表达了对敌人极端憎恨和对巾帼英雄秋瑾无限崇敬的心情,并寄托了沉重的哀思。

1905年夏,李光炯、卢仲农创办的安徽公学又在下面增设速成师范学校,电邀房秩五回国主持。房应邀回国到芜湖任该校主事。房又与陈独秀在安徽公学倾力教育,并继续协 助陈办好《安徽俗话报》。房对陈独秀的“推倒一时豪杰,扩拓万古心胸”座右铭极为赏识,与陈携手同心,反帝爱国,为宣传民族民主革命,传播新思想,提倡白话文和新文化而日夜奔忙。此间,房秩五还兼任桐城中学的1905 年夏,李光炯、卢仲农创办的安徽公学又在下面增设速成师范学校,电邀房秩五回国主持。房应邀回国,到芜湖任该校主事。房又与陈独秀在安徽公学倾力教育,并继续协助陈办好《安徽俗话报》。此间,房秩五还兼任桐城中学的学监、旅宁安徽教育总会总干事、安庆提学史署学务所文案等职。房秩五后来回忆这段经历时曾对亲友们说:我那时20 多岁,年青气盛,一心想着反帝反封建,教育求国兴邦,身兼数职,没日没夜地干,再苦再累也 能应付。只是对外国列强,不时欺凌我国,清廷又腐败无能,心里感到很纠结。

北上奉天,出任《东三省日报》主笔

   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房秩五应友人许世英之邀赴奉天(今沈阳)供职,先后在省旗务司、民政司、造币总厂任文案。宣统三年(1911)春,出任《东三省日报》主笔。房秩五即以报馆为活动基地,广泛联络革命党人, 探讨救国救民之道,并经常在报上发表文章,抨击时弊,为当局所敌视。是年 10 10 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出后,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下令禁止各报刊载这一消息。但房秩五为维护正义,毫不顾忌,于禁令发出两天后,便在《东三省日报》率先登出这一消息,公开支持辛亥革命。赵怒不可遏,遂派便衣特务 20 余人闯进报馆,捣毁机器设备,将房秩五劫至院中,用铁棒猛击其左臂,声言:你乱写文章,今日把它打断,看你能写否?房秩五臂骨断裂,痛不能支,倒卧雪地。后在友人帮助下,辗转潜往天津治疗,才脱免于难。

     次年 6 月,友人许世英出任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约房任司法部编纂司法公报。后来许任交通部长时, 聘房为部中视察。房还入同学吕燮甫 幕僚办差。房秩五目睹清廷政界之黑暗,只为谋生而已,仍心系革命和教育救国。

民国十年(1921)秋,许世英出任 安徽省长,邀房秩五出任省府要员, 房拒之,不入宦海。后来经许世英再三邀请,房秩五才离开天津,出任芜湖道尹,秉公办事,两袖清风,为澄清贿选省议员事,往来芜湖和安庆之间,为当时安徽政局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反对贿选 堪称全国之领袖

自民国二年(1913二次革命失败后,安徽的军政大权一直操纵在军阀倪嗣冲手中。倪病死后,其侄儿倪道?继续掌权。此时安徽省第三 届省议会改选,倪道?出 300 万巨款 包办选举,还将教育经费 70 多万挪 用到贿选中,使当选议员绝大多数为倪道?派系中的人,妄图架空新任省长许世英。此举引发震惊全国的安徽六二学潮和反对省三届省议会贿选 的革命斗争。

新任省长许世英知道房秩五在安庆有诸如光明甫、李光炯等教育界好友,于是多次电邀房秩五回安庆,介入反对贿选事件。房秩五应邀于1921 12 月底回到安庆,积极参与安徽人民的反贿选斗争。房坚决拥护光明甫等为首的安徽教育会安徽教职员联合会,联合省学联及各民众团体反对省三届议员的贿选活动。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支持省长许世英顶住倪道?、马联甲等皖军阀势力的威压。并通过自己的途径探来北洋政府的消息,为许世英出谋划策,使省长许世英不离皖,也不召开已贿选出的三届省议会,不承认该届省议会选举的合法。经过很长时间的不懈斗争,安徽人民反贿选的社会活动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最高法院裁决,安徽省三届议会议员选举不合法,宣布无效。陈独秀获悉后,异常高兴,遂在《向导》第 16 期撰文《安徽学 界之奋斗》,赞扬房秩五等教育界名流和省学联的广大师生为革命的奋斗精神,堪称全国之领袖

回乡办学,呕心沥血育桃李

1923 年底,房秩五回到家乡枞 阳老家办学,房秩五的家与浮山近在 咫尺,隔河相望。这里风景优美,但教 育比较落后。房秩五决心振兴家乡教 育事业,造福桑梓。房秩五多方筹措, 就地募捐,先于民国十四年(1925)办 起浮山小学部,后亲赴京、津、沪、宁 等地募捐 13000 余元,于民国十七年 1928)创办了初中部。公推为校董事 会的主任董事(即董事长)。房秩五思 想进步,倾向革命,因而浮山中学、小 学聘请的教师有不少是共产党人,如 黄镇、郑日天等。一二事件发生后,上海、安庆等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者很多来浮山避居或者进行地下活动,其中有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步文、孙炳文的夫人任锐及其子女,以 及周新民、陈雪吾、童汉章、朱蕴山 等。因而引起反动当局的注目,暗指 匪巢。房秩五一心教育救国,广纳各界贤士,对外界的某些责难,毫不介意。他以其地位和声望,全力保护革命同志,一直坚持让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授课教学。自己虽身负领导要职,但一有空也进入课堂为学生授课讲学。他讲述的政治、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语言生动,导向正确,颇受学子们欢迎,被誉为最佳老师

1929 年因反动当局追捕共产党人王步文、朱蕴山、周新民等,房秩五 受株连,雪夜离开浮山,避居芜湖,暂 中止 6 年的浮山办学生涯。房秩五先 后漂泊于上海、秦皇岛、天津、北京、 吉林、奉天各地,居无定所,通讯地址 变化无常,生活苦不堪言。

民国三十年(1941),房秩五创办的浮山中学遭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 校舍被毁。房秩五为此悲愤交加,口 诛笔伐,痛斥日本强盗的侵略罪行。 曾多次到上海、天津等地募捐,并得 到在香港做赈济工作的好友许世英 的资助,重建校舍,恢复旧貌。民国三十四年(1945)又增设高中班。浮山中 学重新开学,继续为国育才。

以诗言志,痛悼挚友陈独秀

房秩五四处漂泊时曾一度与陈独秀失去联系。后得知陈独秀于 1942 5 月在四川江津误食豆花中 毒,与世长辞,顿时老泪纵横,悲痛不 已。以诗言志,写下痛悼三爱(陈独秀 在《安徽俗话报》上撰文的笔名)的诗。其在诗中写到陈独秀孝母一事:世人多谓君非孝,其实,君事母极 孝。母且瞽,每食,君必亲奉菜至母碗 中,母逝江津时,君着麻衣,匍匐痛 哭。诗中描写陈独秀奉母事孝之情 节,是听好友光明甫等口传后而作。 后来房秩五又写了《挽陈仲甫》诗二首:

其一

 纵浪人间四十年,我知我罪两茫然。 是非已付千秋论,毁誉宁凭众口传。

野史亭中虚左席,故书堆里绝书编。 古人菲薄今人笑,敢信斯文未丧天!

其二

盛唐山下昔婆娑,斫地悲哀发浩歌。舌战雄能逃竖子?笔诛严更慑群魔。

留人别馆三秋雨,送我晴江万里波。 往事苍茫谁与语?侧身西望泪滂沱。

此后,房秩五对陈独秀的去世哀思不已,夜不能寝,拿起笔又写了《悼 陈仲甫》二首:

其一

君是降龙伏虎手,拈花微笑敬诸天。 苍茫五十年前事,贝叶重番益惘然。

其二

季子音容犹仿佛,诸孙头角各峥嵘。 藏书楼址依稀认,忍过山阳听笛声。

从这些感人肺腑的诗中,房秩五 对陈独秀老友的感情可见一斑。 1947 年,房秩五移居安庆,筑亦浮庐,闭门咏吟,除继续过问浮 山中学外,不问世事。建国后,浮山中 学由政府接办,房秩五为此颇感欣 慰,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如此重视教 育,深感敬佩。他竭诚拥护党的各项 政策,积极参政议政。1951 年,房秩 五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 曾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 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会谈。此 后,房秩五历任省、市人大代表、省政 府委员、省文史馆馆员、省政协副主席等职。1966 11 5 日病逝于安 庆。其棂柩葬于他创办的浮山中学校 园内北部山坡上,坐北朝南。墓地整 洁,环境幽静;一年四季常有海内外人士前来凭吊瞻仰这位名垂青史的伟大教育家。

地址:安庆市龙山路联通大厦98号四楼 电话:0556-5501315 传真:0556-5501315
版权所有:安徽省安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Copyright @ 2022 技术支持:众和网络
皖ICP备17015058号-1皖公网安备34080302000118号